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盼,怀 琴,王田娥,谢风雨,董安琪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骨一科,湖北 武汉 430000)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常发于老年人群的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1]。目前临床多采取髋关节置换术等手术疗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但术后患者易出现并发症,进而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3]。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例,行分组护理,探究针对性护理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
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将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成对照组、实验组,38例/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且均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指征。其中,实验组20例男,18例女,年龄61~75(66.16±2.91)岁。对照组22例男,16例女,年龄62~75(66.09±2.87)岁。经比较两组资料,P>0.05,不具有差异性,可予以组间对比。
入院后,予以所有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同时,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生命体征指标监护,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及活动指导等。实验组行针对性护理,即:(1)术后1~2 d:叮嘱患者保持舒适体位,且不可出现款屈曲超过90°、内旋、外旋及内收等危险体位。睡觉时,应以枕头外展患者患肢,以防患肢内旋、内收。还应于患者患侧关节及周边冷敷冰袋,每次30 min,每日两次,至患侧髋周肿胀消除、疼痛缓解停止。指导患者行患肢髋关节、膝关节小幅屈曲伸展活动,并行髋外展肌、伸展肌、股四头肌等收缩训练,及患肢足、踝、趾主动与抗阻训练,以免肌肉萎缩。(2)术后3~6 d:在此前康复训练基础上,持续强化肌肉训练及关节训练,并行床上训练、床下站立训练等;同时,应将肌肉收缩训练过渡至主动及抗阻训练,待髋关节活动时无疼痛时,应增强臀外展肌训练,强化上肢肌力训练。协助患者进行左右翻身;在行坐起训练时,指导患者自平卧行双臂撑起坐起;在行床旁坐训练时,应告知患者靠双臂及健侧肢体支撑坐起;行坐-站训练时,应使患者处于床上坐姿,并结合双手支撑床边与前健侧膝、足关节在后及患侧膝、足在前的方式站起,以免脱位。(3)7~12 d:在上一步康复训练基础上行拄拐行走或借助平衡杠、辅助器行走训练至患者可完全负重;指导患者行骨盆降低训练、桥式训练,以逐渐增强周围肌肉肌力及髋关节控制力;并行上下楼梯训练。(4)13 d~1年:予以患者膝关节屈伸、髋关节伸展等步态训练指导,以强化髋、膝、踝协调能力;指导患者做好屈髋屈膝、伸髋屈膝、足跟着地伸膝、足背屈及骨盆、关节等活动训练。待患者出院后,应使患者在可进行一定步行后行上下楼梯训练。同时,予以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待患者骨折处有所改善后再行小幅度一般训练。
比较两组随访1年的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评定)、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经x2检验计数资料[n(%)],经t检验计量资料(),P<0.05,比较有差异性。
经1年随访,实验组Harris总分(89.16±5.13)比对照组(78.61±10.74)高,t=5.464,P=0.000,P<0.05,比较有差异性。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比较有差异性。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n(%)]
转子间骨折可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作用引起,转子间是骨囊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因该处为松质骨,多以老年为常发人群[3]。目前,临床多予以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以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关节取代坏死髋关节的手术,该手术可恢复、改善患者关节运动功能、缓解患者患处疼痛,但患者术后易出现较多并发症,因此应于患者术后予以适当护理,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来说,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强化患者心理、饮食护理同时,通过体位护理、康复训练等着重强调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护理,以此提高肌肉活动能力,避免肌肉萎缩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较,行针对性护理的实验组随访1年时的Harris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比较有差异性。由此说明有效的护理干预利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予以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针对性护理效果颇佳,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可予以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