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霞
[摘 要] 青少年行为偏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问题。导致青少年行为偏差的因素比较多,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行为分析来看,行为偏差问题明显。因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配合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纠正。主要从人文关怀角度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治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人文关怀;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矫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216-02
习惯是一种看似简单,实则具有顽强力量的意识,能够左右人的行为,主宰人的思想。所以必须要从小开始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以健康人格为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传统价值观念逐渐淡化,在日益复杂的价值思想下,青少年的思想容易出现困惑,观念容易受到冲击,导致青少年出现行为偏差问题。当前青少年偏差行为和行为控制不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全球社会问题的高度。从教育干扰的情况来看,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和矫治的重要方式。
一、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界定和表现
(一)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界定
青少年偏差行为在界定中难度非常大,从广泛意义上来看,偏差行为指的是与正常行为不符的行为习惯,比如异常行为、越轨行为或者偏离行为等超常规行为,而这些偏差行为还可能会触犯法律或者社会规范。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表现具有多样性,包括暴力行为、逃学、欺负弱小者等。
(二)青少年偏差行为表现
针对青少年偏差行为表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一般偏差行為以及严重偏差行为。一般偏差行为中表现为违反社会公共纪律或者管理规范,比如在高职教学中学生出现考试作弊、旷课等情况;或者违反道德行为,比如拾遗不报等;异常行为,可能由于心理因素或者精神障碍等导致出现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比较轻的偏差行为,仅表现为自身的行为不正常,可能会对社会或者其他人造成一定伤害。还存在自毁行为,故意违反社会规范,造成自身伤害,比如吸毒等;或者不适当行为,比如当前高职院校中出现学生赌博、吸烟等行为;反社会行为,比如欺诈、勒索等。
通过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分析可知,这些偏差行为虽然没有直接对社会以及他人的利益和安全产生危害,但是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安全,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虽然青少年偏差行为可能会逐渐扩大和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并不能将这种偏差行为归属到违法犯罪范围内。通过对行为偏差年龄段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的行为偏差个体所占比例最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身份冒犯行为方面的界定。
二、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偏差行为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是造成青少年行为偏差的并不仅仅是青春期原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等都是能够成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偏差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环境
家庭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物质条件、经济、父母文化水平、职业、兴趣爱好以及教养方式等不同使得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家庭环境,而这些环境都会对青少年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家庭的结构有缺陷、教育能力不足或者教育方法不当等都可能造成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青少年行为偏差大部分都是由于家庭的组织失调,比如父母的敌对态度,对孩子忽视或者暴力教育等,没有为孩子传输正确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同时具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会感觉家庭缺乏凝聚力、温暖和乐趣,而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加大亲子冲突,降低亲子间的信任。而青少年一旦出现偏差行为,父母往往会采用激烈的应对方式,导致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学校的教育压力影响,父母过于注重孩子智力方面的开发,忽视道德、行为教育,使得孩子思想意识出现偏差进而导致行为偏差。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具有重要的责任。一直以来,应试教育影响下导致学校教学中重智轻德,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法治心理等方面的培养。特别是职业院校以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为核心,片面地强调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对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偏爱,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缺乏耐心,或者采用粗暴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关系紧张,而学生也会被贴上问题少年或者不良少年的标签,导致青少年与家庭或者学校出现对立,进而诱发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此外,传统道德教育形式化严重,不利于青少年价值和行为的引导、塑造,对青少年行为偏差防治不力。比如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青少年接触的德育比较少,而且德育内容偏离生活,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而且无法顾及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缺乏可行的教育内容,对道德知识和原则的教学片面、形式化。德育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未注重多种方式和渠道的灵活应用,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三)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历史和经济的双重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习惯、价值标准等都受到挑战,特别是西方思想的进入和社会的无序发展,导致贪污腐败以及拜金思想严重,尚未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偏差心理。在网络发展下,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而这些网络信息中存在很多恐怖、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在这些信息的刺激下,青少年会由于模仿和学习而形成偏差行为。
(四)团体因素
青少年在不断成长中逐渐离开父母,受父母的影响作用减少,而同伴的影响开始加大。特别是现代社会中两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差距比较大,亲子沟通存在问题,或者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不到位,使青少年对同伴群体产生更强的依赖感和认同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青少年偏差行为受群体的影响非常大。青少年在一个群体中会在同伴的压力下产生一种趋同群体行为,为了寻求群体的同一性,会选择无条件遵循或者服从群体大部分的行为标准与道德观念。如果青少年误入一个不良的群体内非常容易造成行为偏离,而且随着圈子的扩大,存在行为偏离的青少年也会越来越多。
三、人文关怀下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一)要求统一,方法多样
家庭以及学校都是社会中的一个组成单位,在青少年偏差行为教育中,需要保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对当前偏差行为青少年的表现来说,大部分都与社会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无论青少年偏差行为表现如何,在教育中都需要保证一致性。而一致性具体表现在以优秀传统道德品质为基础,使青少年对我国传统美德有清晰的认知,并注重引导青少年对自身偏差行为的纠正。具体来说,对青少年进行统一要求,要求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等。在要求统一后,在具体落实工作中需要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应用。存在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影响因素比较多,所以需要对偏差行为青少年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教育。比如,如果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主要表现在与父母的不和谐,必须要从家庭内部着手,了解亲子关系不和的因素,并在父母帮助下共同纠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孩子改变,家长也需要改变。
(二)说理为主,示范为辅
青少年偏差行为纠正过程中,无论采取哪种教育形式,如果仅有理论的讲解难以实现教育效果和教育目的。因此,在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和纠正过程中需要将说理教育与示范教育进行结合。也就是既需要为青少年偏差行为进行理性讲解,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连根拔起。也需要通过案例示范的方式,加强青少年行为纠偏的信心。职业院校在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和纠偏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认识到自身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却控制不住自己仍然出现一些偏差行为。这是因为青少年阶段心理和思想发育都不够成熟。比如看到其他人不良行为没有遭到惩罚,就会存在侥幸心理也做出同样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可以采用示范的方式,加强对青少年行为的引导。比如,在生活中加强对这部分青少年的关注,了解他们的交友圈,并通过影视、综艺等正能量的传播帮助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为了加强示范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身边的典型案例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
(三)养成教育,以人为本
青少年行为纠偏过程中,需要保证教育的全面性、和谐性。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及年龄特点等,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原则。首先,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虽然青少年开始逐渐成熟,而且能够表现出明显的成人特点,但是在心智上的发展仍不够完善,所以说这群人仍然处于半成熟状态,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难以有效处理,必须要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做好預防、引导和纠偏工作。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青少年需要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的性别、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在教育工作中需要注重以情感人,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比如,可以采用谈心的方式,提升青少年的信任感,然后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做好偏差行为的预防和引导。此外,在纠偏教育中需要注重循序渐进,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开展系统性、连续性教育。从日常小的行为习惯开始,通过阶梯式培养方式对青少年偏差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后,注重对青少年自律性的培养,为了使青少年能够自律矫正偏差行为,需要注重对青少年自律性的培养,可以采用间接控制的方式,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纠偏,引导青少年进行自省、自我教育和控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实践教育,反复训练
良好习惯养成以及偏差行为的纠正都不是简单的口头教育,而是需要反复练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被动、主动到自动三个阶段,到达自动阶段就会形成习惯。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也需要遵循这个规律。从强制性要求开始,通过大量、持久的实践练习,将被动的训练转化为主动的行为习惯,然后继续强化,逐渐形成自动固定的习惯,加强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纠正。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当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如果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纠正,不仅会使自身发展偏离轨道,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他人造成损害,还有可能使偏差行为在青少年中蔓延,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威胁。造成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因素比较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团体组织等。无论哪种因素导致的偏差行为都需要受到各方面的关注,通过合力作用,采用针对性的预防和矫正措施,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潘晨.基于人文关怀的问题青少年有效教育策略[J].情感读本,2018(18):28.
[2]段炼炼.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6.
[3]林洁.青少年社区矫正与预防重新犯罪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6):225-226.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