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雾
家长委员会是由本校在读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我国中小学建立家委会的由来已久,早在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就规定小学应成立由家长代表、教育委员、校长等组成的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委会的建设与运行已然如愿。事实上,有些学校的家委会成了“摆设”,有些甚至成了“权贵俱乐部”,家委会从建立到运行都存在不少困境和问题,亟待优化。
目前,多数学校都成立了校级和班级家委会,有些规模较大的学校还成立了年级家委会。从实际情况看,班级家委会最活跃,因此,这里主要讨论班级家委会的运行及优化。
一、民主组建家委会
有关制度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家委会经由民主程序组建,即以推选方式产生。“推”就是推荐,那么由谁推荐呢?既可以家长推荐,也可以教师推荐,还可以家长自荐。家长推荐在起始年级往往因家长相互不熟悉而难以荐出合适的人,因此,很多班级是教师推荐人选。教师推荐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被推荐的家长内心不乐意,碍于情面,勉为其难接受,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第二,被推荐的家长与教师具有同质性,因而缺乏代表性,极有可能导致家委会的工作难以获得更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家长对一些问题的疑惑,也会影响他们参选的热情,比如,家委会是干什么的?如果当选代表有哪些事要做?自己是否能胜任?是不是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等等。
可见,组建家委会的第一步就是要鼓励和动员家长参选。首先,在初次班级家长会上,让每位家长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促进大家相互认识。其次,向家长介绍家委会的目的、职责、组建程序和运行管理,帮助家长理解。第三,请往届或者其他班级的家委会代表分享心得体会,增强家长信心。第四,在班级微信群里坚持实名制,鼓励家长正向参与讨论,发现和培养家长领袖。在经历了几周的熟悉之后,推选家长代表就會更加容易。
家委会是家长参与学校的组织,应当具有代表性,即不同阶层或者类型的家庭、不同社区的家庭都要有自己的代表。家校合作要面向全体家庭和儿童,不能只是口号,而应当在家校合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得到体现。
二、规范运行家委会
新组建起来的班级家委会,首先,要有自己的章程,明确家委会的宗旨、组织机构、职责、权利义务、会议(议事)规则等必要内容,以便按章行事。其次,家委会还要结合班级发展目标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下级组织和相关人员的分工。再次,由于班级家委会的规模通常都不是很大,因此,还要建立下层组织。那些常设性的下层组织可以列入章程中固定下来,而那些为了实施年度计划的下层组织可能每年都不一样,则是临时组建的。第四,招募家长志愿者是班级家委会要经常面临的工作。这里需要拓展志愿者的定义,我们认为,加入家长志愿组织的家长固然是志愿者,家委会的成员也是志愿者,甚至那些到学校做观众、做听众的家长以及在校外传播学校办学成绩和声誉的家长也都是志愿者。因此,家委会需要建立本班的家长人力资源库,对家长的才华和可以到校参加活动的时间记录在案,以便为他们设计更加灵活的计划,确保家长有更高的参与率。
除本身的会务外,班级家委会最重要的工作是组织本班家校合作活动。为了实现班级发展目标,往往不是一次活动和一种类型的活动便可以达成的,但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因此,家委会需要协调好各种活动的目的指向,明确活动之于儿童成长和班级发展的价值。活动的方案设计、过程运行、信息传播和文档管理等,既要责任落实,程序规范,还要群策群力,有组织者和执行者,还有啦啦队和围观者。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家长委员会,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因此,班级家委会的运行过程中,有个和学校的关系问题,即学校主导和家长自治的关系。学校主导要避免学校包办,避免家委会只是帮助学校或班级做那些“想做而不好做或不敢做”的事情。而家长自治要避免家长干涉学校办学,避免“与学校叫板”的误区。双方始终要围绕共同促进儿童成长这个核心,同心同德,相互支持,相向而行。
三、创建优质家委会
家委会旨在通过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工作,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积极作用,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可见,家委会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推进家委会优质化建设。
优质家委会创建需要解决几个潜在危机的不良影响。首先是文化差异危机,即家长文化多元、家庭和学校文化差异导致家长间、亲师间意见不同,内耗撕裂家长团结和亲师合作,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家委会要尽量吸引家长多元参与,吸引多元的家长参与。还要求教师以专业用心,克服专业文化优先和优势心理,尊重家长。其次是专业危机,即家长爱孩子,爱参与,却因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参与变成干预。因此,家委会在尽力吸收教育专业人士参加的同时,还要努力了解和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重新理解孩子、教师和学校教育。教师也要利用多渠道向家长宣传有关知识。第三是权力危机,即家长代表寻求特权,或者长期固定的少数人参与,致使教室中的教育不公平被扩大。因此,家委会一定要增强代表性,及时改选、补选,吸引更多家长参与。第四是持续性危机,即家长一时热情,后面积极性退减,搭便车的人越来越多,合作难以为继。家长通过参与,在做中学,增强参与意识和技能,家长的效能感增强,有助于积极性的维持。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