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摘 要: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了服装设计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首先分析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并总结“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而分别从优化师资团队结构、认定培养双师教师、架构专业培养平台等维度,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可行路径,以期全面增强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力量,推动其专业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现状;基本能力;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1-0028-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的决定》,其中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该项决定推出后,为各大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想要培养高素养的服装设计技能型人才,就应保证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具有“双师”素养和能力,不仅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也可以以设计师的身份辅导学生。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出色的审美能力,并能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在软件中进行创作。最重要的是“双师型”教师了解服装设计企业操作流程与各个环节,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可满足客户的设计需求。由此可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目前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任务。
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一)队伍缺少合理结构
现阶段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来源单一,集中在师范院校。他们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参与真实正规项目的设计,更没有到企业学习体验的经历。少数有实习经验的,也因时间较短,没有深入理解设计流程和操作细节,对个人实践水平的提升没有实际作用。因此,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其角色。
其次,行业经验不适应当前教学需求,教师理论基础较薄弱。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某些是企业的员工,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会在教学初期将个人经历和体验分享给学生。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已离开企业环境的这些教师原本积累的经验,已远远落后于当下发展形势,缺少最新的软件、材料与款式风格等方面的信息。面对这种境况,在实践能力止步不前的同时,专业理论基础也越发薄弱,无法及时更新、优化知识储备,缺少创新意识进而阻碍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
(二)教师创新能力偏低
生产、教学、科研之间的相互结合是拓展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知识体系、提高其素质与能力的有效举措。各大院校始终在尝试各种方式,希望强化与企业及行业间的合作,比如建设产学研实践工厂、成立服装设计工作室、引导教师到社会参与实践活动等。但因政策体制的不健全,包括教学任务带来的巨大压力等诸多因素,许多教师都未能真正进入到企业中参与实际生产、研发等工作,即使某些教师具有实习经历,也同样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思想陈旧、满足现状、不愿改变,导致院校教学长期低迷,师资团队实力薄弱,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缺少创新意识。
(三)校企协作进展困难
高职教育目标及其特点决定了院校建设需要企业的帮助和扶持,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团队的建设同样需要行业和企业的协助与配合,对此,想要切实提高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校企协同育人是必然选择。但怎样创建校企共赢的协作模式,既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显著提高师资团队的实践水平,这是目前校企协同育人需思考的重要课题。企业终归是盈利单位,谋求最大化经济效益才是他们得以长足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所合作的院校无法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院校积极性也相对较低,这些都是阻碍校企进一步合作的主要原因[2]。
二、服装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一)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基础能力与关键能力,与教学工作有着紧密关系。教学能力具体指的是教学规划能力、教学辅导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协调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学总结能力等。它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专业特色和需求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对服装设计专业来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包括服装设计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实践设计能力、按时完成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任务。
(二)设计能力
设计能力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种能力,是服装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养体现。具体包括艺术创造能力、形象塑造能力、创作表达能力、作品赏析能力、创新改编能力、行业洞察能力。由于服装设计行业种类过多,涵盖多个艺术门类,因此,教师无法面面俱到,一般只在特定门类具备设计能力。从整体上看,服装设计专业教师主要是通过美术基本功、设计理念、绘画技巧、艺术素养、色彩敏感度、发散思维等,来体现自身的设计能力,能充分表达与众不同的艺术设想。
(三)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工作能力中最不受重视的一种能力,通常包括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秩序維护能力、协调能力等。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保障,也是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综合素养的重要能力。教师日常的语言表达能力可划分成语言影响力、表达流畅性与准确性。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向学生系统化地传授知识,加深他们的记忆。写作能力也就是文字表达能力,是极为关键的一种基础能力,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科研,教师都要做到系统全面地写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而管理能力则指的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带领他们不断前进[3]。
三、服装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优化师资团队结构
首先,引入和培养院校专业领军者。院校要本着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充分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领军者与专业课程主管团队。服装设计专业在引入人才时要加强监管,以老人带新人的形式构建综合性师资团队,优化教师团队年龄结构。专业领军者是加快专业建设的先锋,既有着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同时其职称级别较高,擅长青年教师的培养,因此要确保每个专业有一位领军者。
其次,引入专业短期教师。拓展兼职教师引入渠道,构建校外兼职教师信息库。利用正式招聘、柔性招聘以及校企协同引入共同享用等多种方式,邀请行业知名企业精英人才和工匠师傅亲临院校兼职指导。在《教育部门有关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引进大量行业企业骨干人员到院校任职,不断提高兼职教师比重,逐渐构成实践能力课程主要由高级技术类兼职教师授课的制度。”在引入过程中,可运用行业企业委任的形式为院校提供兼职教师,可构建校企共同引入共同享用的制度,通过企业高新招聘+院校负责事业编制的举措,共同引入高等专业人才。具体来说,院校结合专业建设、教材创编、课程设定及企业实际需求来锁定引入目标,同时校企共同组建人才引入审核小组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可享受院校在编在职教师待遇。但在企业就职期间,保证要有充足的时间参加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研发等工作,按照合同定时进行主题讲座、辅导年轻教师的日常实践。在考核方面,应依据考核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和惩罚。
(二)认定培养双师教师
我国教育部门虽然出台了《教师资格章程实施方法》,但并未针对“双师型”教师制定详细的标准、认定流程等。“双师型”教师具体指的是教师要具有基础理论教学素养及实践教学素养,其中,合格的高等院校教师是高职“双师型”教师评定的依据。如果从教师的工作类别、工作能力上看,在满足合格教师这一基本条件的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过人的技能,教师助理也有资格进入“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局限讲师及以上职称,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
服装设计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更需要“双师型”教师的支持与帮助。在评定“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已获得教师专业技能资格且满足相关审核条件的院校专业授课教师,准许参评与现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同级专业技能资格,也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获得资格证书。例如,现任讲师或教授级别的专业教师,仍可参加服装工程师、高级设计师等资格认定。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与认定:(1)在校企共育、产学结合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可优先认定。(2)确保教师技术研发和创新、专利发明等在资格评定中与学术论文处在同等地位。(3)构建教师到企业实习规章制度,要求最少一个月,并将其纳入到职称考核范畴中。(4)高职教师申请省内名师、教学新秀时,要重点核实他们的实践经历。(5)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教师兼职招聘制度,为社会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等提供就业机会。企业内部技术员工和资深工匠在申请工程类资格时,曾参加校企协同育人或临时担任院校实习指导的优先考虑。
(三)架构专业培养平台
首先,建设校内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训练基地。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院校应充分运用国家政府或是本地政府提供的扶持资金,也可在合作企业的鼎力帮助下,建设服装设计实践训练基地。实践训练基地应结合具体服装企业的经营来规划,构建集生产、实践训练、技术研发和服务、技术培训和鉴别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在服装设计、生产以及日常管理等环节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有目的、有顺序地组织学生开展轮岗锻炼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让教师在实训中充当多个角色,更好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其次,建设校外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训练基地。其是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发挥优势的舞台,是教师进步的摇篮。教师可通过假期或日常休息时间参与服装企业的生产活动,以此来丰富实践经验,争取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院校可挑选有关企业作为校外集训基地,尽可能选择规模大、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员工素质高、文化健康、管理规范的服装企业,并通过双方签署合同、内部挂牌等有效举措,进一步深化彼此的合作关系。而教师在实践中,既能够与企业技术人员一同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还能将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纳入到教学案例库中,或是作为个人科研专题,让教师在企业的影响与帮助下,不断提高与完善。
再次,建设校企科研中心。专业教师如果缺少科研运用能力,将会逐渐被行业先进技术淘汰,不仅对他们个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滞后于行业发展,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对此,院校应依托市场来构建完善的校企协作、产学联动体制,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和方法,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参加技术运用、研发创新技术、踊跃开展科技服务、主动负责科研项目,切实促进理论和实践、科学研究和实践运用、制造生产和专业教学、专业与工作间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的技术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服务能力。从教师个人角度来看,他们可以以创办个人服装设计室或与企业相互协作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实践水平。这样既能在教学中以企业生产流程为参考,运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还能组织部分精力充沛、能力出色的学生探索和解决企业生产难题,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最后,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投资力度。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转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越來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穿搭,并对服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形势为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们需求的上升,提高了服装的生产量与经济效益,但同时也缩短了服装的生命周期,充分体现出服装行业的时效性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要积极走出去,利用各种途径了解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行业信息,以便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案和教材,确保人才培养对接行业需求。对此,就需要院校的全力支持,为教师市场调研提供充足经费,安排教师到其他院校参观学习,帮助教师深造与继续学习,最大程度地提供教学条件,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打下良好基础。此外,院校还需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给予他们更多信心和动力。在工资待遇上,要根据现实情况合理调整,可参照理论课程、实践课、挂牌实习、组织学生进厂实训等工作量来决定,重点增加实践、实习以及理实一体课程的奖励比重,从根本上做好保障工作。
结束语
服装设计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服装设计专业想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发挥院校办学优势,培养服装设计企业所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就需要了解与顺应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形势,善于变通、敢于创新、积极尝试,顺应行业企业发展态势,密切联系其需求,系统分析教师队伍现状,深入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寻求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从而真正增强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维静.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于应用转型背景[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5(4):151—153.
[2]叶根洋,刘心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3,32(3):271—272.
[3]黄智高.“企业模拟”条件下“双师型”服装设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纺织教育,2011,26(3):188—190.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