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山
摘要:“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万年前开创的古蜀文明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成都这片美丽的沃土。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家级、省级到市级有100多种,可谓是底蕴深厚,绚丽多姿。特别是以“文君相如”“望娘滩”“阿斗洛带”等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活跃在非遗舞台上。文章探讨成都非遗“民间文学”鲜明的主旨、曲折离奇的情节、地方音韵和谐的语言美等几方面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出“民间文学”到社区、进校园、上舞台、寻融合等多维度立体化的生态传播发展路径。
关键词:成都非遗 民间文学 艺术魅力 生态传播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探究成都非遗文化‘多路径发展的新模式”(项目编号:16DFWH019)阶段性成果。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在都江堰水利的滋养下,从古至今过着安定而富裕的日子,成都人的生活极富情趣,大街小巷的茶楼酒肆里摆的龙门阵就像府南河清澈的河水一样源源不断,悠远流长。特别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幽默生动的歇后语和谚语、音韵和谐的童谣等口头语言文学,构成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无穷魅力的成都民间文学。其中,《新津灯谜》《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望娘滩传说》《阿斗洛带传说》《鱼凫传说》《柳街薅秧歌》等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入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鲜明的主旨、曲折离奇的情节、地方音韵和谐的语言美等艺术魅力,滋养着成都人的心灵,是全人类“信美无与适”的精神家园。
主旨鲜明,如阳光普照川西平原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与哲学、宗教一起,对人类社会起着良性的引导作用,鲜明的文学主题,如阳光普照大地,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
陆机《文赋》小序中有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因其歌颂追求自由精神和美好爱情的主题而流传至今。汉武帝时期,蜀郡临邛美貌聪慧的才女卓文君,新寡居家,郁闷寂寥,一首婉转动听的《凤求凰》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拨动了她的心弦。于是,她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才华横溢的司马相如夜奔成都,一时成为美谈,获得了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上有汉武帝,下有卓文君”的高度赞赏,成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现象。
不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主旨鲜明,还有流传于都江堰地区的《望娘滩传说》,主题是讲述一对母子与恶霸抗争,儿子吞珠化龙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都江堰市及成都平原数千年的水患和治水的艰难历程。故事中母子被迫分离的悲怆,以及对恶霸的鞭挞与痛恨,传达出来的孝行文化、社会不公等情节,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还有《阿斗洛带传说》,讲述蜀国后主刘禅不理朝政,到洛带古镇寻花问柳的故事,文中“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强烈谴责昏庸的统治阶级贪图享乐。这些民间文学鲜明的主旨,如灿烂的阳光普照着成都平原,滋养着天府之国生生不息的子民们。
王夫之很重视文章主旨,《姜斋诗话》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成都非遗中的民间文学因其鲜明的主旨,由远古时期便代代相传,丰富着古蜀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如王夫之诗云“千古文章唯称意,再无余事可参量”。
情节曲折,如九曲十八弯引人入胜
在讲述民间文学时,不仅要凸显鲜明的主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更要用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听者,并让听者能过耳不忘,好让其再绘声绘色地讲述给其他人。民间故事经过无数的讲述者再加工、再创作,就会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就如弯弯曲曲的山径、层峦叠嶂的山峦,故事情节的曲折才能牢牢抓住听者的心。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有“月夜拨琴”“夜奔成都”“沽酒涤器”“驷马桥誓志”“茂陵婚变”“苦吟白头”等,让流传至今的卓文君的故事形象鲜明、情节多变,戏剧性、文学性极强。《望娘灘传说》中的情节就如文中的二十四滩一样,扣人心弦。吞下红珠的儿子到河边去喝水时却变成了头上长着角、浑身披着鳞的龙,随着波浪游去,母亲喊:“儿啊,你回来呀!”儿子掉头望望母亲,掉头的地方,就成了一个石滩,娘再喊,儿再回头望,又成一个石滩,娘喊了二十四声,儿子回了二十四次头,这就是有名的二十四个“望娘滩”,这凄婉、曲折、传奇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听者。《阿斗洛带传说》的故事情节不仅曲折离奇,还带有神秘的色彩,白发苍苍的老者、灵活多变的鲤鱼、掉落的玉带、舞龙求雨的八角井,为洛带这座千年古镇涂抹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鱼凫传说》讲述古蜀人的祖先为了建立城邦部落而四处征战的艰难历程,故事中“鱼凫架桥”“鱼凫王大战饮马河”等情节就如汹涌的岷江水,蜿蜒曲折,展示了古蜀人祖先的智慧和勇敢。
成都“非遗”中的民间文学,非常注重故事的婉转曲折,曲折的故事情节既能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又能让听者易记易传承,就如袁枚《随园诗话·偶记》所言“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故事情节的崎岖不平,方能增添文学作品的魅力。
音韵和谐,如珠落玉盘余音绕梁
文学作品光有意美、形美还不够,还得有音美,即语言之美。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语言不仅音韵和谐,表意丰富,而且把成都方言中的地方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一首首温婉的歌曲,琴音拨动,便如珠落玉盘余音绕梁。
《新津灯谜》在语言美上充分展现了成都的地方语言特色,以汉文字的三要素——形、音、义为基础,利用一字多义、多字同义、一字多音等特点,构成回环往复、供人猜射的一种文字游戏。例如下面几则灯谜:野渡无人舟自横(猜3字成都方言)——不摆了;朕不久于人世矣(猜4字手机通话语)——我要挂了;与君歌一曲(猜时髦称谓)——音乐达人。灯谜,将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的美感既有文学的内涵,又有老百姓生活的烟火味。像“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则灯谜,就将古诗的雅致与成都的地方特色完美结合起来。
将成都方言音韵美表现无遗的是《柳街薅秧歌》,是一首流行于都江堰市柳街镇的民间歌謠,历经千年,随着时代变迁,内容愈唱愈新,音韵愈来愈美妙动听。例如:“月亮出来像把梳,薅秧站在泥水中,顿顿吃的糙米饭,菜里没有油珠珠”,整首歌谣借鉴诗经中的起兴,七言诗句押“u”韵,突出了生活的艰辛、内心的悲苦。又如《柳街薅秧歌》中的情诗:“一把镰刀八寸长,情妹薅秧没心肠,伸手伸手把草扯,偷眼偷眼看情郎”,全诗押“ang”韵,情调高亢,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多维度立体化融合,如春生百草生机勃勃
成都“非遗”种类繁多,有曲艺、舞蹈、杂技、游艺、传统技艺、美术、医药、民间口述文学、节庆民俗等。1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积极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路径。民间文学要想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得依靠政府的宣传力度,积极寻求多元发展路径,借助学校、社区等平台,寻找百姓大舞台和各种网络媒体等小荧屏,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融合,来催生民间文学的遍地百花香。
首先,民间文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走进社区,社区宣传栏可以开辟一角“文学苑”,专门介绍地方文学;也可以在老年大学里开设地方文学课程,让这些优秀民间文学作品滋润文学爱好者的心田;还可以借助不同的节日,将民间文学作品改编成故事讲述、朗诵作品、小品、话剧、情景剧、舞蹈等多种节目,搬上社区舞台。其次可以走进学校,将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编辑成册,作为学生的“爱家乡”课外阅读作品;《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望娘滩传说》《阿斗洛带传说》《鱼凫传说》等著名的民间故事,则可以通过黑板报、广播、团队活动、节目汇演等多种方式在校园里传播;还可以将成都非遗产传承人请到学校,开讲座、办沙龙、现场讲述等,让民间文学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从古老的历史文学中走进青少年的心中。最后,民间文学一定不能孤军混战,而要与其他“非遗”一起,融合成更多的艺术作品,以饱满的、多彩的方式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民间文学可以曲艺体裁为载体,以古典音乐为装饰,借助节庆民俗来展演,就能更加深入人心,流传更广泛。当然,要让民间文学活起来还有很多方式和途径,只要紧随时代步伐,借助多种媒介,采用多种方式,这种内涵深刻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就会大放异彩。
结语
成都平原上土生土长、根深叶茂、川味独特、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闪耀着奇异的光彩,其中,以《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望娘滩传说》为代表的民间口述文学作品系列,主旨鲜明,如灿烂的阳光普照着古蜀大地;其情节离奇曲折,如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千回百转引人入胜;其音韵美妙和谐,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奏出婉转动听的乐曲,余音袅袅绕梁。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文学记忆着文化的久远,为成都人提供着文化创造的生命与活力。为了让这些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就得通过不同的方式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与舞蹈、曲艺、民俗等其他形式的非遗进行多维度立体化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如春生百草,沐浴着灿烂阳光,生机勃勃,永远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川西平原。(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清]袁 枚:《随园诗话》,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3.陈淑姣,白秀轩:《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