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琼
【摘 要】《画扇面》是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首民歌,其流传范围广,曲调变化多,因其叙事性较强、情节曲折动人、旋律优美动听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本文就其在全国各地的流传变迁及发展文化背景进行简单探索。
【关键词】《画扇面》;母体;流变;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056-01
民歌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在漫长的发展历史当中经历了很多变化和发展而日渐完美,能够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画扇面》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首民歌,其故事情节曲折、曲调优美动人,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其流传地区广泛,因此在发展传唱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个版本,各个地方的唱词、唱腔都产生了些许变化和差异。本文就《画扇面》在各地流传变迁发展中的文化背景进行简单梳理和探究。
一、《画扇面》在各地流传变迁发展中的旋律变化
由于故事发生在天津西郊杨柳青镇,我们姑且可以将天津西青区传唱的《画扇面》(谱例1)作为“母曲”来看待。
从谱例1中可以看到,整体旋律以级进为主,大跳很少,主要是五度和八度的跳进。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旋律以sol-re相互呼应,尾部有小拖腔,有半终止作用,从第三乐句开始有新的材料,音区变低,同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突然出现的十六分音符增加了乐曲的丰富性,使得音符相对密集起来,在节奏上与前两句保持平衡,由于音符更为密集而更显抒情性。第四乐句和第五乐句的结构进一步得到收缩,增加了词密度,增强了音乐律动性。第五乐句在整个曲调当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意重复上一乐句材料,突出歌曲叙事性的同时,为旋律的结束进行铺垫。第六乐句则是以第二乐句材料为结尾。
《画扇面》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等地的流传过程中,各个地区又增加了很多当地的特色,在旋律骨架、落音、音域等方面有着些许差异。经过整理可以看到,母曲音域是10度音程,旋律走势从高到低,而流传于其他地区的《画扇面》, 9度音程的有三个版本, 10度音程的有五个版本, 11度音程的有八个版本,6度音程和13度音程的各有一个版本。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于这样的格调音域比较窄,所以更便于学习和传唱。另外在母曲当中,si出现四次,以经过音出现,可以给音乐增添不一样的色彩。下面将流传于其他地区的版本落音进行比较。
天津:宫-徵-羽-宮-宫-徵;河北:徵-徵-徵-羽-宫-徵;北京:宫-徵-羽-羽-宫-徵;吉林:宫-徵-徵-商-宫-徵;辽宁:商-徵-角-商-宫-徵;山东:宫-徵-宫-角-角-徵;内蒙古:商-徵-羽-徵-徵-徵。
可以看到大部分版本的第二乐句以及第六乐句会落在徵音上,而第五乐句作为承上启下句,落在宫音上。在传唱的过程中,都会加入当地的民歌特色,比如陕北民歌擅长使用大跳,显示浓郁的陕北特色;辽宁地区的《画扇面》用在小场秧歌中,加上了富有辽宁特色的上三度颤音、后倚音及下滑音,富有地方特色,生动而活泼。总之,在传唱发展过程中,每个地区都会在母曲中加上富有地方特色的素材,以迎合当地大众审美习惯,在满足地方需求的同时,也丰富了《画扇面》曲调音乐形态。
在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到,《画扇面》虽在各地流传变迁,但都与母曲十分相似。比如陕西米脂县地区传唱的版本,以闪拍开始,第二句具有半终止作用,有小拖腔,徵音结束等,都跟母曲有着非常相似的特征。再比如长春、长海等地区的版本,除了旋律差异外,其余特征都与母曲十分符合。因此从《画扇面》传播背景来看,被白俊英救济的盲艺人在各地乞讨表演过程中,先去了北京地区,而后唱到了陕西、内蒙、东北等地,正是由于盲艺人在各地奔走传唱,才会使各地区的《画扇面》仍然能够保留原曲特征,如果没有这一过程,《画扇面》在流传变迁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人们的“无意识”传唱而变得“面目全非”。
二、结语
《画扇面》在流传变迁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变体,这些变体有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各地民歌艺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和交流的成果,从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中可以看到各个地区的民歌特色以及相互吸收、影响、变化的特点。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民歌才可以历久弥新,成为人民群众情感表达的载体。所以从《画扇面》的流变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民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感受民歌的传承、交融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天津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4.
[2]冯光钰.从凤阳歌看“同宗民歌”的传播流变[J].音乐研究,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