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Gao Jie
1吴少英光01光影装置作品2018
中国水墨根植于东方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在无数文人墨客数千年间的传承和发展之下,演化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体系。作为中国当代水墨领域的重要艺术家,出生于澳门的吴少英于27岁时,也就是1993年即在澳门葡文书局画廊举办了首场展览,她的水墨作品一经亮相就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并获得了广泛好评,她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创作上的方向和风格。经过20多年的艺术实践和探索,通过每一次水墨创作和每一次艺术突破,现今的她已经完成了个人艺术语言框架性的搭建。
在艺术家眼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材料。吴少英对艺术创作的执着最初来源于其对家乡澳门云海的视觉记忆。记忆里漫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波起峰涌,浪花飞溅。它与海水的动态呼应深深地印在了艺术家最初的视觉经验里。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一如水墨的随性淡雅,意蕴无穷。以风云为创作对象,以水墨为创作语言,成为吴少英本初的艺术向往。
吴少英的人生经历丰富且多彩,1966年生于澳门,从小在香港和澳门两地长大,20世纪90年代初曾游学伦敦,1996年移居台湾继续研究当代水墨,2008年至今在北京生活和创作。 这种经历让她成为一位“两岸四地艺术家”。
在游学伦敦的经历中,吴少英遇到了她的指路人——伦敦大学理斯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勃度罗教授。“我在澳门做完了第一个展览就去了英国,我问勃度罗老师,我到你学校去读大学好不好?可是勃度罗老师看到我的画后说,你都画到这个样了,还学新西洋艺术干什么呢?你应该学你自己的东西。”这番话对于一个二十几岁懵懵懂懂的年轻人来说可谓是当头棒喝。之后勃度罗教授便写了一封信推荐吴少英去伦敦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书画藏品馆研究室修读馆内的中国藏画。也正是在这里吴少英开始寻找自己的根。
自此吴少英在英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博物馆里面度过的。馆藏丰富的研究室里满满当当地放了很多柜子,每个柜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标好编码的藏画资料活页夹。吴少英告诉馆员想看哪幅藏画,第二天馆员就会把那张画拿出来供她赏析。这一经历让她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古人的绘画哲学以及他们对于墨的理解,深入了解并学习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吴少英在研读中国画的同时,也大量观摩西方绘画。唐人街附近的国家美术馆长期展出从几世纪到19世纪的西方绘画,吴少英反复观察、探究、研读,这种学习就是在和不同的艺术大师对话。“站在真迹面前,你会惊艳那些画的色彩、笔触,是如此的让人感动。梵高那幅著名的《向日葵》就陈列在一个有天窗的展厅内,早上、中午和晚上不同的时间去看,感觉都是不一样的。那种笔触和色彩的魅力,不是通过一张印刷品可以感受得到的。”吴少英在看到艺术品真迹之后就全面寻找相关艺术家的资料研读。通过在伦敦的两年学习,吴少英领会到了两个系统,一个是西方的,一个是东方的,正是这段学习的经历使得吴少英对颜色、笔触,以及对西方绘画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深层理解。在美术馆的学习让吴少英发现了寻找艺术道路的一种方式,学习到的大量新知识、新思想,也促使她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并深远地影响了之后的创作方向。
1996年,吴少英获邀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了“冥游”个展。展览展出了她厚积薄发所创作的60幅作品。本是到台湾举办一场展览,可深厚的人文气息却吸引她留在了台北。
吴少英接受了台湾新北市联合医院三重院区的公共艺术创作的委托,创作了《生命诗篇》《宁静海》和《曙暮光》,用水墨意境的形式表达生命的真谛。这些在玻璃上色彩斑斓的创作,产生出山水意蕴的影像,以录像方式被拍摄下来,经过艺术微喷的手法再次回到玻璃上,永恒地保存那瞬间之美。在此之前,吴少英的作品还仅限于黑白和一些淡雅的颜色,直到如今,才真正将一些更浓烈的颜色注入作品的表现中来。
2003年是吴少英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她将自己已经相当成熟的抽象水墨,转而以另外几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媒介进行表现。“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让墨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每一种媒介对于墨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她的水墨摄影和水墨行为作品。
2吴少英诗意水墨水墨帆布150cm×150cm2014
2004、2005年开始,吴少英又开始用录像记录动态的水墨,她认为录像水墨更能展现自然流动的能量和意境。“之前我的宣纸、画布和摄影作品大都是‘完成时’,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某一个时间的停留。但水墨在进行创作中更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在进行水墨自身的探索时,我也想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录像媒介可以很直观地表现这个过程。”吴少英的影像作品看起来都是一镜到底的真实记录,实际上在后期剪辑时,也运用到各种剪辑方式来控制作品各时间段水墨流动的速度和层次,甚至有些还用倒放的形式让时间回到初始阶段,这样看起来,她镜头下的水墨似乎在慢慢从中抽离。“从有到无,这种对于墨之时空的把控也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对于墨在不同媒介上所展现出来的具有东方哲学的表达方式一直是我的创作主线。”她的这一大胆创新获得了国际奖项的认可,其中录像作品《混沌》入选2005年葡萄牙第二届黑白影音艺术节“最佳实验录像奖”,她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澳门艺术家。2006年录像作品《无界》入选日本第10届新媒体艺术节评审委员会推荐作品。
2008年之后,吴少英来到了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北京,她知道,艺术家的精湛作品往往在复杂的情绪下产生。在这里,她的创作愈发奔放与超前,她尝试将光影的变化及不同材料的折射引入创作实践,试图进一步打破基于水墨的文化边界。2018年,吴少英推出个展“天宇”,此次个展呈现吴少英的绘画、影像以及光影装置作品。她的创作很好地诠释了“跨媒介”的本质,对于“水墨”“气韵”的理解贯穿在她的作品中。吴少英对于墨汁在水中弥散的现象情有独钟,那是一种脱离控制的无定状态,她选择了用绘画和新媒体表达这种状态的多个面向。作品《光01》尤为独特,水波一般的光,在空间中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流淌,波纹既在横向的区间里荡漾,也在向中心处回旋,而处在中心的“发光体”虽然不断地颤动,却永远被隐没在模糊中。作品的视觉形式,似乎是对某种“暗流”的隐喻。事物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表象和内部的波动总是存在隐秘的联系。达成平衡和归于秩序的表象,时常被下方的“暗流”搅动,暗流的中心如同作品中的“发光体”,虽被永恒地封存于深处,却时时刻刻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2019年,她在北京举办了“视觉迁徙”个展,展览呈现她的光影装置作品,作品程序与家乡澳门的实时天气数据相连接,通过数字技术模拟与阴、晴、多云以及风暴等情境相关的变化。她不断将视觉经验在不同媒介间进行迁徙,在控制与相对的失控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区别于以往用传统介质创作基于图像的视觉转化,此次吴少英将视觉经验进行数字形式的转化,通过软件建立起多个逻辑通道,将物理世界、艺术家及其创造的虚拟世界联结起来,把观者带入到一个墨影流光的平行世界。ELEMENTS科技团队与吴少英的这次合作通过计算机用流体运动方程式计算出流动诗意的画面,作品即使不间断播放一百年的时间画面也不会重复。为此有的观众可以在展厅整整待上几个小时乃至一天。水墨艺术让人们沉淀下来思考人生。这些作品是吴少英前后探索了十年之久,花费了5个月的时间和程序员来进行深度的合作,所产生的水墨虚拟世界。2019年1月吴少英为了这次展览专门写了一首独具韵味的小诗:
编程虚拟流动的云,
跟现实世界的时间一样,
一分一秒地在身边流逝。
从小爱看澳门的云,
云端给我无限水墨的想像,
想不到今天在展厅看编程的云,
让我有说不出的感动,
沉淀此中,
仿佛躺在清晨的湖边,
在云端里的山上……
水墨不只是一种媒介,它是一种符号系统,可以被称为一种语言学。语言的表达,是整个世界观的输出,所以“水墨”是中国现代以前的包括儒、道、释等在内的历史、文化、哲学、世界观。水墨语言本身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所表达的是整个中国文化观,是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水墨艺术家如何进入其中,并产生新的概念是水墨艺术家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显然,吴少英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吴少英一直尝试通过不同的介质来表现水墨变化丰富的质感。从早期用传统水墨的表现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的探索并着迷于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的偶发性,继而发展到在画布上带有克制地流淌,再到使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液体材料创作影像和光影装置作品,不同颜色、不同质感和不同效果的液体在她有意识的控制之下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种控制与失控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亦是一种文化对抗社会裂变的隐喻。吴少英以水墨为根本,通过绘画、摄影、影像、装置等不同媒材,赋予水墨以复杂的性格。除了媒介上的多元,她的作品也在探讨水墨与光影、空间的微妙关系。她在静态与动态之间,创造的是一个开放式的话题和空间。她对于水墨的尝试,解放了材料与工具的使用范围,她在艺术表达路径上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正是基于物质为历史提供了更多选择。吴少英逐步将水墨从画笔的从属地位和其长期与修辞、图像关系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地去拓展水墨艺术的边界,使得水墨的可能性不断延伸。吴少英曾说 “‘水墨’强调意境概念始于宋,盛于元,古人相信绘画的目的亦非画得形体之相似,而在哲学、理学的基础上捕捉描绘物件的神韵,领悟生命的意义,墨分五色,最适合用于表述其内在的意境,影响深远至明清及现代亦包括我的创作。”
观赏吴少英的画,脑中莫名会出现“和谐”二字,她的作品有着一种予取予求神奇的魅力,似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因此她也时常说自己的作品“是一面镜子”。纵观她多年来的艺术创作可以得知,她的主要创作承袭宋朝美学,淡雅极简的禅意风格之下保留了传统水墨的深厚底蕴,在形式上不断突破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于自我文化根源的探索,在多年的行空奇想下她大胆创造,作品持续关注与探讨人与世界、城市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她坚持以当代的思维、现代的媒介来表现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水墨意境。这不仅成为了吴少英艺术表现的特征,更是其内在精神价值所在。
“东方的艺术在本质上是关于生活态度的表达,与旨在抒发反叛的西方艺术不同,东方艺术是关于人如何与世界相处,尤其是与自然融合的哲学。” 她的作品本身即具有强烈的诗意性与文人神髓,“我把我的想象表现出来,再交给观众去徜徉其中。”已故台湾艺评家倪再沁多年前曾评论少英的录像作品,写了一篇名为《流动的诗意——吴少英的水墨录像》的文章,他说:“从水墨绘画到水墨录像,吴少英的转变和进步清晰可见,她在水墨流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能量、意境和格局皆令人激赏,像她这样的富有理想性格的创作者,当能打造出属于当代的、属于华人的艺术新境,值得期待。”
在中西交汇、文化共融的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澳门当代艺术具有多元视角。而在澳门的生活经历和中西合璧的文化背景,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吴少英的艺术创作。学习了解东西艺术文化之后,种种经历与不同的概念引发了她多样的思考,她在创作中运用多种不同媒介的作品显示跨文化的水墨表现方式,充分证明了墨有其自身的独特个性,进一步显现了东方美学的当代精神。在时光中积淀的新的感悟和不期而遇的新的想法,她对于中华文化中传统哲学、艺术实践、文学思想等的强烈兴趣,和她对于水墨和未来一以贯之的好奇心促使她在摸索和尝试中前行,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
水墨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对于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更广义的解读。水墨创作仍有多重可能性,如何在东方意蕴和当代观念间求得和谐统一,如何在当代语境下进行传承与创新,吴少英的探索与创作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