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高职在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研究

2020-05-08 10:07钟慧吴泽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7期
关键词:在校生大湾粤港澳

钟慧 吴泽滢

[摘           要]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旨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因此大湾区亟须具有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设者。在陈国明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基础上对珠海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通过数据分析对高校外语教學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质确定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目标。

[关    键   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调查;高职;在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7-0016-02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旨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国际化大湾区的建设关键在于国际化人才的聚集和培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与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与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与合作时,跨文化交际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跨文化能力和素养以确保跨文化交际高质高效进行,从而有利于促进国际化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因此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者的必备素养。如何培养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亦成为广东打造世界级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一环。本文在陈国明(2009:223)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珠海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从中国外语教育的视角探究并总结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规律和方法,以促进我国外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发源于西方,因此国外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比较成熟,其中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斯皮伯格(Spitzberg)和库帕克(Cupach)(1984)从传播学的视角提出动机、知识和技能三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素具有较大影响力;拜拉姆Byram(1997:70-73)将语言教学中人文主义与教育目标相结合,构建了由知识、技能、态度和性情、行为取向构成,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及语篇能力等要素构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陈国明(2009:224-241)提出了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新最完整的模式,包含三个相互依存的层面:(1)认知层面,指跨文化理解;(2)情感层面,指文化敏觉力;(3)行为层面,指跨文化效力”。

国内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以理论解读为主,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大部分的研究通过整合概念以及归纳理论进行文献层面的研究,而缺乏实践层面的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行为层面上的能力,缺少实践的支撑,也就违背了它的基本属性,没有生命力和应用价值。其中,张卫东(2012)通过借鉴陈国明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构架,以中国外语教育的视角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跨文化交际实践进行研究归纳总结,探究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规律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陈国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陈国明(2009)一直致力于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其建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是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的国际学生随机调查测试,提出了涵盖个人属性、沟通技巧、心理调适与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测试数据通过分析讨论,大致验证假设,因此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陈国明(2009)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包括了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三个维度,细分为十三个因素。其中,文化意识是一种心理素质和情感素质的结合体,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思想准备。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必要内容,是交际双方在国家层面上对社会文化体系的总体认知能力。交际实践是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外显,是交际的实际工具和手段,具体体现在跨文化交际活动当中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能力,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交际策略和交际技能。

三、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文化意识纬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在“我认为文化无优劣好坏之分”层面,调查研究显示,60%的学生认为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无优劣之分,说明学生对世界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差别有所认同,对世界不同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认同感。在“我愿意与异文化成员交流”层面,参与问卷的学生当中93.05%的学生愿意(包含48.7%的学生非常愿意)与来自异域文化的人士交流,体现出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愿与主动性。在校生对异文化持有较开放的心态,希望能与异文化人员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并保持良好的关系。在“我尊重对方的文化身份”层面,98.26%在校生表示尊重对方的文化身份,甚至有61.74%的在校生表示非常尊重对方的文化身份,这将有利于在校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遵循对方文化的风俗习惯以及礼仪来交流。

文化知识维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层面:在“我深刻理解和掌握本国文化”层面,68.69%的学生表示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本国文化,但仍然有28.17%的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深刻理解掌握中国文化表示不确定,甚至有2.96%的学生表示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可见在大学教育中应当加大有关中国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从而建立文化自信。只有对本国文化有较正确的把握和理解,并且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确保高效沟通,并让来自异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人员对我国文化产生认同,进而更加尊重跨文化交际中的我方人员,达到较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效果。在“我了解对方国家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方面,47.65%的学生表示不确定,7.83%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相关情况,只有43.31%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对方国家的国情。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加大对其他国家国情的介绍,让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所了解,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起学生了解异域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知己知彼方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在“我了解对方国家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层面,46.7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自己是否了解,甚至8.5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了解,只有44.7%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可见在外语教育中应当加强这方面相关知识的传授,可通过对其他国家发生的事件案例进行客观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等,从而确保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入乡随俗,了解来自其他国家人员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等。在“我了解本国与对方国家文化的主要差别”层面,得益于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以及对其他国家有较基本的了解,因此65.57%的在校生表示了解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别,同时也有30.96%的在校生表示不确定,3.47%的在校生表示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增加有关我国文化与他国文化比较的内容,让学生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我国文化与他国文化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前两项调查结果在校生对他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缺乏认知深度和广度,在外语教学中可从以上视角通过中外文化对比让学生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掌握。在“我能客观公正地描述、质疑本文化和异文化”层面,57.22%的在校生表示能客观公正的描述和质疑,同时也有37.04%的在校生表示不确定,5.74%的在校生表示不能公正描述和质疑。可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洞察力,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的文化洞察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此,在传授文化知识进行文化比较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确立客观公正的文化评价标准,形成包容接纳的健康文化心态。

交际实践维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在“我能用外语交流”层面,只有49.05%的在校生认为自己具备外语交流能力,36.52%的学生不确定,还有14.44%的学生认为自己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可见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较强,口语交流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在“我能用外语得体地交流”层面,相比前一项能做到的学生比率更低,只有26.44%,52.35%的学生表示不确定,21.22%的学生表示做不到。这主要因为上一项强调的是与他国人员进行基本交流的能力,这一项强调的是交流是否得体,而学生对自己所使用的英语是否符合他国特定的文化规约较难把握,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设置社交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符合他国文化习惯的社交语言。

在“我能运用手势、身势等非语言手段交流”层面,58.78%的在校生表示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流,另有32.35%的在校生表示不确定,8.87%的在校生表示不会运用。这种非语言交际方法的使用主要有利于增强交际效果,由于不同的文化对交际过程当中所运用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触摸、时空观念等要素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因此应当加强学生对非语言手段文化特点的认识和运用。在“我能运用一些交际策略,如用近义词解释、用另一种语言补充说明等”层面,58.95%的在校生表示能恰当运用交际策略来帮助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34.43%的在校生表示不确定,6.61%的在校生表示不会运用交际策略。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交际策略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在实际交际情景下的交际策略,具备更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我能运用一些交际技能,如适时改变话题、用幽默化解冲突、掌控话语量等”层面,相比交际策略在校生的交际技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提升,49.22%的在校生表示能运用交际技能,44.35%的在校生不确定,另有6.44%的在校生不会运用交际技能。交际技能主要涵盖协调技能、解释技能、互动技能以及发现技能,需要跨文化交际人员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以及交际对象的交际反映采用一些技巧化解交际中的尴尬和僵局,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四、小结

本文在陈国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基础上,对珠海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通过数据分析对高校外语教学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质确定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目标。由于本文的调查对象受限,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 Mul- tilingual Matters,1997.

[2]Spitzberg B & Cupach W.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Beverly Hills,CA: Sage,1984.

[3]陳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2).

编辑 赵瑞峰

①基金项目: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足粤港澳大湾区 打造国际化人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研”(xljh201915);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珠三角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2018GWQNCX043)。

作者简介:钟慧(1984—),女,江西遂川人,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外语学院讲师。

吴泽滢(1999—),女,广东阳江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在校生。

猜你喜欢
在校生大湾粤港澳
数说高教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