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与无限”
——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秩序观

2020-05-11 07:58张悦
花卉 2020年8期
关键词:散点造园对角线

张悦

(北京当代科旅规划建设研究中心)

1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与西方不同,人们更倾向于从有限中去关照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于有限,而达于自我。概言之,即“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空间意识[1]。

源于这样的空间意识,使得我们在观察方式上采用了仰眺俯瞰和游目环瞩这样两种方式,即空间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方式,对应的是“深远”和“平远”的透视和章法。中国画的特殊的取景方式,也正是来源于此。我们知道,中国造园艺术受到山水画的影响颇深。

中国画不用静态的定点透视,而用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从表现的空间范围来说是无限的[1]。遵循着这样的空间意识和东方哲学,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中虽然常常讲究有法无式。即中国传统造园有一套完整的原则和理法,例如如何叠山、理水、置石、种植,但却无固定的模式。

在此想从皇家园林中建筑群体的布置到私家园林中建筑院落的空间组织两个层面上,即从融于自然的山水格局到人居使用的尺度上来分别说明。

2 山水之间的仰眺俯瞰

早期的园林建筑多起到画龙点睛的点景之用,建筑与山水的关系的发展,到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达到了顶峰。此时的皇家园林中,处理建筑组群与山体的关系,多处采用了“寺包山”的方式,因山构室,都采用了塔/阁与廊的组合,构建了建筑与山水相互融合,自然和谐的关系。其中避暑山庄小金山的月牙廊正面廊长约55m,上帝阁的山阁高度约为22m,两者之比为2.5:1。北海琼华岛的两层弧形廊的正门廊长约为170m,山塔高度约为60m,两者之比为3.0:1。万寿山前的长廊中段正面廊长约400m,佛香阁的山阁高度约为80m,两者比为5.0:1 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正面廊长与山阁下高度的比值在2.5~5.0 之间。在山阁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正面廊长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由调节,从而保证最佳的观赏视角[2]。

以楼阁式的建筑作为制高点,廊作为临水的边界围合,中间布置层叠的建筑,使得整个建筑组群,从山到水的关系有了一个递进变化,层次分明。

图1 图片来源:《清代皇家园林中阁廊组合的空间特征及其成因》

3 院落之内的游目环瞩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受其结构形式所限,单体面积并不大,建筑多为院落形式布置,功能分布于各单体之中,这样也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院落,使得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在了一起。以网师园为例,其面积不大,却有“小园极则”之誉。

网师园总体结构布局为西园东宅。主景区水池周围布置了若干处相对独立的封闭、半封闭的空间,即园中之院,形成如众星拱月的格局[3]。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自然与人工的边界相互渗透见图2。

图2 网师园院落分布(笔者自绘)

建筑围绕中心水池四面布置。景物布局上,两两对置呼应,互为对景。网师园在沿湖建筑的空间组织上,非常注重对角线景观的经营,以水池为中心,组成对角线的斜向对景空间[3]。

建筑的空间组织上,临水的采用尺度小、空透的;离岸的则是都采用了假山在前,建筑在后的组合。以此更加衬托水面的广阔。使之整体的比例相协调。各个对角线上的景致两两对应,但是各自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沿池四周可以看成是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见图3。任何驻足点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致,十分精妙。这和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来展现空间范围的无限性上是相契合的,但同时又将这种无限纳入到有限的空间之中,循环往复,环池皆景,让人流连忘返。

4 结语

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博大精深,可能并没有哪一个范例可以尽述其空间秩序的规律与表现方法。其内核还是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将有限的建筑空间融于无限的自然空间之中,又或者将无限的自然空间引入有限的建筑空间之中。中国造园讲究意境的营造,和精神上的追求与表达。

现今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当代的园林建筑已经摆脱了木构架体系的限制,受到了许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中西方在空间意识的认识上并不相同,我们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仍然将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秩序观融入设计之中,是值得思考的。

图3 网师园沿湖建筑对角线分析(笔者自绘)

猜你喜欢
散点造园对角线
利用Lorenz RR 散点图快速诊断急危重心律失常
高血压个体家庭连续自测收缩压特征描述与分析
壹 造园·纳瑞集祥
人定胜天
冲击波散点和定点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观察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边、角、对角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看四边形对角线的“气质”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