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2020-05-09 09:47王晓凤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联动机制

摘 要:“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动培养可以促进教师教育学生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及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要通过制定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协调导师之间的分工等优化教师教育专业联动培养机制,提高学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双导师制;教育专业;联动机制

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既能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同时也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在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只有不断创新培养方法和培养机制,才能提升人才的培养效果。“双导师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

双导师制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指的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培养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培养人才的模式能够很好地整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者之间互补,从而实现学生培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创新学生的培养机制,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在表现形式上双导师制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配备两位导师,其中一个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另一位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从目前实施双导师制的学校实践来看,双导师制的两位导师中校内导师通常由担任学校教学任务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高的老师组成,他们也是传统的意义上的学生导师,校外导师主要是指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来担任,比如中小学优秀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从事教育服务的部门,也可以是来自于高校的管理人才。总之双导师通常就是指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

二、“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的学生培养现状

双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学生培养方式,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于教师人才的需求。与传统的只有校内导师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强调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以外,同时也要将学习到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进行联合。目前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还是处在探索阶段,虽然现在已经出台了关于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文件。但是文件对于具体学科专业的实施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没有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的规范,造成了在高校对于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优势

首先双导师制可以促进学科教育知识的获得。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具有高素质的能够满足未来社会对于教师需求的专业人才,对于教师的培养应该充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培养,让双导师共同参与到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学科的教育理论知识并用于实践,从而能够解决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其次采用双导师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将教育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机会。双导师制不但够解决学生关心的教育实际问题,同时也为教育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也能改变目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单一、过分关注理论的弊端。

再次可以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关注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这也导致了很多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缺乏创新,导致所教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过程也枯燥无味,而大部分的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具备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实习的过程中,能够跟校外导师学习他们的学科教学技能和处理课堂教学问题的方法,将理论学习真正的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教师专业能力之外,同时也要具有教学科研能力,这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双导师制的背景下,校内导师具有较强科研指导能力,能够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和写作进行指导,同时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科研能力,让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基础教育的研究当中,从而能够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最后是可以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双导师制中的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学经验,因此能够让教育专业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校外导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能够让他们接触真实的教学环境,获得很多在学校无法得到的经验和能力,从而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智慧。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这也能够促进他们将教学中学习到的学科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融入到教学的实践当中,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将教育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双导师制的实施不但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过分偏重教学理论而忽视实际教学能力的弊端,同时校外导师也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实际教学课程提供指导,有效的弥补校内导师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欠缺。

四、“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问题

(一)无法满足教师教育专业多元化培养的需求

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教学的经验和反思能力,同时具备强烈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除了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学习特点以外,更要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但是相当大的程度上校外导师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满足学生对于教学问题的求知欲望,校外老师通常不会参与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以及调查研究,同时由于教育实践环节安排的时间相对有限,大部分时间都是专业课理论的学习,作为校外导师自身也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也导致了校外导师在学生培养中往往很難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对于学生的教育实践培养当中,同时也无法为他们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学生就算得到了导师的一些指导帮助,也会因为时间跨度较长而缺乏连续性,导师也无法了解所培养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进展,在学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的指导,导致无法满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多元化的培养需求,降低了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自主性。

(二)教师教育专业的双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

现在虽然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双导师制在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专业教育实施标准,同时也没有规范细致的教育培养计划,导致高校很难组建很好的导师队伍,也无法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造成了很多校外导师不清楚自身担负的职责,同时也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这就导致了校外导师形同虚设,更不要提能够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很难尽如人意。校内导师由于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而校外导师很多都是基础教育学校的老师或者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他们都有各自的工作需要忙碌,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当中,就算平时有指导,也会因为间隔较长而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具体的管理办法导致校外导师对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缺乏积极性,很难尽心尽力地为学生进行指导,还有很多导师存在挂名上岗的现象,有些学生与导师之间本身只有一面之缘,平时很少有机会得到指导,平时只能用电话,微信等聊天工具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这也会让双导师制倾向于形式化,严重影响了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三)校内校外导师的合作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中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合作过程中交流程度也不高,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合作。校外导师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主要负责学生实践训练相关的实习、见习指导等工作,而校内导师负责的是学生毕业设计指导以及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工作。对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学实践技能的培养环节,双导师制并没有明确自身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职责定位,在培养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坚持互不干涉的原则,更不要提共同合作进行培养。校内外导师的站位不同,从事的工作性质各异,对于学生的培养重点也不相同,导致了很多导师在工作上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合作意识淡薄,双方的互补性无法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

五、“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联动培养机制中的优化

(一)制定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

由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承担的是社会上的教育工作,因此对于他们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导师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教育成败的关键,所以对这些学生导师的选拔要非常重视,应该选择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承担培养任务。校内导师的选拔主要从承担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的教师中产生,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教研科研水平等,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学技能训练起到很好的教学和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校外导师的选拔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实践教育基地选择优秀教师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确保双导师制能够顺利实施。在选拔时应该考虑校外导师的学科教育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经验等,同时确保校外导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充分锻炼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不论选拔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除要求这些导师有较高的指导能力外,同时也要求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负责任的心态,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地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二)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增强导师责任意识

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当中,高校要与校外导师签订学生培养合同,明确导师指导的时间,次数以及要达到的效果,确保他们能够切实地履行自身义务,保证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要建立健全导师的激励机制,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导师工作激励制度能够促进导师对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导师管理工作的完善,提高他们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在动力。要制定各种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将具体的激励措施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正式的纳入到导师的评定和福利待遇体系当中,同时要加强对校内外导师的管理,明确导师的权利和义务,导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要进行绩效考核,对于培养效果较好的优秀导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培养效果较差,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导师要及时的进行解聘,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想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充分协调导师之间的分工,建立双方合作培养的联动机制

作为组织双导师制培养的高校是校内外导师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应该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尤其是协调好校内校外双导师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同时要加强校内外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导师要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切实履行作为导师的职责,要加强校内外导师之前的合作,双方共同了解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和综合素质,从而商讨出更有效的学生培养方式,双方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完善各种教育培养环节,制定健全的培养方案,真正能够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六、结语

双导师制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度,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双导师制的指导下学生在提升自身教学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白世国,冀云.“专业形成性”师范生教育类课程改革效果的跟踪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

[2] 白世国,李春莉.《廊坊师范学院双导师制实践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版)》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

基金項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17DB196)。

作者简介:王晓凤(1968.05- ),女,汉族,辽宁丹东人,本科,辽东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联动机制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基于人才培养的藏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多规合一”联动机制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京津冀产业联动机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完善
强“三组一部”联动机制 克集体企业重组整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