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语文教材与用教材教语文探讨

2020-05-09 13:40刘畅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用教材教语文教材

刘畅

摘 要:“用教材教”一直是新课改后备受推崇的教材使用观,各学科都致力于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变。但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在落实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无法确定这两者之间的边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脱离文本,教学过程与内容脱节等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应该摒弃“教教材”,而全面贯彻“用教材教”就成了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用教材教;教教材;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8.094

1 语文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为的工具,其使用方法一直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总会处于一种迷茫的境地。到底是该用教材教,还是应该教教材,可能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不能完全撇清二者之间的关系。面对一篇又一篇选文,语文老师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选择教学活动可能完全不同,这就说明现行的语文教材无法像其他学科的教材一样给予老师明确的教学路径,换句话说,对于语文老师而言,语文教材的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办法直接用于教学。

1.1 教学内容选择的困境

文选型教材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自己去挖掘有价值的教学点,这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如何理解和使用教材上增添了难度。但在这一点上其他学科的教材就明确得多,比如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第一章是有理数,其中的五个小节分别是:正数和负数、有理数、有理数的加减法、有理数的乘除法以及有理数的乘方。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教材中每章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为教学内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好的完成“用教材教”,而语文老师却完全不能依靠教材做到这一点。

通过对比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可以发现,第一单元有一段导读文字,没有单元标题,其中所包括的四篇课文分别是: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以及古代诗歌四首(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如果说这是一个散文单元,但第四课却选了四首诗歌,仔细研究之后会发现,这四课的共同之处应该是都涉及写景,那么可以初步断定本单元的教学指向应该是描写景物。至此也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教学方向,当面对每篇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会更为迷茫。

1.2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匹配

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精心选取出来的名篇,每篇都有其实际的学习价值,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也是课文本身,但若局限于此,那么语文课就变成了从头到尾“教教材”的阅读课。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转变为“用教材教”,致力于把每一篇课文都用好,但鉴于每篇课文的独特性和老师自身素质的差异,“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只能是差强人意。

越来越多的老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推进课堂进程,但很多时候由于老师没有给予明确的目标或指导,使得小组讨论、同桌交流这类活动只是流于表面,徒有个形式而已,甚至老师自己都不明白用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目的何在。有些老师为了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完全脱离文本进行教学,且教学内容本身也被花里胡哨的教学方法扭曲,完全违背了课改的本意。所以“用教材教”和“教教材”对于语文课来说到底该如何去平衡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2 教语文教材和用教材教语文的区别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成为每个老师的共识。所谓“教教材”是指“教书本知识”,教教材所框定的知识;而所谓“用教材教”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材上的书本知识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教教材上的书本知识的目的是“教学生生活”,这就是所谓“生活化”的教学理论。简单地说,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教教材”就意味着把教材上的选文作为教学内容来教,“用教材教”就是从选文中开发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如果简单地将这二者看成不同的概念指导教学,那么势必会导致教学目的或内容出现偏差,所以正确的理解和利用二者的关系指导教学,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准确性。

2.1 教学目标的不同指向

从教学目的上来说,二者对于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指向是不同的,教师确立教学目标的角度也是不同的。遵循“教教材”的理念,学生最终学会的是书本上固有的知识,例如生字词的识记,重要段落的背诵,以及规定必须进行教学的语法知识等。同时老师以此确立的教学目标也是以书本上的内容为最终立脚点,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词以掌握、领会、背诵等词语为主。而如果遵循的是“用教材教”的理念,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最终教学的落点是让学生将学会的语文知识融合与听说读写的每一种技能中,并且可以落实与生活。并且老师确立教学目标也是立足于学生本位,以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为目的,关键词主要有:体会,分析,感受,理解等,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教学内容的选择差异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教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材本身所固有的知识,教材中的每篇选文对于老师来说都是定篇,老师只需要带领学生吃透文本。而“用教材教”则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而且要从教材内容中再去深挖其中的知识与方法去指导实践。教材中的选文,在老师的眼里有了不同的作用。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教材中的文本可以以“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来划分其功能。这样老师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选文进行教学,延伸其教学价值。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教师如果着眼于“教教材”,那么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解决其中的生字词,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副图景,体会作者对春天万物欣欣向荣之态的喜爱之情,最后达到朗读并背诵的目的;但教师如果是着眼于“用教材教”,就会深挖作者散点观察的写作方法,并且指导学生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等写作手法,最终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会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描绘景物。并且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为他们能够自主地达到由个向类的迁移提供支架。

2.3 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突破

“教教材”的教學过程更为简单,老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达到对每篇课文烂熟于心,在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了解文章在讲什么即可。而“用教材教”的教学过程则对老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师教学中,老师需要对每个教学目标进行审慎分析和安排,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推动教学内容的展开,这对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创新性思维都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同时,这样的课堂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教学时,“教教材”关注的是描写的对象以及描写的手法,通过反复诵读,琢磨其中的意蕴,“用教材教”则需要设计一些特别的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为紫藤萝设计一个动画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紫藤萝的意蕴,同时推进比喻,拟人修辞教学。

3 教好语文教材应该与语文教材教相统一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结合起来的,若将其割裂开来,那么语文课要么被机械的读读背背贯穿始终,课堂了无生趣;要么就会脱离课本,使课堂生成与预设相差甚远,最终会变成老师不知道自己到底教了什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所以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正体现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黏合性。

3.1 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正确解读是落实“用教材教”的基础

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通过对网上一些优秀教案的整理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老师对本诗的解读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其中“雨巷”这一意象的解读多倾向于政治解读,而破坏了诗歌本身的美感。如在一篇教学设计中,一位老师设计了一个疑点探究环节,结合时代背景对“雨巷”进行多重解读,让学生思考:“‘雨巷代表现实黑暗,而作者却在黑暗中彷徨,期望,遇见了‘丁香一样的姑娘却抓不住,象征着他理想的幻灭”。从题目设置来看,学生难以直接通过朗读诗歌,读出“社会黑暗”之感,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才能有所启发。但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让学生去了解时代背景的,就如同这首诗,如果告诉学生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那么这就会在学生产生误读,致使他们在读诗的过程中受到诗人处于“白色恐怖时期”的心理暗示的影响,以至于会徒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情感体验,而这就会破坏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戴望舒创作这首诗的初衷,就是用来表达对“丁香一样的姑娘”那种爱而不得的情感。“雨巷”可能是诗人心境的写照,也可能只是遇到“丁香姑娘”的地点,并没有特殊的象征含义。对文本的错误解读,使得教学从一开始就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那么即使过程再怎么精彩也无法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3.2 挖掘教材内容的生长点是对“教教材”的延伸

很多时候语文老师会陷入就文本论文本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只会带领学生去体会作品的表面意义而不去深究其内在的隐性情感,并认为这是在忠于文本。这种教法仅限于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教学生某些技能的时候,如教学生使用拼音、字典、标点符号,以及一些实用文的阅读教学。但在目前的文选型教材中,散文占比居首位,对于这种富有作者个性特色的文章而言,必须以“用教材教”来打破“教教材”的限制。就像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仅仅带领学生通过揣摩父亲的动作“攀”“缩”“微倾”等动作来体会父亲买橘子的不易,抓住父亲在临别前爬月台给朱自清买橘子,来解读父亲对朱自清的爱是远远不够的。其实通过深挖其中的词语,比如“肥胖”一词,并且结合背景资料可以发现,朱自清跟他父亲之间存在着多年的矛盾与隔阂,这促使他在创作这篇散文的时候其实是怀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的,而多数老师没有办法帮助学生解读出这层情感,就会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流于表面。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正确把握课文主旨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开去,帮助学生挖掘每篇课文的深层内涵,让学生看到每篇课文的独特性。

知识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割裂“用教材教”和“教教材”,应该立足于灵活而正确地解读文本,以保证学生接受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辅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宽眼界,以锻炼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破除“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应有一桶水”传统定位,把自己摆在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的位置上以教促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学.“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兼论教材使用功能的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82-85.

[2]李建成.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2017,(89):19-22.

[3]韩咏秋.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166.

[4]陈雨清.用教材教,沏好一杯语文之茶——以《莫泊桑拜师》一文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07):76.

猜你喜欢
用教材教语文教材
例谈生物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论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三重境界”
有关课程改革的点滴思考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例谈“用教材教”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