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仙凤
要上好一堂课,需要教师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认真地阅读教学参考,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应精心备课,不断试教,不断反思,不断修改,不断超越。好课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不断打磨。这样,才能教材把握更准确,教学设计更完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更新。
当笔者接到参加区里赛课的通知时,既欣喜又担心。能有幸代表学校参加赛课,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感到很开心。同时,能否上好一堂课的担忧涌上心头。有压力就有动力,虽然参加赛课已不是头一回,但从接到通知到最后的课堂展示,仅有短短十多天。这十多天是紧张的、困惑的、欣喜的……总之,五味俱全。带着复杂的心情,我开始了“磨课之旅”。
本文结合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第三单元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的教研经历,谈谈笔者在磨课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
一、选课题很关键
课前必须选好课题。选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是一个好的开端。选课题要考虑两点,一是所选课题是新课,保证所执教班级还没有上过这一课。二是要结合自己的特点选课。例如,有些老师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则可以选图形、活动之类的课;有些老师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可以选计算之类思维性强的课。基于以上两点,我翻了翻四到六年级的科学书目录,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内容,最后我选了四上科学《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一课。但在与学科成员交流时,被否定了。因为本学期学生学习四下内容,所以本课只能在三年级上课,而对于四年级的内容给三年级学生上有些拔高。于是,我放弃了这一课,进入重选模式。最后选定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
二、课堂导入
上课伊始,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课堂导入很关键。一段成功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从而为上好本节课打下基础。
试上《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我通过猜谜导入。课件出示“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让学生猜出谜底。教师语言过渡:“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象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课件出示真实月球表面图片,进入本课的教学。课后学校磨课团队进行教学研讨,有老师提出:“導入不够精彩,猜谜有些多余。”并建议可以从学生前概念出发导入课题。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碰撞,从而激发探究兴趣。
根据老师们的交流,我深入思考,反复推敲,重新设计了导入环节。导入结合了学校社团特色和学生的前概念。具体如下: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孩子们的作品《我心中的月亮》→《嫦娥奔月》→月球真实图片。(这是我们学校社团同学们的绘画作品,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课件依次展示图片,美吗?是的,这就是学生心目中的月亮,它是彩色的,圆圆的,表面很光滑,美极了!传说中就有一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她认为月球很美,于是就飞到了月球,这个人是谁呢?——嫦娥,她向我们发回了月球真实的图片。)通过学生对月亮的认识与真实月球的比较,形成强烈对比,学生产生疑问:“月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从而顺利进入本课学习。
三、转变教育理念
第一次试教之后,在与学校磨课团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没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我偏向于自己的教,按照我预设的流程进行,忽视了学生的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地让学生去猜测、去想象,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在推测月球环形山成因时,我出示了地球火山口和月球环形山的图片、地球陨石坑和月球环形山的图片,想借此引导学生猜测月球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或火山喷发形成的。其实,这样设计,学生会按老师预想的方向走,但无形之中,老师抹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坐等老师公布答案。
四、以学生为本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整个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月球环形山成因”这一环节,我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小组长汇总,全班展示讨论的成果。
在验证“月球环形山成因”环节时,我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改进方案,再动手实验验证。整个过程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通过科学课,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研究过程,注重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实践着、体验着、收获着、快乐着。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磨课令人煎熬,但磨课能集思广益,能思维碰撞。磨课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正是这一次次磨课,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更坚定地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磨课中的经历都有价值,它是通往成功的阶梯。磨课促进了教师成长,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准。其实,磨课又是收获满满的,是幸福的。感谢磨课,今后会更加认真地对待磨课。
【作者单位: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中心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