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儿童视角看小说乾坤

2020-05-09 10:20李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瑟夫小伙计于勒

李敏

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体,也是学生平时阅读中接触较多的一种文体。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小说教学所占比重也是较大的。提到小说教学,大家第一反应多数是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即扣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故事情节,抓住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突出”主题……小说教学总是这么一套路子,翻来覆去,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完全套路化、模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没有多少收获,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能否从小说“三要素”教学的樊笼里跳出来,引领学生从一个不高明的、低级的读者向成熟的、高级的读者发展呢?邓彤老师说:“小说教学中之所以出现按照人物、情节、环境模式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按照不同小说的特征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走出小说教学套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研究文本体式,即每一篇小说在写作方法、呈现方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独特性,并引导学生领会其独特性。

笔者曾把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同鲁迅的《孔乙己》放在一起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通过聚焦小说的“叙述视角”,采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方法,分析两篇小说的共性——独特的儿童叙述视角,探讨两文的个性——作者采用儿童叙述视角背后的意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这一案例,具体说明如何通过叙述视角来窥探小说乾坤,教出独特“小说味”。

一、“我”看:小说人物的真实立体

叙述视角是结构主义批评家就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提出的,“叙述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的眼光和角度”。[2]而小说的叙事视角,其实就是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我的叔叔于勒》写的是年轻时大肆挥霍、人财两空的于勒,被家人当作“灾难”打发至美洲,两年后,在赚了点钱写信回家,决定要报答大家。于是“盼”于勒回家成为菲利普一家的全部希望,那封信成为了“福音书”,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后来一家人在旅行的船上遇见已沦为落魄老水手的于勒,美梦瞬间化为泡影,最后不动声色地改乘圣玛洛船回来。

《孔乙己》则讲述的是穷困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故事:迂腐又不失天真,曾给人们带来欢乐,但后因偷书被打断腿,不得不用手“走”来买酒,此后便不知所终。

作为短篇小说,因篇幅的限定,没有办法尽现人物的一生,只能截取典型片断。《我的叔叔于勒》选取的是菲利普一家在船上偶遇于勒,《孔乙己》则是选择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在限定篇幅里、集中的场景中,选择什么样的叙述视角即从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就显得格外重要。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儿童视角。《我的叔叔于勒》的叙述者是小男孩若瑟夫,《孔乙己》的叙述者是十二岁的小伙计(广义上的“儿童”)。

两位儿童叙事者看到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教学实录片断:

师:从文题来看这两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分别是于勒和孔乙己,从“我”——若瑟夫、小伙计的角度,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形象?请圈画文中从“我”的角度写于勒、孔乙己的相关语段,概括分析。

生1:第6段是对于勒过去的介绍,从这里可以看出于勒不善经营,花钱大手大脚。尤其是“一干二净”“大大占用”这些词句更是可以看出年轻时候的叔叔于勒是一个败家子形象。

生2:第8段、第9段写于勒叔叔给我们寄的两封信。从信的内容可以看出于勒叔叔是个有情义的人。

师:请具体说说信的内容。

生2:第一封信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哥哥的损失;第二封信说怕哥哥担心他所以写这封信,又说他发了财就回家乡,和哥哥一家一起过好日子。从这封信的内容,若瑟夫看到的是一个重亲情的叔叔形象。

师:你从这两封信的写信时间中,还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2:于勒到美洲做上买卖,不久就给我们写信;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从“不久”“又”这两个时间词看出于勒还是惦记哥哥一家,对哥哥一家充满歉意,想弥补、报答哥哥一家。

生3:从第33段若瑟夫听到船长对于勒情况的介绍,一方面再次说明了于勒叔叔不善经营,从阔到穷;同时,他不愿回家乡,也能看出他的善良,他宁愿在船上穷困潦倒,也不愿回家再次拖累哥嫂。

生4:第42段,若瑟夫在船上遇到成为水手的于勒,此时的若瑟夫看到的于勒生活艰难、穷困潦倒、愁苦不堪。

师:此时的若瑟夫看于勒主要看到了什么?

生4:手——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脸——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

师:从“我”的角度看到的于勒:大手大脚、不失善良、有情义。孔乙己呢?小伙计看到的孔乙己又是怎样的形象?

生5:第4、5段是对孔乙己总体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他好面子,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死讨读书人身份;“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说明孔乙己好喝懒做、四体不勤;“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又说明他迂腐可笑。

生6:第5段写孔乙己教“我”写字,从孔乙己的神态表情能看出他的善良与热心。

师:什么神情?

生6:“很恳切”“极高兴”“又叹了口气”“极惋惜”这些神情,都看得出孔乙己是真诚地想要教“我”。

生7:第6段写孔乙己分小孩子茴香豆吃,从中小伙计也看到了孔乙己的善良。

生8:孔乙己跟小孩子们说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可以看出孔乙己善良中透露着迂腐,书呆子气十足。

师:从“我”——小伙计的角度看到的孔乙己:清高迂腐、好面子、好喝懒做、不失善良本性。

两篇小说可否选择其他叙述者呢?当然是可以的。《我的叔叔于勒》可以从菲利普夫妇、船长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大姐、二姐,甚至是二姐夫的角度来“看”。《孔乙己》可以从掌柜、短衣帮的角度来“看”,还可以从穿长衫的、丁举人的角度来“看”。那为什么要选择儿童叙述者,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呢?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在两篇小说中,成人世界充斥着利益与凉薄,这些完全遮蔽了他们的眼睛,让人没有办法看到真实的人性与真正的“人”。《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船长等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于勒,看到的只是金钱的多寡,看不到于勒的性格;《孔乙己》中的掌柜、短衣帮等人只是把孔乙己当作笑料,看到的是孔乙己的身体和内心的伤疤,并以揭孔乙己的短为乐。只有儿童澄澈的眼光,才能看到人物的多面,既有生活的落魄与穷困,也有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更有人性深处的善良与美好。因此用儿童视角“看”小说中的人物,人物形象才立体而真实。

这一环节的探讨,通过异中求同的方法,分析两篇不同小说叙事视角的共性,从而了解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小说是叙事,其本质就是叙述和虚构。所以读小说,应该关注小说的叙述视角。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小说的叙述视角,应该是抓住了小说阅读的“牛鼻子”。

二、看“我”:小说主题的深刻多元

小说教学的着力点是什么?“与其他文体的教学一样,小说教学的着力点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是学生不懂、不会、不能、知浅的地方;从方法的角度来看,是教给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知浅到知深的方法”。[4]学生在小说阅读中,比较容易看到的是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显性的内容,不容易看到的是作者意图、作品主题,更不容易看到作者表达方式在小说叙述过程中的作用。因而小说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看不到的东西,更要教给学生怎么看到,即解读方式。而了解叙述者、掌握叙述视角则是小说主要的解读方式之一。

《我的叔叔于勒》和《孔乙己》的叙事者都是儿童,但这两个儿童形象有没有不同?请看教学实录片断:

师:叙事者本身也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两文中“我”即约瑟夫和小伙计的形象。

生13:从若瑟夫对待于勒的态度,言语上称他为“先生”,行动上“给十个铜子的小费”,可以看出若瑟夫的善良、有同情心。

生14:我注意到第42段对若瑟夫的心理描写: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可以看出他看重亲情。

师:这三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为什么要重复?

生14:重复表示强调,强调于勒与“我”,与“我的父亲”之间的血缘关系,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师:善良纯真的若瑟夫对叔叔于勒充满了同情之心,那他怎么看父母对待于勒的种种行为呢?

(学生不语,一时难以回答)

师:请大家看课文第1、2、17段对“我”的家境描写。还有没有什么发现?

(屏显出示文段)

生15:三段写家境的段落,充分说明了我们家境的拮据,以及贫穷带给我们一家人的苦难。

生16:通过这几段的介绍,我们发现生活在那样环境里的若瑟夫虽然对父母不认于勒不认同,但却能理解、体谅,甚至同情父母。

师:我们看到莫泊桑笔下的若瑟夫纯真、美好、善良,重亲情,能同情体谅他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呢?

生17:第7段写孔乙己教“我”写字时,我的表情和心理这些可以看出“我”瞧不起孔乙己,冷漠、麻木,有封建等级观念。

生18:短衣帮和掌柜嘲笑孔乙己时,“我”“附和着笑”,可以看出小伙计的冷漠、麻木。

生19:小说开头写“我”样子太傻,不会侍候讨好穿长衫的主顾,也不会羼水,这都说明“我”还葆有孩子的单纯与纯朴。

生20: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里,其他人都在嘲笑孔乙己,只有“我”帮他温酒,并放在离孔乙己较近的门槛上,说明“我”还有一丝纯真与善良。

生21:第21段“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小说在这里用的是“旁人”,说明当时说笑的人没有“我”,“我”对不成人样的孔乙己应该是同情的。

生22:从孔乙己到店,用“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外貌,也能说明小伙计在最后那一刻对孔乙己是充满同情的。

师:两篇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不同?

生23:《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是一个纯真善良、富有同情心,有亲情之爱的孩童形象。

生24:《孔乙己》中的“我”是一個慢慢被麻木冷酷的看客侵蚀、同化,但仍有一丝同情心,由孩童走向成人的形象。

叙述者“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寄寓着小说深层的意蕴。鲁迅和莫泊桑都选择了儿童视角,但这两个“我”的人物形象却有不同,两位作家在这个独特的叙述视角上寄寓了怎样的深意呢?

通过探究,学生发现:

生25:通过若瑟夫这个孩童形象和成人形象进行对比,批判了人与人之间势利的金钱关钱。

生26:通过若瑟夫孩童的眼光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生活下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心酸。

生27:通过若瑟夫孩童形象给社会一些希望或读者心灵上一些温暖。

生28:通过若瑟夫孩童形象希望能救赎那渐行渐远逐渐世俗化的灵魂。

师:我在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时发现,原来这部小说在选入我们课本时删了开头和结尾。它的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夫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开头)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结尾)

想一想,莫泊桑为什么在开头和结尾时又采用了成人约瑟夫的视角。

生29:这应该是作家的一种期望,期望成人也葆有孩子般的纯真。

因此,莫泊桑通过儿童的视角写这个故事期望能保留儿童身上纯真的亲情之爱,并将这种爱上升到“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的高度,体现了一位人道主义作家的思考与理想。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虚构小伙计这样一个慢慢走向成人孩童形象呢?

生30:通过小伙计这个孩童的眼光看迂腐麻木的孔乙己一步步走向死亡,看看客们的麻木冷漠一步步推孔乙己走向死亡,控诉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对整个社会的毒害。

生31:通过小伙计的一步步走向短衣帮的可怕精神悲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而这样儿童视角又在提醒作为读者的我们思考:我们怎么“看”现实生活中“于勒叔叔”这样的穷人呢,我们怎么“看”现实生活中“菲利普夫妇”这样势利又心酸的小人物;我们在现实生活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有戕害“孔乙己”们的言行,我们是不是无形中变成了“酒客”中的一员。小说用儿童视角来描述成人世界里故事,其实是在提醒所有的人:每个大人曾经都是个小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小王子》)

引领学生关注容易忽略的人物——叙事者,通过同中求异的方法,探究两位叙事者的不同及作者塑造人物寄托的意蕴,从而深刻多元地解读小说主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读懂这一篇,更读懂这一类,达到了“以篇达类”“触类旁通”的效果。请看学生的学习迁移:

师:你读的小说或其它艺术作品中,哪些采用的是儿童叙述视角?结合今天所学,你有什么新的阅读收获或感悟?

生32:初一我们学过的小说《最后一课》就是儿童的叙述视角,通过小弗朗士来讲述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发生的事情。儿童的叙述视角更有震撼力,更能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

师:很多战争体裁小说都采用儿童视述,这种选择会让主题更鲜明,读者印象更深,更能激发人们对和平的追求与向往。

生33:鲁迅的小说《故乡》和《社戏》都部分采用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

生34:我发现还有一些艺术作品也采用了儿童的叙述视角,比如宫崎骏的动画,都是用儿童的视角来讲故事,让人觉得很温暖,有治愈效果。

生35:前不久我们学校拍摄国庆70周年专题片《我和我的祖国》就是采用儿童的视角,选择两个小朋友来串连、演唱,通过他们的眼光看到学校、城市、祖国的变化,让人难忘。

师:看来学校专题片的导演深谙叙述视角之妙处啊!

小说教学要想走出当前困境,改变套路化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多学习并掌握小说解读的理论和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到小说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小说的奥妙,并带领学生去品味其中的妙处,看到小说乾坤里的天光云影。

参考文献:

[1][3]王荣生主编.小说阅读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95.

[2]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1997:42.

猜你喜欢
瑟夫小伙计于勒
优雅的秘密
常销书与大众出版
优雅的秘密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被优待的驴子
一只蛐蛐一张犁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库丘瑟夫:公益不只是捐钱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剁肉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