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梅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教师既需要关注知识的讲授,也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内容,最终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趣味;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1C-008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就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来说,教师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需要改进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趣味性教学策略。
一、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佳的教学催化剂,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憧憬,这样教师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答案显而易见,提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感受到所学内容的趣味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构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场景中去学习,从生活化的例子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在进行《健康看电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情境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可以围绕“电视节目”这一话题和学生展开互动,用贴近小学生现实生活的话题营造生活化情境。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啊?”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自己喜欢看《变形记》,有的说自己喜欢看《爸爸去哪儿》,还有的表示自己最喜欢看《中国诗词大会》。接着,教师进一步询问学生:“既然电视节目这么好看,那我们干脆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看电视吧。你们觉得这样好吗?”学生踊跃回答:“不好,长时间盯着电视,眼睛会很不舒服的。”“还要上课呢,哪有那么多时间看电视啊。”“不对,成天看电视,哪里还有时间做别的事啊!”从中可知,大多数学生并不认可教师所说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应该辩证地对待电视,既要认识到电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也要警惕过度看电视所带来的危害。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借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话题、素材为学生构建熟悉的场景。由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不强,所以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运用一些生活化的话题或者例子,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利用故事激趣,活化教学氛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課程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运用趣味横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些年,涌现出诸多具备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其中最容易操作、也最容易取得教学效果的方式莫过于故事教学。
所谓故事教学,指的是将故事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用故事化的氛围吸引小学生,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故事教学,将会取得绝佳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小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小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
例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会沟通交流》中的“活动园”,就给出了两个绘本故事。该绘本分别展示了放学以及下棋的情景。第一幅图,画中有三个小朋友,他们聚在一起讨论刚刚结束的篮球联赛,三个小朋友所在的班级输了比赛,他们三个人分别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第二幅图,画中有两个小朋友,他们聚在一起下象棋,彼此却产生了一些分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旁边配出的文字,谈谈自己对这两幅插图的理解。比如,有的小学生对第一幅场景是这样理解的:“篮球联赛输了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所以输了比赛,有的人却认为是裁判判决不公,还有的人认为是班级内部不够团结。可见,对同样一件事,只要立场不同,观点就不一样。”通过故事的引导,学生能够很容易理解换位思考的必要性。正因为大家的观点不同,所以,在交流时更需要开诚布公,学会体谅彼此。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故事化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才能确保小学生始终专注于课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尽可能地选取教材中的故事或者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设计游戏活动,开展趣味教学
游戏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儿童也正是在游戏中逐步认识世界、丰富自我的认知。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趋势下,为了进一步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改进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游戏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一些兼具趣味性和生动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如此一来,在特定的游戏场景中,学生就能够逐步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在设计知识竞赛题目的时候,教师应始终立足于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符合知识竞赛的初衷。而且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展示自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师后续的策略调整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你知道我国现在有多少种文字吗?能否举例说说呢?(2)你知道汉字的起源是什么吗?(3)说一说,你认识汉字以外的哪些文字?(4)哪些汉字能够彰显中华传统美德?(5)“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说的是哪种书法字体?以上问题只作为参考,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设计更多的问题,以此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知识竞赛无疑是最适合课堂教学的游戏种类。通过知识竞赛,既能够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
四、注重评述评价,内化体验感受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心教学本身,也需要注重评述评价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独特的展示,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评价,学生很难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一方面,通过评述评价,学生将明确自己的不足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是一种对自身知识储备的良性回顾;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根据评述评价调整教学方向,对学生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做到客观公正,敢于给出“真”观点。
例如,在学习《网络新世界》时,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哪些不同的收获呢?可以和大家分享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的方式谈谈自己的收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加以点评、总结。比如,有的学生写下了一段学习心得:“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意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一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隐患。比如有的学生会沉溺于网络,还有的学生会因为网上不良信息走上犯罪等等。而且生活中随处可见‘低头族,他们只沉浸于网络,却忽略了家庭、朋友的情感联系。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網络,合理地使用网络。”教师可以重点评价学生所说的这段话,肯定学生对内容的辩证思考,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重要性无需赘述。准确、到位、真实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引导价值。除此以外,评价也能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五、小结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赋予课程趣味性,教师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海,冯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1).
[2]黄干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
[3]任海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
[4]郭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思考[J].学周刊,2019,(6).
[5]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8,(20).
[6]马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核心素养的关系[J].华夏教师,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