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德”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2020-05-09 09:47李锦文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仁者智者论语

摘 要:《论语》是一部能较为集中地反映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其中反映道德思想的一部分内容更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的教学,我们也要重视文化的传播,而《论语》中反映道德思想的很多内容都是文化传播的良好载体。文章选取了《论语》中部分反映道德思想的论述进行阐释,并试探讨该如何将其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当中。

关键词:《论语》;“德”;对外汉语教学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一书内涵极其丰富,其思想涉及道德、礼教、仁义、孝道、政治等多方面,它所传达的思想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和倡导,其中很大一部分经过千年历史的洗礼与沉淀至今仍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道德,可以说是个人、国家乃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根基。在“德”的指引下每个人才会做出最正确的事,这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德”始终都为人们所追寻与赞赏。在《论语》中有大量的关于“德”的论述,而这一部分论述则以简练的语言向世人阐释了何谓“德”、如何去践行“德”的问题,称得上是经典之中的经典。

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语言教学之外,也不应该忽视对优秀的中国文化进行展示和传播。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是我们必须要珍视和传承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现出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才更有可能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做得更深入、更广泛。

文章选取部分《论语》中关于“德”的论述进行分析,并试阐述如何将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

一、《论语》中的“德”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句话是孔子在刻画两种有德行的人——智者和仁者的形象,想要告诉世人他们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生活特点与人生态度。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智慧的人喜欢像水一样,仁义的人喜欢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另一种则是“智慧者的快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义者的快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不论哪一种解释,其本质都是突出了智者和仁者的个性特点及其生活态度。智者是聪慧的人,聪明人通情达理,反应灵敏又思维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流水川流不息,所以用水来比拟。仁者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守义知礼,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高山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比拟。无论是智者还是仁者,无论是灵动的生活还是沉静的生活,他们都是各具魅力而不分高低,这里还可以与“和而不同”的思想相联系。智者和仁者都是有德行的人,但是他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孔子客观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德行形象,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想告诉人们在遵从道德的前提下可以活出不同的模样。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句话,一方面展示中国文化中智者和仁者的形象,给他们分析智者和仁者的性格特点、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让他们体会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德行。另一方面在今天这样一个提倡个性的时代,汉语教师也可以告诉学生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已经懂得尊重每个人个性的不同,引导和鼓励他们在遵守道德、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勇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和而不同的思维模式。

(二)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实际上是说真正具有德行的人哪怕短时间内没有人呼应、没有人理解也应该要坚守“德”和“道”。古人认为,真是有道德的君子,哪怕在短时间内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总会有志趣相投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孔子在这里阐释的不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规律。这句话放到今天尤其适用。在如今这样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有一部分急功近利的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可以不遵守道德、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甚至違反法律以谋取私利,而他们的恶劣行径还可能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他人效仿,从而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滋生出恶性循坏的怪圈。面对这样的事,社会在谴责和制裁恶人的同时,人们更要懂得守住初心,坚持自己的德行和底线。只有更多的人坚守“德”,整个社会才能照进充沛的阳光,让黑暗和丑恶无所遁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德”的传播也是必要的。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才是关键。对外汉语教学涉及跨文化领域,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能会有所差异,对外汉语教师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但是,在德育这一方面,大部分国家和民族却是相通的,都以导人向善为目标。汉语教师可以向学习者解释这句话,让他们明白追求德、坚守善是每个人都应该践行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明辨是非,做正确的事、走正确的路、交正确的朋友。

(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与此相反。君子就是指那些品格高尚的有德之人,而小人是那些没有道德和品格的人。有德之人喜欢去帮助和成全别人,他们享受这种助人的快乐,也会为了他人的成功而感到喜悦。有德之人也不会毫无原则地帮助别人,他们想要成全的是别人的好事,会坚守自己的道德绝不促成别人的坏事。丧失道德的小人就正好相反,他们心胸狭窄,不但不愿成就别人的好事,还会恶意破坏别人的好事,甚至怂恿别人做坏事。这句话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现在人们更讲求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理念,而“君子成人之美”则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有效途径。每个人都遵守道德,乐于帮助别人做对的事,那么人与人之间就能实现互利互惠,从而让社会更加和谐,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说,“成人之美”看似是成全了别人,但实际上身处在一个和谐发展社会之中的每一个人又能成为“成人之美”的受益者,“成人之美”是成全了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可以给学习者阐释这句话,可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成人之美”如何在成全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鼓励他们要成为乐于“成人之美”的君子。同时,汉语教师也应该提示学生,要学会分辨是非黑白,“成人之美”和“成人之恶”有时候可能只在一瞬间,一定要把握好“成全”的标准和尺度。

(四)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句话的大意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行礼谦让,然后上场。比完后,又相互行礼再退下来,然后一起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这句话实际说的是竞争的问题,孔子并不强调君子到底“争不争”,而是想说明君子应该如何竞争。孔子认为,君子间的竞争应该是在竞争者勤学苦练具备真本领的前提下正大光明地展开,而整个竞争的过程都要符合“仁”、“义”、“礼”的思想,这样的竞争才是有意义的。竞争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之一,但现在的竞争环境好像与孔子的愿景相去甚远。有一些人急功近利,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择手段,做出很多损人利己的事。这样的情况无疑是让社会在背离“德”与“礼”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所谓的竞争很多都是只看结果不重过程,很多人也变得浮躁而功利。所以说,君子到底应该“争”什么、如何“争”等问题应该被重视。只有对待竞争关系,竞争才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关于竞争的问题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所以汉语教师有必要给学习者阐释这句话,让他们能正确认识竞争与个人发展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引导他们合理对待竞争关系,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坦然面对竞争的结果,要让他们明白良性竞争不应该丢掉“德”和“礼”。

二、結语

对于教育而言,德育应该贯穿始终,对外汉语教学也不例外。汉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文化传播,像《论语》这样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智慧和美德的优秀作品不应该被忽视。谈到孔子思想和《论语》,反映“德”的内容又是极其重要的。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习者充分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并从中受益,这也是需要我们去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陈晓芬,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作者简介:李锦文(1992- ),男,汉族,贵州贵阳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助教,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仁者智者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智者说
如何读懂《论语》?
智者说
仁者爱人
The Wise Man End the Rumer 遥言止于智者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