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教学时都喜欢让学生逐一解读作品中的词句,然而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法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破坏了文章原有的美感,学生无法整体体验,探究兴趣很难得到提升。在教学中若能结合文本的特点,基于文本类型展开教学,组织学生展开整体化的阅读,则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状物,体会事物特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状物类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往往对事物进行了整体描写,作者希望通过对事物的整体展现来体现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的时候要抓住该文体的这个特点,鼓励学生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入手,展现出事物的特点,又想要通过这些特点体现出自己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阅读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同时又将细节放在了整篇文章中,进行整体关照,所以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年级下册第10课《端午粽》一文,形象化地展现了端午棕的外貌、口味,还写了众人品尝端午棕之后的感受。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鼓励学生找出端午棕的特点,说说作者用怎样的手法展现端午棕。学生认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端午棕的形貌、特点,作者用‘青青的箬竹叶和‘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样颜色鲜明的词语放在一起,让人觉得端午棕不仅很好看,而且还很好吃。”还有学生提出:“我最感兴趣的是大家一起吃端午棕的那种氛围,外婆会将自己做的端午棕带给其他人分享,让人觉得端午棕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十分值得大家在一起分享。”最后鼓励学生说说:“作者在展现端午棕特点的时候,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呢?你能感受到这种情感吗?”学生提出:“我能感受到,我觉得作者十分喜欢端午棕,并且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文体的特点,体会了全篇的意思。
在整体化阅读状物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在头脑中再现该事物的形象,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该事物的描述和感受。这样学生能在阅读中获得整体感受,而且还能掌握和学习到状物类文章的特点,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写景,品味景象情感
写景类文章也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体,在教授这类文章的时候,要促使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感受作品中展现的景物,了解其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若能适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则能让学生对文章所写的景物获得整体化的感悟,学生也能沉浸在景物中,和作者形成共鸣。
二年级上册第9课《黄山奇石》是一篇生动形象的文章,展现了黄山石头的奇妙之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品味作品中的精妙句子,并说说作者在其中展现出了怎样的情感。“大家找出形容黄山奇石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从什么方面展现出了‘奇这个特点。”学生提出:“石头原本是没有生命的,但是作者将它们描绘成了各种的人和物,让石头似乎平添了生命一般,给人十分生动形象的感觉。”此后鼓励学生思考:“那么,你觉得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描写这些石头呢?”学生觉得:“我认为,作者看到这些石头的时候,内心一定感到十分欣喜,感受到了祖国山水的壮丽和秀美,所以想要用文字记录下来,和其他人分享这种感受。”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在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景物的一个个侧面,还要将这些写景的片段整合起来,体会出整幅画面中体现出来的意蕴。这样学生的理解才会更为深刻。
写人,领悟人物思想
在阅读写人类的文章时,要鼓励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细节,了解作者怎样运用外貌、行为、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展现人物形象。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这些细节描写割裂开来单独欣赏,而应该将其整合成一个整体,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学生才能从人物身上获得启迪,并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三年级上册第24課《司马光》一文展现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物,鼓励学生展开阅读,说说作者体现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尝试找到小朋友掉入水缸后司马光的行为特写,说说和其他的孩子相比,司马光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认为:“司马光首先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只有他没有慌张,更没有哭喊。”还有学生提出:“司马光采取行动也很及时,他快速用石头将缸砸破了。没有考虑缸是不是值钱之类的问题,在司马光的心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那么,你能否从作品中的描写里,感受到司马光的整体形象呢?说说这样的人物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认为:“我觉得司马光有勇有谋,而且还是一个十分尊重生命的人。尤其是他灵机一动做出的反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样学生就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物形象。
要体会人物形象,就要将其放在整篇文中加以分析,这样学生能体会到一个立体化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到作者寄予的特定内容和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和思考。若能结合文体的特点,组织学生展开整体化的阅读,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进而提升阅读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石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