刘玉喜
[摘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是每位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当前受到教学课时的影响,使得部分教师忽视对知识的探索、发现环节,不是压缩时间就是省略过程,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慢”艺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提倡“慢”教育,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探索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本质,且能够“跟得上”“听懂的”“学得会”,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高效,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1-0010-02
“慢”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基调,是指教师在一节课中不要过分地关注学生记住了多少东西,而是要通过慢节奏、慢呈现、慢思维、慢生成,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消化、思考与操作,让学生在慢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乐学、学懂、学会、会用,从而拾级而上,逐步扎实基础和提高能力,下面笔者以《认识三角形》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慢教学”。
一、在新知导入时“慢下来”,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新课的引入环节,是在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产生初步印象到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让这个环节的教学“慢下来”,是让学生多点思考、多点讨论,让学生在慢思维过程中把握知识产生的“根本”,挖掘它的价值,这对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一课的新课引入环节中,我是这样实施“慢教学”的,
课堂伊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一些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图案,比如金字塔、帆船、三明治、支衣架等,
师: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它们都含有三角形,
师: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三角形实例呢?
生1:警示牌,
生2:小红旗,
生3:红领巾,
师: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什么是三角形呢?你能否画出三角形的形状?
生4:三角形是由三条直线组成的,
生5: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
生6: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组成的,
待学生回答结束后,我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探讨生6说法的正确性;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后得到的图形,
师:三角形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呢?
生7(借助课本):三个顶点、三个内角和三条边,
师(在黑板上画出任意三角形):如果将这个三角形记为△ABC,那么,你们能写出它的顶点、内角和边吗?
生8:△ABC的三个顶点分别是A、B、C;三个内角分别是∠A,∠B,∠C;三条边分别是AB、AC、BC,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9(借助课本):AB可以用AB所对的∠C的小写字母c表示,同样,BC和AC分别可以用a和b表示,(让生9上台将字母标注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上)
师:很不错,那么,你们能重新画一个三角形并为其重新命名,及写出其顶点、角和边吗?
(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要素,)
在整个新课的引入环节中,我通过多次对话,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三角形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在“慢慢”体悟中感受三角形的表征、形象,为学生的内化与接纳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慢慢地听懂、学会。
二、在动手操作时“慢下来”,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要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实现对知识的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转变,但在目前的快节奏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標,根本不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导致学生数学经验缺乏和数学能力欠缺,因此,在操作环节中,教师应“慢下来”,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探究和运用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慢慢探究与体悟,
师:请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形态各异)
师:你们是如何分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
生: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我给予肯定,并课件出示习题,让学生将题目中的三角形进行正确分类,习题解答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师:你会画等腰三角形吗?能画出草图并表示吗?它有什么特征?作完图后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
(操作要求:学生4人一组,在统一准备的方格纸上进行合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慢慢体会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讨论结束后,学生展示作图过程及发现的等腰三角形特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补充、归纳与总结,最终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中线重合。)
在整个操作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唤醒学生三角形的记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慢慢地感知与经历等腰三角形的形成过程,如果不是在数学活动中放慢了速度,学生又如何能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呢?
三、在习题讲解时“慢下来”,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和运用
米兰昆德拉认为:“慢与记忆成正比,快与遗忘成正比,”很多教师在讲解习题时,往往采用“题海战术”,希望通过大量的题目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但事实上“万变不离其宗”,很多题目都只是稍微改变了条件或问题,其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都没有变化,因此,教师要在习题讲解时“慢下来”,就应精心选择例题,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例如,在习题讲解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习题,
[题1]现有四根彩色的线形木条,其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要用这四根木条摆成一个三角形,一共有多少种摆法?
生1:我认为有三种:2、3、4;3、4、5;2、4、5.
师:你是如何进行判断的?
生1:我是根据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的,
[题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a和b长分别为7cm和10cm,那么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呢?
(学生动手画图,并思考c的取值范围。)
生2:根据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得到:a<7+10.
师:有补充的吗?
生3:根据第三边要大于两边之差,所以a>10-7.所以。的取值范围为:3
师(继续追问,深化问题难度):如果a取整数,那么所取的整数是否能够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学生继续思考与讨论)
生4:a可以取值:4.5.6.7.8.9.10.11.12.13.14.15.16.通过计算,当。的取值为7或10时,能够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它的腰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生:腰长为7cm时,周长为24cm;腰长为10cm时,周长为27cm,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是要让教学过程慢慢呈现,使学生能慢慢体会数学知识,同时能仔细探索、思考、操作,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使得课堂教学从“效率至上,速度至上”中解放出来,恢复教育教学本来的“慢”性特征,这样才能促进课堂的每一个生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让高效课堂教学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