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砂糖产品标准发展历程与趋势

2020-05-11 08:09余构彬高裕锋王桂华郭剑雄
甘蔗糖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食糖精制白砂糖

余 娟,余构彬*,高裕锋,王桂华,郭剑雄

(1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16;2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广州510316)

0 前言

白砂糖是我国最主要的食糖品种,占食糖总量的90%左右。白砂糖是以甘蔗汁、甜菜汁或原糖液清净处理后,经浓缩、结晶、分蜜及干燥所制得的洁白蔗糖结晶[1]。白砂糖按理化要求的规定可分为精制、优级、一级、二级4个级别[2]。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糖工业迅速发展,产能和产量均大幅提高。全国白砂糖产量从1949/50年制糖期的约26万t,增长至2018/19年制糖期的970万t。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食糖生产国和第2大食糖消费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12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这里的合格,指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应符合对应产品标准的要求。产品标准是规定产品需要满足的要求以保证其适用性的标准[3]。本文介绍了我国建国后的白砂糖产品标准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白砂糖产品标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1 白砂糖产品标准发展历程

1.1 建国初期(1957年以前)

1957年以前,白砂糖无统一的质量标准,各制糖厂普遍采用夏威夷糖厂技术管理文件中对耕地白糖的质量要求,对白砂糖的蔗糖分、还原糖分、色值、电导灰分、干燥失重等质量指标进行出厂检验。

1.2 计划经济时期(1957~1990年)

1957年12月1日,原国家食品工业部制定并发布甘蔗白砂糖质量标准,编号为食糖0101-57。该标准将白砂糖分为一级白砂糖和二级白砂糖2个等级,并从发布之日起在全国实施。

1964年,原国家轻工业部制定并发布白砂糖产品国家标准,编号为GB 317-64,代替食糖0101-57在全国实施。该标准将亚硫酸法白砂糖分为两级,即一级和二级白砂糖。

1984年,原国家轻工业部对GB 317-64进行修订。经国家标准局批准,84版白砂糖国家标准于1985年10月1日起实施,编号为GB 317-84。

上述标准均对不同级别的白砂糖中蔗糖分、还原糖分、电导灰分、干燥失重、色值、混浊度、不溶于水杂质等指标进行规定。

1.3 改革开放时期(1991年至今)

1.3.1 GB 317.1-91《白砂糖》(1992年8月1日至1999年7月31日)

GB 317.1-91《白砂糖》于1991年9月1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代替GB 317-84,于1992年8月1日实施,1999年7月31日废止。主要理化及卫生指标分别参见表1、表2[4]。

表1 GB 317.1-91《白砂糖》理化指标

表2 GB 317.1-91《白砂糖》卫生指标

1.3.2 QB/T 1213-91《精制白砂糖》(1992年4月1日至1999年7月31日)

随着白砂糖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以及白砂糖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比优级白砂糖质量更好的精制级白砂糖面世。为解决精制白砂糖生产流通需求,QB/T 1213-91《精制白砂糖》于1991年9月10日由原国家轻工业部批准发布,于1992年4月1日实施,1999年7月31日废止。主要理化及卫生指标分别参见表3、表4[5]。

1.3.3 GB 317-1998《白砂糖》(1999年8月1日至2006年9月30日)

GB 317-1998《白砂糖》于1998年5月7日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代替 GB 317.1-91和GB /T 317.2-91,于1999年8月1日实施,2006年9月30日废止。主要理化及卫生指标分别参见表5、表 6[6]。

表3 QB/T 1213-91《精制白砂糖》理化指标

表4 QB/T 1213-91《精制白砂糖》卫生指标

表5 GB 317-1998《白砂糖》理化指标

表6 GB 317-1998《白砂糖》卫生指标

GB 317-1998在技术要求中,白砂糖的分级增加了“精制”,目的是为了将精制白砂糖行业标准并入白砂糖国家标准中,以适应我国制糖技术不断发展和精制白砂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理化要求中多项指标有所提高,卫生要求中二氧化硫(SO2)指标首次同时作为分级的依据之一。在卫生要求中还增加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螨的项目、指标等。

1.3.4 GB/T 317-2006《白砂糖》(2006年10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

GB 317-2006《白砂糖》于2006年3月31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代替 GB 317-1998,于2006年10月1日实施。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食品强制性标准。2017年,食品强制性国家标准统一转化为推荐性国家标准,GB 317-2006《白砂糖》正式更改为GB/T 317-2006《白砂糖》。

2018年8月31日,GB/T 317-2006《白砂糖》废止。主要理化及卫生指标分别参见表7、表8[7]。

GB/T 317-2006在卫生要求中基本按 GB 13104-2005《食糖卫生标准》增减项目和修订指标:增加酵母菌和霉菌项目,删除铜项目;除二氧化硫(SO2)外,卫生要求所有项目直接引用 GB 13104-2005相应项目指标,二氧化硫(SO2)则按级别分别制定等同或严于GB 13104-2005的指标;在理化要求中,对部分理化指标进行了修订等。

GB 1310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糖》于2014年12月24日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代替GB 13104-2005《食糖卫生标准》,于2015年5月24日实施。该标准在2005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微生物指标。由于GB 317-2006引用GB 13104对于卫生(安全)指标的规定,因此,从2015年5月24日起,白砂糖卫生(安全)指标不再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酵母菌、霉菌。

表7 GB/T 317-2006《白砂糖》理化指标

表8 GB/T 317-2006《白砂糖》卫生指标

1.3.5 GB/T 317-2018《白砂糖》(2018年9月1日至今)

GB/T 317-2018《白砂糖》于2018年2月6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代替 GB/T 317-2006,于2018年9月1日实施。主要理化指标及食品安全要求参见表9[2]。

GB/T 317-2018增加了黑点要求(感官指标),修改了食品安全要求,增加了原料要求等。

表9 GB/T 317-2018《白砂糖》理化要求和安全要求

2 白砂糖产品标准趋势

1984年至今,我国白砂糖标准先后进行了5次修订。从2017年以前的强制性标准到2017年以后的推荐性标准,从2019年以前“质量”与“安全”并存到2019年以后“质量”与“安全”分离,每一次标准修订,除因标准本身规定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发生较大变化外,均与当时国家对产品标准的要求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食品标准可分为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和非强制的食品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要素以及各关键环节所规定的统一技术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的安全要求,属于最低要求,强调“安全”这个概念;食品质量标准则是指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对食品生产经营中影响食品质量的各种要素以及各关键环节所规定的统一技术要求。食品质量标准是食品的质量要求,属于较高要求,强调“质量”这个概念。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标准化法》有关规定,食品质量国家标准应不涉及食品安全内容和指标。为落实习总书记“最严谨的标准”的要求,系统解决现行食品质量国家标准中可能存在的与《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不协调的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于2019年集中开展食品质量国家标准清理工作,全面清理现行食品质量国家标准中涉及的食品安全内容和指标,促进食品质量国家标准与食品安全标准协调统一,优化和构建食品质量国家标准体系,促进食品质量提升。

根据工作部署,全国制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按照总局下达的清理方案对制糖领域食品质量国家标准进行清理。GB/T 317-2018《白砂糖》清理结论如下:GB/T 317-2018《白砂糖》属于食品质量国家标准,标准规定的质量指标要求符合基础通用和技术引领等原则,但部分内容涉及食品安全内容和指标且指标值与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完全一致,可直接进行修订,无需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

因此,GB/T 317-2018《白砂糖》计划于 2020年进行修订,修订后的白砂糖产品标准仍为食品质量国家标准,但其标准内容将不再涉及任何食品安全(含感官)内容和指标。

3 结语

白砂糖产品标准是白砂糖生产、检验、流通和贸易的重要技术依据,也是保障和提高白砂糖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制糖企业应了解白砂糖产品标准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掌握白砂糖产品标准内容和指标,在生产经营中严格执行白砂糖产品标准,把标准作为生产经营、控制质量和提供服务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猜你喜欢
食糖精制白砂糖
好难吃的“糖”
巴西食糖产量在加速下降预期正得以实现
花生替代精制谷物或有益心血管健康
九思膜过滤技术在一次盐水精制中的应用
九思膜过滤技术在一次盐水精制中的应用
雪花蜡烛杯
黄芩提取物在纯化精制过程中的味道变化
野马追倍半萜内酯精制工艺的优化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