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尤 邱伟华
导 读:
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等问题,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教研室创造性地开展了“‘四线三课双层区域整体性教研范式”的项目研究。项目通过“四线”联动教研、三大教研载体、“线下线上”双层教研等运行机制,有力地推进了教科研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了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
“四线三课双层”区域整体性教研范式是指以构建“教研组—乡镇学科中心教研组—片区教研协作组—区教研室”四级教研网络、引导教师个体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发展品质为工作主线(“四线”),以教师备课活动、课例研讨活动以及课题研究为教学研究活动载体(“三课”),以“线下”的各级教研活动和“线上”的YY网络教研两个层次(“双层”)相伴互补的区域整体教研活动模式。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教师专业发展遭遇瓶颈
2020年南康区被确定为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由于多种原因,南康区不仅存在师资缺乏、学科不配套、教师年龄老化等客观现实问题,而且农村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少、研培渠道窄、创新能力差、专业成长引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日渐凸显。
(二)城乡学校发展不均衡
2008年以来,南康区城镇化发展进程迅速,城区学额激增,大量优秀农村教师选调进城,同时每年有500名左右的新招录教师分派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不少农村学校教师3年的置换率达80%以上。农村学校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导致教学质量相对滞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推广运用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改薄行动计划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学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使用,师生利用各种媒体工具、平台开展业务学习,实现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发挥现代教育装备的作用,引导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研水平成为可能。
二、具体运行机制
(一)“四线”教研联动发展
1.构建四级教研网络。构建“学校教研组—乡镇学科中心教研组—片区教研协作组—区教研室”的四级教研网络,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式运行。一方面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各級教研组从遇到的问题中提炼出研究的专题,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并组织开展内容丰实、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南康区教研室采取整体推进的策略,要求各级教研组根据区学科教研组的要求组织系列主题教研活动,推动区域教研工作协同发展。
2.改革校本教研。区教研室制定了校本教研活动的相关制度和奖惩措施,积极引导各级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推广“学习—实践—反思—创新”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教师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创新,让教师在螺旋式循环中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3.名师专业引领。区教研室通过培训各级学校的教导处主任和教研处主任,引领学校确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按照“学习实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群体提高”的思路,组织系列“研培结合”的活动,让教师感悟教育新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同时区教研室还通过每年的新教师培训、名师培养工程等平台引领和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型”逐步向“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发展。
4.学校特色发展。在“四线三课双层”区域整体性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区教研室引领各校根据实际,提出自己的办学思路,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上台阶、出特色、创品牌,目前,一批有办学特色的学校脱颖而出。
(二)三大教研载体相辅相成
1.教师备课活动。采取“个体—集体—个体”的方式,先由教师把上课内容、重点、难点及思路等进行个体备课;然后,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并整理成教案;教师根据集体的备课,针对本班实际情况二次备课,对教案进行必要的个性化修改,突出创新。这种模式既体现教师的发展水平和个体风格,又有教师的集体智慧,为教师同伴间的展示、互学、互助、对话、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各校还根据这种备课模式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南康区第五中学的“写、议、改、补、记五位一体集体备课”课题获省级立项并顺利结题。
2.课例研讨活动。推行“说课、上课、听课、议课、改课一条龙”的教研模式,采取课前说课磨课、初课(第一次上课)检验效果、听课借鉴经验、议课多向互动、改课反思提升、再课(第二次上课)升华变化的活动模式,让上课教师和听课、评课教师体验同伴互助的实效,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互相切磋、互相借鉴、取优补劣、协同攻关、共同发展。说课中的理性分析,上课中的亮点展示,议课中的唇枪舌剑,改课中的取优补劣,都有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课题要源于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引发探索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区教研室要求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研组、教师根据实际确立研究课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进行教学研究,还鼓励并要求教师参与一项校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在“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中“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工作水平。
(三)“线下线上”教研相伴而行
1.“线下”教研脚踏实地。“线下”教研指各级教研组组织的实地教研。一方面要求教研员深入各级教研网络,引领各级教研组活动的开展。区教研室对教研员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由学科单线型教研员向复合立体型教研员角色转变,即做教师专业成长的铺垫者,做教研组文化构建的引领者,做学校教学管理者的指导者。同时要求教研员深入一线,与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骨干聚集在一起,用集体的智慧来避免管理活动中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区教研室大胆创新,通过综合考评选拔出各学科教研核心小组成员,成立区学科核心小组,由学科教研员引领学科核心小组深入各校开展教研活动,引领各校学科发展,教研作用显著提高。另外,在机制建设上,我们还创新工作模式,专职教研员与兼职教研员教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学科教研工作与区学科名师培养相结合,区教研工作与片区学科指导小组相对接,与学校学科核心小组相勾连,使全区整体教研工作在培养中打造,在运用中提升。
2.“线上”教研绽放精彩。“线上”教研指利用“YY语音平台”这一软件实施全区城乡同步参与教研的网络教研活动。为便于统一开展YY网络教研,区教研室对全区各校各学科的教研活动时间作了统一的规定。各学科筛选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作主讲教师,通过YY语音软件对全区教师进行备课发言,全区教师可以实时进行备课交流活动,或者通过YY语音软件进行专题教研讲座,或者通过YY语音软件进行公开课和教研沙龙的转播。YY语音网络教研的全面运用,架设了教师全员教研的绿色高效通道,既发挥了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更促进了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第一阶段:项目准备阶段(4年)
2001年起,区教研室在每年11月的“课改调研督导月”,将教研员分成四个课改调研督导小组,分别对南康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新课程调研督导活动,通过听汇报、听课、查阅资料、召开教师与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各中小学校课改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实施课改的困惑、需求、破解之道的研究分析,发现教研工作中教研室与学校、教研员与教师“两张皮”的现象,农村教师自主学习时间少、研培渠道窄、专业成长引领不足等问题。教研室立足教研问题,结合区域实际,形成“四线三课双层”区域整体性教研的思路。项目组在调查分析、查阅文献、深入学习、专家引领的基础上,几上几下反复讨论,拟定了项目的实施方案。
(二)第二阶段:探索与实践阶段(6年)
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教研室首先召开项目启动会,确立南康区第五中学、南康區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作为试点校,让学校根据校情与优势对项目中的一个方面或若干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其次是组建片区教研协作组,根据区域、学校办学情况等方面组建“强校+弱校”的片区教研协作组,以协作组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科研活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强校带动弱校发展,促进片区各校提升教学管理力、课堂教学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再次是组织开展项目研究成果展示交流会,让项目校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提升,在展示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在教研范式的运作上,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采取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逐步推开、滚动发展、带动全局的工作方法,培植片区中心校发展。二是以城乡联动为平台,利用城区学校的人力、物力、信息资源,解决乡村教师发展和校本教研问题,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是以改革备课方式为突破口,继承创新,减负增效,创新备课方式,引领学校发展,如南康区第五中学的“写、议、改、补、记”五位一体的备课模式,南康区逸夫小学、南康区唐江红旗小学的“个体钻研、生成问题、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增减、课后反思”的备课等。四是以课例诊断为切入点,构建研课新模式。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引领教师在说课、听课、评课、议课、改课中提升业务能力。五是以课题研究为牵动战略,推动区域整体性教研项目的进程。
(三)第三阶段:实践与检验阶段(7年)
“四线三课双层”区域整体性教研范式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正向引导。其经验不断受到青睐与推介。《江西教育》和《江西教育科研》杂志进行了专题采访并作了专题报道,江西教育电视台作了农村课改典型的专题报道。区教研室在2013年被评为江西省“示范性教研室”。其研究成果不断促进学校上台阶,出特色。区逸夫小学被江西省课程改革中心评为“示范学校”,区实验小学、第三小学等10所学校被评为赣州市级课程改革先进校……一种新型的全员性、有深度、高效度的教研方式在南康已渐趋成熟。它不断地催生一种适应农村学校与教师的教研文化重建,不断引导学校与教师大踏步地行走在农村教研、城乡均衡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十多年来,“四线三课双层”区域整体性教研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有力地推进了南康农村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南康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教学研究室 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参考文献
[1]肖第郁,谢泽源,陈清明.新课程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四线三课”型校本教研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5,(12):32-35.
[2]陈清明,温圣岩. “四线三课”型校本教研范式的构建[J].上海教育科研,2010,(2):21-23.
[3]清明,张飞,温华.构建“四线三课”型校本教研 促进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J].江西教育,2005,(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