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每逢佳节胖三斤”,宅式生活后,许多人发现“胖三斤”已经是一个很仁慈的数字。城市解封,春衫渐薄,重新控制体重成为当务之急。为了限制热量摄入,有不少人会选择素食食谱,比如中午只吃一盒青翠欲滴的蔬菜沙拉。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在意体重,而在素食者中女性的比例也更大一些,这两者间是否有更多联系呢?
即使撇开减肥不谈,近年来乘着健康生活和低碳环保两大风潮,素食主义成为一种很炫酷的选择。虽然很多人都对炫酷的主题没有抵抗力,但素食却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选择素食的女性远多于男性。
美国进行的一项统计发现,在所有纯素食者中,有76%的人是女性,而男性只占24%。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男女素食者的比例没有达到3﹕1这么夸张,但无论是欧洲还是大洋洲,女性素食或是纯素食者人数都多于男性。比如2019年意大利的一项调查显示,女性素食者的比例比男性高0.8个百分点。而在英国的同类调查中,有63%的素食者是女性,只有37%的是男性。
研究人员认为,女性素食者人数更多,大概与女性更富同情心有关,她们更容易将动物与食物的界限分开。比如,女性见到可爱的宠物更容易双眼冒出爱心,动物权益保护团体中女性比例更是高达75%。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琳·泽姆勒2018年做了一个试验,看看如何解决食肉和爱动物这一两难的问题。泽姆勒和同事共组织了460名志愿者,并把他们分为两组。研究人员让这两组志愿者选择一道羊肉菜肴。
研究人员给其中一组志愿者提供的用餐信息完全是单纯的营养价值,但是给另一组志愿者提供的信息包括这些小羊是如何饲养和屠杀的,同时还为志愿者提供有关这些小羊的视频资料。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在开始和结束时填写他们对肉食的感受和态度,看看是否发生改变。
结果显示所有女性在了解了动物和肉食之间的信息后感觉都很不好,但男性基本上不受影响。在研究结束后,女性总体而言对肉食的兴趣有所减少。
这让研究人员更确信:当对肉食产生抵触时,女性更容易倾向于选择素食。
传统上来讲男子是肉食动物,这也符合人们对男性的一贯印象。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涅认为,男性喜欢肉食与人类过去的狩猎历史有关。海涅表示,获取肉食的过程一直与危险相关,因为过去人们是通过狩猎来获取肉食的。肉也是一种珍贵食物,特别是在过去的父权制社会中,它象征着一种地位,所以男性有食肉的优先权。
中国古代有“食肉者鄙”的说法,而现代的人类学家,更是进一步将食物选择和性别以及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英国人类学家佩吉·桑迪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该研究比较了一些以狩猎为主和以采集野菜为主的两个部落的权力结构。
以狩猎为主的文化主要是以肉食为主;采集食物的部落则是以素食为主。佩吉·桑迪的这项研究发现,以肉食为基础的社会往往更加重男轻女,而以植物为主的社会通常更加平等。
有些男性担心如果他们午饭只吃一盘素菜,会被人们投以异样的目光,因此在吃东西时也承受到结构性压力。
多吃肉意味着享有权力,而人们通常的刻板印象会认为纯素食男性缺乏男人气概。美国西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即《素食研究计划》一书的作者劳拉·赖特说:“肉类的消费与男子气概息息相关,难以分开。”受此影响,有些男性担心如果他们午饭只吃一盘素菜,会被人们投以异样的目光,因此在吃东西时也承受到结构性压力。
实际上,男性也为这种食品选择的优先权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摄取大量动物脂肪的饮食习惯被证明与冠心病密切相关,而低饱和脂肪和植物性食品的饮食则大大降低了患心脏病的风险。目前50岁以上男性的最大杀手是心脏病,饮食是其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经过加工的红肉类食品是致癌的明确原因之一,每年在全球会造成约3.4万例死亡。因此女性普遍比男性长寿,也能从饮食习惯上找到原因。
在无孔不入的商业文化中,吃肉还是吃素已经被按照性別作了明确区分。比如在广告中伴随着牛排或者炸鸡出现的大都是男性,而与瓜果蔬菜同框的则是女性。
在现代食物体系中,肉类的获取,要比营养均衡的素食饮食结构简单得多。遵循素食饮食会花费更多的工夫并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坚持下来,素食主义成为女性主导的生活方式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女性往往更注重自身健康,而且更有行动力。
素食者普遍认为避免使用动物产品是道德的,也相信这样做更健康和更环保,有这样愿景的人群,也以女性为主。
正因为女性是素食的主力军,所以有些店就做起精准营销。比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北部有一家名为“漂亮的她”素食餐吧,依照店规,除了座位“女士优先”,男士在店内消费还要比女性多支付18%的金额。
餐吧女老板亚历克丝·奥布莱恩称这家素食餐吧“由女性经营,为女性服务”。不过遗憾的是,这家素食餐吧经营了两年多后在2019年夏天关门。餐馆经营者虽然瞄准了细分市场,但却忽略了一个可能的问题:虽然素食者以女性为主,但负责埋单的人中,男性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