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钦县示范小学 李宇霞
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义务教育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三课,本课以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形象的认识环形山,并推测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是让学生用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来认识环形山,同时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思考和有根据的猜测。
教材的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发现环形山的特点:1.分布没有规律:2.数量众多:3.大小和深浅各不相同。这3个特点可以让学生在造“环形山”的时候密切注意,同时对学生们提出环形山的形成原因的假设也有帮助作用,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合理的造“环形山”,有效的提出假设,对环形山特点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也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
教材的第二部分,造“环形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模拟实验,学生要借助这样的一个实验得到必要的数据和证据,来揣测“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所以在模拟实验中,需要指导学生弄清各实验变量的关系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让学生去阅读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材料。在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让学生先看资料在做实验,以免丢失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乐趣。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神秘宇宙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月球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或许他们听说过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但他们却从未真正探究过月球的内部构造和外部特征,所以对他们来说,月球既亲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对月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本课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通过模拟造“环形山”来认识月球的表面特征,并合理推测“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推测环形山的成因。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2.能大胆的想象,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合理的运用多种方法,制造“环形山”。
3.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学重点:
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并造“环形山”。
教学难点:
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探究“环形山”形成的种种原因。
教学准备:
1.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2.教学课件。
3.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盘子、沙子、豆子、石子、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配有关月球的图片,加上轻音乐)
同学们,在晴朗的夜晚,仰望繁星璀璨的天空,那皎洁而温柔多变的月亮是否给你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对我们来说月亮既熟悉又陌生,既亲近又遥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月球的奥秘吧!
二、认识月球上的“环形山”,了解“环形山”的特点(课件播放月球表面“环形山”的有关图片)
教师课件播放有关“环形山”的图片,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眼前的月球表面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师: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把月球表面的这种坑洞叫做“环形山”,因此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环形山”。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征?
生:指名回答(大小不一、深浅不同、数量很多、形状不同,有的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叠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观察描述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征,为后面猜测“环形山”的成因及造“环形山”打下基础。
三、猜测“环形山”的成因
师:神秘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课内外知识在小组里讨论,猜测“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
生:分组讨论“环形山”的成因,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师生共同质疑,发表自己的意见。
1.火山爆发形成(其他组反驳月球是个地质不活跃的天体,月球上没有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
2.陨石、流星撞击形成(全班举手支持这种说法)。
3.卫星坠落形成(同样也支持这种说法)。
4.本来就有。
5.外星人挖的(其他组反驳科学家还未发现外星人的存在,同时外星人挖坑洞浪费太多人力、物力、时间,可能性很小)。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有那么多的猜测,我们为了探究某个问题的真实性,除了辩论的方法,我们平时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查资料、做实验。
师:对,今天我们的课上我们就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制造“环形山”探究到底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
四、制造“环形山”验证猜测
1.介绍探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师:刚才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猜测了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那么这种猜测有没有可能性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种猜测的合理性呢,月球那么大,那么遥远,我们不可能搬一个月球来教室研究,所以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模拟实验。对于一些在实际环境中无法观测到的想象,我们就可以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完成,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造一造“环形山”。
师:假如我们能模拟造出类似的“环形山”,就证明我们的猜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用我们的猜测来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疑问,所以不是绝对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主要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模拟实验法,并让学生认识到,模拟的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模拟造出“环形山”,只能证明自己的猜测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不能证明自己的猜测完全正确。
2.设计模拟实验
①师生探讨造“环形山”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那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比较符合月球上的“环形山”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尽量模拟出与月球表面类似的条件,让学生设想造出与月球表面类似的“环形山”,实际上这是对“环形山”成因的合理性再作一次思考。
②师出示准备的实验材料并播放课件讲解注意事项
3.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需要的实验材料,制造“环形山”
①实验方法一:撞击法:分别用大小不同、材质不同的小铁球、石子、豆子、玻璃球自由下落到沙堆上,观察并记录实验想象;再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把小铁球、玻璃球、石子、豆子砸向沙堆,观察并记录实验想象。
②实验方法二:喷水法:在盘子里放入3/4的沙子,分别把直径不同的胶管插入沙子底部,胶管一端朝上,另一端与注射器连接,将注射器中的水从直径不同的胶管推出,观察并记录实验想象;再次用注射器用不同量的水从相同直径的胶管推出,观察并记录实验想象。
4.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
五、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说说形成“环形山”特点的方法)
2.说说那些方法能成功的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撞击法、喷水法)
3.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个
地方学生可能提出,既然“撞击说”成立,为什么月球表面没有留下陨石?月球为什么没有裂痕?如果“喷水法”成立,为什么说月球是一个地质不活跃的天体,不曾有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科学探索的兴趣。)
4.如果让你到月球上去考察,你有哪些证据需要进一步去寻找?(畅谈自己的想象)
5.课余你找到了那些材料来证实了自己的推测?(分享课余查找的资料)
6.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六、呈现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师: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哪些证据是我们在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生:阅读课本52页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
师: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生:思考通过阅读和观看,你需要修改你的哪些推测?
师:根据科学家的推测,“撞击说”是形成月球“环形山”的主要原因。
七、总结:你能谈谈今天的收获吗?
八、拓展
今天,老师很高兴和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探究月球的奥秘,通过大家的想象、讨论和模拟实验,我们了解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事实上,人类一直都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索(播放有关月球知识的文字、图片),希望我们中的同学努力学习,将来真正踏上月球,去探究月球更多的奥秘。
九、作业:根据课文的学习,认真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月球地貌最大的特征:环形山
二、“环形山”的特点:分布在月球正面和背面、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最大的直径有几百千米、最小的直径有一千米。
三、探究月球“环形山”的方法:模拟实验法(撞击法、喷水法)
四、月球“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撞击说
《我们来造“环形山”》的实验记录表
第 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