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燕
课堂是教师授业解惑,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场所。由于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特点,其所形成的课堂文化和着力培养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知识为本”已经是被证明片面的理论,数学概念等知识是课堂教育的基础,思维方式的培养,能力的驱动也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文化应当是开放包容的、崇尚理性的以及反思内省的。在这样的课堂文化下,学生才能勇敢地质疑、推理,深度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培养质疑精神
一个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堂必然是开放包容的。开放包容的课堂文化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畏惧权威,也不担心犯错,敢问敢说,敢质疑敢挑战,而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三)”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元素——正方体进行观察。学生从多个视角观察了正方体,并发现,1、2、3个面都有可能。然后,笔者要求学生按照图1所示,将4个一模一样的正方体设计成一个从正面看与其完全一样的图形。有的学生对这一要求产生了疑问,“老师,图片中只有3个方形,怎么可能用4个堆出来呢?”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你刚才观察正方体的时候,明明是1个正方体,可是有时能看到1个面,有时能看到两个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恍然大悟,“因为遮挡,在某些角度正方体的一些面被挡住了!”“没错,就是这个原因,所以现在可以摆出来了吗?”笔者又问。“可以了!”进一步提问,“那如果我有5个正方体呢?6个呢?100个呢?”学生回答,“都可以,只要用前边的把后边的挡住,保证没有被挡住的面是3个就可以了。”虽然学生最开始出现了错误,但是通过笔者的鼓励和引导,学生不但纠正了错误,而且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得到了更多结论。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多鼓励学生,使其在质疑时感到安全,既能表达自己的疑问,又能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享受并建立心理安全感以及开放包容的课堂文化。
崇尚理性思维
一个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堂必然是崇尚理性的。崇尚理性的课堂文化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专注于问题或话题,并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这就是理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过程中,在完成基本内容教学后,笔者让学生进行讨论,“说起轴对称图形,你们能想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学生们根据前面的学习,很快就找到了,“有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有学生补充,“还有平行四边形。”很快就有學生反驳他,“不可能,无论是沿着水平线还是沿着垂直线对折,两边图形都是完全不同的。”刚才补充的那位学生画了如图2所示的图形,“你看,它斜着折过去折起来就能重合。”反驳他的学生发现还可以从对角线折过去,惊叹不已,笔者问他,“你看为什么它是轴对称而你想的就不是呢?”他思考后回答,“因为这个平行四边形a、b、c、d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所以斜着折过去也是一样的,能够对应的起来,所以四条边长度一样时,它也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地思考和推理,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和辩论,相信某个观点或道理的原因只取决于理由和证据。在推理和探究时,感受并享受崇尚理性的课堂文化。
在反思中建构
一个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堂必然是反思内省的。反思内省的课堂文化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外界拉到自己身上,再次评判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并结合对他人思维的审视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建构闭环思维体系。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必经过程。
比如,在教学“小数与单位换算”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复习了各种量的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然后为学生出了一道思考题,即将600克改为以千克为单位的数。其实这一问题考察的都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有的学生利用之前已经学过的除法知识,用600÷1000=0.6得到了正确结果,有的学生则是直接从单位入手,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改写600克=600/1000千克=0.6千克得到了结论。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是不是知道了改变小数点位置即可引起它的大小变化呢?这一知识点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直接使用除法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学生们发现,小数点移动其实就是用原来的数乘以或者除以10的倍数,当进行单位变换的时候,因为基本都是10的倍数,因此,直接对应进率移动小数点即可得到。通过反思,学生发现这是一种更为便捷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对既有的思维成果进行“再次思考”,理性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其中的缺点,探索更有力的论证和表达,实现自身的提升。
总而言之,开放包容的数学课堂允许学生质疑和挑战他人,建立起容错机制,肯定了学生思考的意义;崇尚理性的数学课堂鼓励学生将结论建立在合理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理性的精神;反思内省的数学课堂,则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行“再思考”,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提升和超越。以上课堂文化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地落地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石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