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金汤小学 汪海龙
教师教学用书,也被一线教师称为“教参”,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答疑解惑的首要参考资料。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配套的“教参”对教师教学、提升学生思维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对低年级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思维无从下手。他们认为大部分学生入学前对一、二年级的知识已基本掌握,那课堂上还需要教吗?除了学会知识点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维培养?
在与教师教学用书的“深度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抓住了学习数学知识和提升学生思维两条主线,对我教学的帮助很大。
数学知识指的是“教参”中所指的知识点,数学思维指的是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猜想、实验、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大家不难发现,知识点是静态的结论,而提升数学思维是动态的过程。
如何将两者紧密结合呢?我的课堂实践就是以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比较、分析、猜想等,切实参与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咱们所说的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
下面我以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快乐的动物》一课为例,分享我研读“教参”的解惑心得。
《分一分与除法》的单元编写说明,从数学教学的本质出发详细地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做了介绍,最具特点的是思路的内容(见上图),它分为思维框架和内容框架,内容框架是本单元每节课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它们之间有并列关系,有递进关系;思维框架是学生经历每节课后思维水平应该达到的状态,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而思维框架和内容框架上下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当学完《快乐的动物》和《花园》两课后,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达到:拓展除法的意义,认识“倍”的关系(理解除法不仅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快乐的动物》一课数学知识的底线是倍的认识,我们可以从知识框架中找到,数学思维的底线就是思维框架的要求。这样我们利用“教参”明确了每节课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依据每节课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思维。
《快乐的动物》一课的分节说明提出三条学习目标,分别是: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有些关键词,比如“体会、理解、会”等动词体现了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一词要求老师帮助学生达到的目标。
通过对“教参”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编写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目标丝丝相扣,比如教科书新授环节的三个问题串[(1)数一数、填一填;(2)画一画、圈一圈、认一认;(3)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正是学习目标中让学生经历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提这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即除法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平均分,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通过图形直观或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些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体现。
在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环节,“教参”明确提出:结合画图和用除法表示两种方法,这与学习目标中的第二条相照应。这告诉我们学习目标的第一条是通过这三个问题解决的,学习目标的第二条是由后两个问题解决的。纵观这三个问题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动词,也就是说,学生一直在进行动手操作,在进行火热的思考,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等等,然后才能完成问题串的要求,这种动态的过程就是实现第三条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思维的过程。为此,“教参”教学建议中说得更加明确,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主情景图中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找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教参”甚至把基本的教学过程都一一道来。我们按照编写说明和教学建议又互相补充,大大提升了教师对于教材把握的程度。
在教学建议中,编者们甚至还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建议,比如建议为了加深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摆小棒,为教师拓宽了思路。
当然“教参”给出的只是本课学习的底线,具体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加入经验,这里分享三点想法:
1.在研究教材时,每设计一个活动教师都要问问自己“这个活动对学习目标达成起什么作用?活动中的学生明白自己是在干什么吗?拒绝“为活动而活动”。
2.提升学生思维的过程不仅是动手的过程,而且是让孩子动脑、动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比如操作学具时,要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因为动手操作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操作的顺序性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学生在说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逐句修正,训练语言的准确性;要“阳光普照”,让他们去争论、说理,道理越说越明,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清楚、严密,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也可以从复述开始训练他们,以增强信心。
3.要适时“回头看”,也就是反思。这是从技能的巩固到思维能力的提升之间内化的过程。比如《快乐的动物》一课中,学生操作了,不妨再回头说一说,我们可以在画一画、圈一圈、认一认环节结束后问学生: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出鸭子的数量是猴子的2倍的?学生会思考并说:(1)先数数;(2)画圆圈表示数量;(3)3只猴子圈出一份,6只鸭子是这样的两份;(4)列出除法算式。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积累的经验内化成数学思维的过程,我想,通过日积月累,每节课都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到符号这种数学思维的训练过程,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思维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培养,但学生的思维能力绝不会随着数学知识的学习自然发展。它不仅要靠教师长期的引导、培训和训练,更要靠学生自己不断感受、尝试和体会。所以,我们在拟定教学设计时,抓住学习数学知识与提升数学思维两条主线,把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参”骨架的基础上将血肉充实,定能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