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波
[摘 要] 当前全国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扩招,如何加强扩招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点。只有不断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坚持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并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扩招生培养成合格人才。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扩招;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7-0134-02
高职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全国高职院校正就扩招人才的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就业服务及政策保障等各个环节开展大力探索。由于扩招人才主要来源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教育经历相对复杂,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又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加强扩招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加强高职扩招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谈几点思考。
一、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由于扩招也面向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考生,他们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到课率、课堂纪律与表现、课后作业以及考试情况都是高职教育工作者抱有疑虑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比较讲求学生的可塑性,而社会生源的“三观”已趋于定型,其教育难度相对较大。
但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秉承我国自古以来“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观,思政课教育教学应当是各高校必须克服的难题。因此,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应当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严格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不断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探索如何加强对扩招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一)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称“基础”)课是大学生的思政入门课,起到引导、树立学生正确三观并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称“概论”)课则通过介绍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指导理论;形势与政策(以下称“形策”)课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推进和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与世界的最新动态。而相对于本科生的另外两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础”课和“概论”课已经起到一定的覆盖作用,可以不设置。
因此,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在扩招生的第一学期学习中开设“基础”课、第二学期开设“概论”课,再从第一到第四学期开设“形策”课。“基础”课建议设置为3学分、“概论”课建议设置为4学分,“形策”课建议设置为四个学期合共2学分,这样能充分保障思政课的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同时,从中也可以划拨一些实践学分专门用以实践课考察。
(二)课程开设充分考虑扩招生工作、学习特点
由于部分扩招生不是脱产学习,仍面对一定的生活压力,难以保证充足的线下学习时间。因此,扩招生教学应该由线上、线下教学两部分构成。线上采用成熟的网课系统,精选优质课程资源,采用大数据后台监控,确保学生按进度高质量完成学习要求。而线下授课应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择优选拔老中青结合的教师团队负责教学,建议在每个学期设置两到三周,采用周末时间开展授课,并严格考勤制度。同时,要规范思政课教材的征订,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并针对扩招生源经历特点开展备课工作,集体讨论并精选适用的教学方法与特色案例,从而实现更优的教学方案。此外,线下授课教师也负责督导学生按质按量完成线上学习。
(三)重视过程化考核
扩招生的期末考核应当参照平时成绩考核、日常品行考核、实践教学考核、期末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特别是应当加强平时成绩、日常品行和实践成绩的权重,方能体现思政课过程化考核特色。由于扩招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应当把握有限的时间对其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这里存在的一个难题就是扩招生的实践课如何考评。相比于普招生,擴招生对实践课的配合程度相对较低,如何有效设计,提高扩招生的参与度,需要思政课教师妥善考虑。
(四)教学标准应当向普招生靠拢
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由于扩招生源的知识素养和学习习惯略逊于普招生,各高校应当充分把握尺度,制订合理的教学标准,但也不能一味放低,否则无法兼顾培养质量。特别是实践能力在其中应当赋予较重的权重,应当以动手能力为导向制订详细的标准。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协同推进课程思政
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倡导扩招班教学各类课程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结合扩招生特点,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与各二级学院充分结合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打造体现各学院特色的教学主题,如传统机械、电气等工科二级学院可以以“大国工匠”为主题,国贸、经管类二级学院可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等。这样开展的活动可以有效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进而全面铺开,取得更好的群体效应。
(二)开设扩招生线上公选课
公选课是必修课的良好补充,是个性化教学中凸显学生选择自由度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根据扩招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公选课,特别是既具有一定趣味性,又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为人准则、伦理思想、立世规范的课程,如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鉴赏课、传统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国学课等,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同时,考虑到扩招生在校时间短,可以采用线上为主的方式,设置合理的课时。此外,选修课也应设置相应学分,最好可以与实践学分相互替换,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选课。
(三)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针对不同生源的从业经历、技术技能基础和学习需求,创新实习管理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探索制订适用于扩招生特点的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活动主题方案,结合教学总体安排,合理设置思政课实训室的使用课表,确保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对在校生的全覆盖。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硬件保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继续推进各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如开发“马恩经典原著阅读室”项目、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等。近年来国家对思政课的经费保障措施相对完善,可以有效保障这些设施落实到位。此外,建议各校出台相应制度,将普招生和扩招生的使用时间错开,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四)探索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
各校应当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思政教育增强扩招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进而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扩招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育,鼓励扩招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竞赛,在实践中锻炼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扩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积极心态,提高情商和抗挫折能力。此外,可以开设扩招生的专项创业竞赛,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过往的从业或创业经验。
三、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各校应当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中心,积极行动、真抓实干、不断完善,切实抓好抓实扩招生各项育人工作,将“三全育人”打造成一项永久性育人工程。
(一)探索协调“三全育人”合作机制
“三全育人”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多方协调、协作,各二级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继续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专业课程内容,通过举办“三全育人”共建论坛等方式,搭建舞台,携手共建,相互交流,共同育人。由于“三全育人”强调“全员育人”,学工人员也应当广泛参与,由于社招生的社会属性较强,两者往往能够有更多的共鸣,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在共建中强化职业素养养成和技术技能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激活制度效能和活力,以制度促建设,以制度促发展,根据相关规定开展年度“三全育人”专项绩效考核,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建议各校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牵头,探索制订绩效考核的各项制度,并有效引导各部门、学院间通力协作,构建完善“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三)突出“三全育人”就业导向
扩招生应试入学的主要动机是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因此,应当将服务就业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行业趋势、就业动态,切实提升扩招生就业率。鼓励扩招生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同时,应当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加以跟踪,作为后期调整培养模式的参考。
(四)将“三全育人”做实、做细
各校各部门、学院应当悉心关注扩招生源的思想动态,如价值观状况、政治态度状况、诚信状况等,在此基础上深入细致做好引导和服务。特别是對家境贫困、生活困难的扩招生,应当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帮助其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缪保爱.基于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淮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2).
[2]陶志猛.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
[3]赵耀.我国高校扩招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状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2(10).
[4]朱平.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9(2).
[5]梁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