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探析

2020-05-09 13:40周冲余茂辉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周冲 余茂辉

摘 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点,它亟需创意的支撑,但目前来看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制度和理念的影响、艺术教育本身的制度设计不完善、创意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鼓励以及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储备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一直处于瓶颈,没办法进行突破。 通过改革基础教育理念模式、加强艺术教育的文化教育、完善政策鼓励创意的产生和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等方式为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提供动力,使得文化产业能够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兴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8.002

改革開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地发展,文化产业也在逐渐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大意义。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与达成“文化强国”的目的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只有通过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市场竞争力,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进而达到“文化强国”的目标。

1 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概述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能够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以外,同时它也具有一部分的文化色彩。因此,创意化的文化可以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1.1 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的产生

当前社会,消费者的消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自己身上的穿着打扮、食物饮料、生活日用、美容健身、旅游出行、休闲娱乐等有形消费;(2)消费品所蕴含着的品牌、文化、内涵、纪念意义等无形的精神消费。一般出现的科技创意类产品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的物质和生理需求得以满足作为目标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变得更加宽裕,渐渐地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物质和生理体验,因此以给人带来精神体验为本质特征的文化产业便随之诞生了。

文化产业带来的精神体验所创造的产品相比由科技创意带来的物质体验更能吸引目前的消费者,因为文化产业的产品不单单拥有它的使用价值,同时它还具有很大一部分的精神价值,人们相较于物品的使用价值来说,更愿意为精神价值而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而花钱。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远超其使用价值的奢侈品,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也明明知道这个事实,还愿意花大价钱买来使用,理由是这些商品已经成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为什么这些商品能够成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质的象征呢?因为有人给这些商品赋予了创意的文化。以今年武汉军运会为例,本身服装产业并不属于文化产业,但是随着军运会的召开,这是一件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事情,于是就诞生了军运会文化。一件带有军运会标识的商品,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具有同等使用价值的普通商品。例如,一件印有军运会吉祥物“兵兵”(原型为中华鲟的卡通人物)的短袖圆领衫在市面上售价达到了两百多元,但是同样品牌无军运会标识的普通短袖圆领衫才卖50块。通过比较的这两件商品是同一个品牌的衣服,甚至用的材料一模一样,它们的使用价值是相同的,但是带有军运会标识的商品多出的一百五十多元的溢价从哪里来的呢?这便是军运会文化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体验而带来的利润,即军运会这个创意化的文化产业而带来的精神体验价值,这并不是普通一件短袖圆领衫所能够给予的。

1.2 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些重要论断明确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新理念。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化发展新理念体现在“文”“创”两个字上,首先必须要有其基础“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然后必须还有一个关键部分“创”即我们所说的创新、创意。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头脑产业。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虽然创意与大多数商品不同,但是文化产品所能获取的利润却由于文化创意的产生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他的话充分说明了“创意”一词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在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的同时在创新文化产业产品这方面取得了可见的成果。例如,故宫博物院以故宫的馆藏文物为创意源泉发售了种类繁多的文创产品(服装、纪念币、笔记本、摆件、装饰等),甚至我们现在可以在网上找到故宫博物馆的文创旗舰店的存在。这些文化创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对传统产业进行创意化改造的结果。

1.3 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的作用

通过了解文化产业的本质,可以发现一些传统行业必须要朝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转变,否则只能失败。手表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很久之前,人们想要方便的随时查看时间的唯一方式便是通过手表,在那个时代手表是唯一且最为方便的掌握时间的工具,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它,因此在当时具有无可替代的使用价值,走时是否精准也便成为判断手表好不好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才是考虑外观、所用材料以及做工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手表好或是不好,它都有自己消费人群,以此来占领市场的一部分。然而步入21世纪后,手机得到广泛的普及,手表的使用功能(查看时间)似乎渐渐被手机所取代。这种条件下,难道需要继续通过提高手表的性能、实现更为准确的计时来从手机中抢回市场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手表行业开始了寻找它新的出路,走了文化创意的路线,最开始厂家们赋予手表一种差异化的精神体验,让每一位佩戴手表的人都能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感受,使其对于手表的消费不仅仅是物质的消费,更是精神的消费。例如,劳力士的宣传理念便是“每一个引领世界潮流的人都戴劳力士”,劳力士因此也就成了身份、地位和成就的象征,这种精神体验并不是手表其使用价值给予的,虽然它的使用功能也十分重要,但对劳力士的价值已经不起主要作用了。目前手表更是往智能化发展,当今的手表已经不仅仅是查看时间的工具了,它甚至还具备监测你身体状况、付费、定位、打电话等功能,这使得手表行业不仅没被淘汰,反而更加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这些都是创意化的作用。

2 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美国大片功夫熊猫、花木兰都是基于中国元素基础创制而成,但是为什么本民族却没办法创作出这么具有票房价值的影片呢?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票房也许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它说明了影响力、传播半径还有投入产出比。我国影视作品很多都进行了翻拍,但为什么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却这么缺少其他文化元素?

2.1 中国基础教育制度和理念的影响

中国教育理念长期以来形成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唯分数论,唯排位论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很多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

孩子年少时一般都有着他们最为特别且奇妙的想法,但他们的这些想法往往却因为并不是学习技能里必備的而被埋没掉。甚至更有极端的父母把小孩们的这些想法当作妄想来看待,并强制性让他们专心于他们“该做的事”——考出好成绩。这些做法都抑制住了孩子们创意的萌芽。

2.2 艺术教育的制度设计不完善

艺术类考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艺术技能的学习,与此同时,他们所进行的文化课程学习时间大大缩减,导致艺术类考生普遍性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培养乏力,而这些艺术类考生往往是未来文化创意领域的主要生力军,也就自然没有办法真正将文艺创作与更为宏大的社会关怀、人情伦理进行深层次的呼应和关照;甚至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反正自家孩子文化成绩不怎么样,让他们去学艺术,通过艺考即使孩子文化分差点也能进入一个体面的学校。这么做的结果虽然可能真真切切的让家长觉得很体面,但却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初衷。艺术教育本来是想培养出一批在文艺创作上能起到促进作用的一批人,并且不想让有着艺术天分的人被埋没而产生的,因此才弱化了文化教育的比重,但是艺考却成了一些人进行投机取巧的捷径。

2.3 创意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鼓励

创意往往处于相对边缘状态,即“前无古人”,没有别人可循的经验,完全得靠自己创造的产生。这使得创意的成本太高,相较而言,复制和模仿的成本却比较低。因此即使有人产生创意仍然很难独立对其进行实现。

在工作公司里绝大部分情况下,创意并不是领导或在公司或者企业里话语权较重的人提出的,他们下达的任务,即使办事的人在某一时间有什么创意性想法,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意见都会被各种理由一笔带过而未产生其应有的效应。

因为在工作中,大部分人习惯了安稳,不喜欢创意来改变他们的“工作模式”,因此他们甚至会排斥创意的诞生。

2.4 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储备不足

创意的产生往往出现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边缘连接地带,因此创意型人才必须拥有宽广的知识涉猎和经验储备。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人才模式发源于德国的大学教育体制、专业过度细分,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程度很高的行家,却失去了一批跨学科背景、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创意型人才。

虽然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要求高校进行交叉学科教育,以此来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是在我国很多高校,促进交叉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同时,尽管各高校均在鼓励学科的交叉融合,但由于传统高校长久以来各学科之间壁垒的存在,科研人员学科边界观念较强,导致交叉学科建设很难形成自然发展的态势。

专业程度高的人才储备确属必要,但是只有涉猎领域广泛,对各种事物都有一定自我见解的人才更容易产生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创意的产生也必然来自于这些常人所未曾设想过的方面。

3 我国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基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中展现的不足之处,笔者特提出如下改善文化产业创意化发展的路径。

3.1 改革基础教育理念和模式

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并非完全无可取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考试的确是对于考生们最为公平的竞争方式,然而,教育模式不应该唯分是图。

基础教育模式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让你学会考试需要考的内容,然而我们教育的目的却不是应付考试,基础教育从诞生开始就是为了给孩子们进入高校进行专业性学习打下基础的,但是最终却让即将步入高校的孩子成了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人。这已经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初衷。

因此需要改革基础教育理念,目前在深圳北京等地已经有不少的中小学为了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开创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并把它作为考核之一,这让孩子们提前接触到了他们所不甚了解的领域(人工智能、生活小窍门等),但他们在这些课程上会产生他们自己的独特想法,或许我们现在看来是异想天开。但孩子们每个想法都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为什么呢?孩子们的想法往往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只会去想如何使他们所接触的事物变得更有用或是更方便,而且不会去考虑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是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即使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往往还会对成本、回报、受众、可行性等因素进行思考,考虑完这些之后,原本能够成为创意的想法却会被自己的所谓了“理智”打败,但回顾一下历史,150年前有谁会认为我们能够通过一台机器联系千里之外的人呢。

3.2 完善艺术教育的考核制度

艺术和文化本身并不脱节,嵇康广陵散、伯牙高山流水、王羲之《兰亭集序》……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都有着让旁人叹服的文化功底。

同时兼顾文化课和艺术学习可能会让很多艺术类考生头疼,但是只有兼顾文化教育和艺术学习才能真正为文艺创新留下可造之才。

增加艺术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能够让真真想学习艺术的人对艺术产生更为深层的理解,帮助他们理解艺术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艺术意识,同时还可消除大部分想钻艺术考试空子的那些“伪艺术家”。这并不是给艺术教育的学生增添了负担,个人认为,这反而同时增加了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更容易的去对艺术这个表现形式做出自己的巨作,在拥有了足够文化底蕴的支撑之后,艺术创作的思维模式也不再限制于以往的模式化创作。没有足够文化底蕴的支撑的艺术创作都是不具有灵魂的。

3.3 建立鼓励创意的激励机制

近年来我国对于文化建设可以说越来越重视。2019年6月28日,《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

对于企业等大型机构,可以鼓励其创新发展,不要局限于一个领域,通过改进投融资体系的方式,发挥各个地区金融服务中心的作用,扶持出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以此来带动当地的文化创意产生。同时鼓励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体育等政策的落实,多领域交流,以此来增加创意的出现可能性。

对于个人具有创意的意见,加大其资金资助力度,使创意者能够真正地从自己的创意中获益,从而推进文化产业的创意化诞生。

3.4 加强创意型人才培养

人才储备首先在于培养,培养的方法至关重要。在培养创意型人才的过程中,极其需要学科交流以及合作类的形式更加频繁地产生,因此可以通过搭建公共谈论类型的学术平台,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等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高校也可以通过弱化或拆除现有的学科壁垒,积极开展多院系之间的头脑风暴大会、举办创意大赛等来使学生们增加对自己专业以外知识的了解。同时改善学校科研合作机制、资金投入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等,调动各院系科研人员进行合作型学科交叉研究的积极性,为交叉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加强创意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上。中国具有自己特有的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因此中國的人才也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过分迷信学习德国等已经在文化创意上取得很大成功的例子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跟他们是有根本上的区别。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明白,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储备不是单单知道本土文化,首先他们要了解传统、认知传统,只有达成了这个基础,才有机会去面向世界。因为全球化的进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必须立足于国家、放眼于世界,具有高度的前瞻性,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2]Romer.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Oct:71-102.

[3]王刚,牛维麟,杨伟国.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素质模型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2):117-121.

[4]金元浦.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新趋势与新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04):2-10.

[5]潘红.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危机与选择[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03):82-84.

[6]郭强.比较与启示:从英国创意阶层的崛起看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7):16-21.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