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波
“说美国公路片大概的故事框架就是主人公被迫踏上公路之旅之后,在公路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冲突,最后通过寻找归宿将影片推向高潮。 它具有深刻的社会反思和批判意义, 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通常是当下社会的人情冷漠和人们内心的压抑与反叛。”关于公路片的发端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认为弗兰克· 卡普兰1934年导演的喜剧片《一夜风流》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公路片。 另一种说法是埃德加· 乌麦尔于1945导演的《绕道》。“已经很难说清第一部公路片是哪一部影片了。 但我们可以确定公路片的成熟是反经典好莱坞的, 是新旧好莱坞转折的标志之作 《邦尼与克莱德》、《逍遥骑士》获得成功之后, 这时公路片将来的主题和模式已在这两部电影中形成。 紧接着便是公路片自身的经典模式的形成。 ”
总的来说,公路片作为独有的片种出现,并受到广泛关注,是在1960年代后期。 “公路片《逍遥骑士》成型于1960年代末期,作为公路片诞生的标志,是欧美现代电影运动和和青年反文化运动的产物,承担着现代电影革新和文化批判的双重时代使命。 ”其不仅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其由丹尼斯· 霍普导演,好莱坞雷伯特公司投资拍摄,哥伦比亚公司发行,投资50 万美元票房近2000 万美元, 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新人奖。
《逍遥骑士》剧照
主人公怀特和比利通过贩卖毒品赚得一大笔钱, 二人决定骑摩托上路。惹眼的哈雷摩托、镶着美国星条旗的皮夹克、老旧的牛仔帽,典型的嬉皮士风格,伴随着无时不在的摇滚乐,兴奋的行驶在西部广阔的公路上,他们的目的地是新奥尔良的狂欢节。在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在离群索居的波西米亚人群落短暂逗留, 这群人自由放浪但也贫穷困苦,错过了季节仍在播种,渴盼在贫瘠的土地上可以生长出赖以生存的口粮。 经过德克萨斯, 无意间跟随着游行队伍,被警察以行为举止怪异的罪名拘留,狱中结识了有意思的律师汉森,帮他们逃离了牢狱之灾,抵挡不住内心骚动的汉森,也决定跟他们一起上路。怀特和比利多了个有趣的同伴,在三人放荡不羁流浪的旅行中,讨论的却是自由、救赎、存在和虚无这些最为深刻的哲学命题。可惜的是,汉森并没能走到最后。一行人来到保守的小镇,因受到歧视无法住到旅馆,三人露宿荒郊野外,却被小镇的居民乔装袭击,头天晚上还和比利讨论人性与恐惧话题的汉森, 转眼间命丧于此。 怀特和比利虽然震惊,但并未停止前行的步伐。 到达目的地后,两人开始疯狂酗酒、与妓女性交,没有丝毫的兴奋喜悦,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落寞沮丧的比利和怀特决定打道回府,令人意外的是,二人命丧卡车司机的双管猎枪之下,再未能回到出发的地方,燃烧的哈雷摩托,浓烟滚滚,旅途至此,戛然而止。
《逍遥骑士》叙事模式同样具有叛逆精神,公路片作为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 其叙事风格也着意打破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公路片的叙事模式恰恰就是要破坏经典的、稳定的叙事结构, 打断观众的代入性观赏心理, 产生间离效果,进行理性审视,拒绝完满,是一种“破坏性”的叙事。”“场景、连续镜头或某个画面彼此接续成一连串事件时,可以建立插曲式的叙事结构而非仅用于进一步推展故事。 ”《逍遥骑士》没有稳定的叙事结构,公路是主要的叙事符号,汽车和马路边的汽车旅馆也是重要的叙事空间, 全片根据主人公在路上的遭遇,移步换景进行穿插叙事,而不仅仅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形式的好坏关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片中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对蒙太奇的一种新的尝试,镜头间的忽然跳接,近远景的迅速切换,对于一部60年代的电影来说是相当大胆的尝试, 尤其是片中主人公结束了在一个地方的遭遇,出发前往下个地方时,出现了镜头的“错乱”。 在正常的公路行驶或是两人交谈的画面中, 短暂的闪过下一个场景的镜头,既预示着剧情的发展,也说明了主人公在这一场景结束后的遭遇。比利和汉森在荒野的篝火旁讨论个性、自由与现实的问题, 突然闪现了第二天重新出发上路的镜头,看的仔细的话就会发现怀特的车后座没有带着汉森,只有他和比利两个人,预示着汉森已经结束了这段旅程。接着镜头回归正常,三人遭到了乔装的小镇居民的袭击,汉森不幸被打死,二人惊愕但选择继续出发,这时正常播放到闪回的镜头,怀特和比利行驶在路上,车后座空空荡荡,汉森已然死去。同样的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片尾的交错闪回镜头更是这部影片为人津津乐道的地方, 片末怀特和比利两人与妓女在墓地酗酒厮混, 过程中交错闪回少女在墓地祷告的镜头,场景快速切换,仿佛是主人公内心的错乱,而导演巧妙的用镜头的错乱,表现出二人内心的慌乱和荒芜,帧帧镜头仿佛噩梦一般,从内心逃逸出了现实。导演同样也用闪回镜头和电影对白相配合,阐释了其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叛逆和自由。汉森被打死的晚上,与比利讨论关于自由的对话内容,这也是本片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他们的叛逆是如何不被接受,以致要用死亡来悲壮地证明自由的价值,也更为深刻阐释了叛逆精神的意义。
1950年代的美国处于麦卡锡时代,政治的高压,社会沉闷,给美国年轻人带来了难以排解的压抑和束缚。 60年代,经历了越战的失败,除开朝鲜战争的停战以外,越战是美国在本土外作战的第一次失败。 70年代初尼克松“水门事件”等政治丑闻,美国青年对国家和社会的失望情绪达到顶点, 沉闷和压抑使得年轻人四处寻找可以发泄不满和愤懑情绪、排解内心的孤独和迷茫的方式。这个时候公路片应运而生,公路片因此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寻求本能释放和精神自由的方式。飙车、吸毒、放纵的性行为、沉迷重金属摇滚乐,种种的叛逆行为象征着年轻人寻求解放,企图摆脱对于自己的限制和束缚。 最直接也最容易实现的便是摆脱地域对于自己的限制和束缚, 出发上路便成为最好的选择,可以没有目的地,可以没有方向,追求的就在路上找寻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自由。
《逍遥骑士》在几十年前的社会寓言,对比当前青年的现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一个相对高速运转的状态,社会转型正在进行中,都市生活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也造成心灵的空虚。青年人是最能代表城市活力和未来发展的群体,可现在看来,他们也是最欠缺活力的一群人。 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巨大的生存压力,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 虽然网络的发达使得交流的时间和成本都大为降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人与人沟通展现出即时性,但真实有效的交流,心灵和感情上的对话却稀缺。无法想象在电影中,比利和律师汉森关于个性、孤独和自由的对话,会发生在苦于生存压力的都市年轻人之中。年轻人的孤独、焦虑和迷惘,内心信仰的缺失,对复杂社会的厌烦,对政治体制的不满,无处得到宣泄。 想要去反抗,去推翻现有的所有不合理的地方, 可现实却也使年轻人叛逆的精神、反抗的勇气,仅仅停留在思考和想象的阶段。 缺少可以表达和纾解的途径,于是便采用另一种形式来宣泄和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满。 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依靠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的奋斗,可众多的人却想逃离大城市,过上高品质、慢节奏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般的生活。 这无疑是城市青年压抑迷茫、信仰缺失、内心空虚乏弱的另一种略为委婉和虚弱的表现。
《逍遥骑士》所表现的社会寓言,在当今中国公路片的发展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由韩寒执导的《后会无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前者,同样利用公路片的形式,通过其寓意表达社会的矛盾和人们的诉求。 借助好莱坞的公路类型片理论关照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 深层次阐释了社会转型期间展现出迷茫和矛盾的心理状态, 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物质需求的过分强调,导致对个人精神成长的长期忽视;现实的压抑与内心的空虚产生矛盾和落差,内心诉求表达的渠道窄化,表达欲望被压制以及虚弱的表达程度,造成其对现实的失望,转而追寻过于颓废和迷惘的生活态度。 青年群体社交媒体的表达尤其具有典型特征:对无欲无求的“佛系”生活的向往,口号式的表达“人间不值得”,以及“丧”这种亚文化形态折射出的当前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对深刻蕴含社会现实意义、折射青年群体心理特征的国产公路片的深入发展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