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时代下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研究

2020-05-08 08:12周俊宏张云耀
博鳌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

周俊宏?张云耀

内容摘要 智慧时代的大背景下,智慧旅游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旅游行业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旅游人才供求之间面临困境。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表,提出旅游高等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建议,主要有确立“智慧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信息化、实践课程,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做好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关键词 智慧时代 旅游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1 引言

近年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在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改革方面卓有成效,同时,大力推动了我国三产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质量 的提升[1]。紧接而来的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智慧时代,旅游业进入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旅游新时代。要求旅游人才能够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的智能化,同时,在旅游营销中充分利用多种新型媒体,在旅游服务中做到个性化和定制化。旅游人才要能够掌握相关技

术,把握时代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智慧时代背景的人才迫在眉睫。如何培养出能够把握旅游行业现状、适应旅游行业的旅游人才,是各大旅游高校亟待思考的问题[2]。本文通过构建在智慧时代下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提出旅游高等教育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框架及保障措施,为各高校智慧时代旅游高等教育创新提供改革与完善参考。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通过选取中国知网(CNKI)上筛选的相关检索文献进行分析。设定的选取标准根据首位度排序包括研究方向契合度、文献来源、发表年份、被引用次数。首先,考虑文本的研究方向契合度,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坚持以“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作为主题检索。其次,为保障文献分析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一定的学界认可度,要求所选择文献样本应尽可能涵盖最多的来源渠道。最后,搜索了2017年以来的相关文献,保证研究的时效性。同时,考虑到了被引用次数反映的是文献被学界的认可度,更高引用次数的文献更有利于支撑本研究的成果结论。通过以上选取标准,选取出14篇文献进行文本解读分析(见表1)。

3 核心观点的提取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特征词:复合型人才、创新、互联网

“智慧化”是目前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树立“智慧型”的思路。同时,要以能掌握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便需要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同时,又掌握旅游营销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 课程体系调整——特征词:实践、计算机、信息、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是智慧时代的敲门砖,旅游高校应有新时代思维,多增设大数据分析、网络营销等新课程。同时,要求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在智慧时代下的旅游市场发展速度远远超越课堂知识的更新,充足的实践活动使离开课堂的学生们走到行业的第一线,更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跟紧市场的步伐,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行业最新的发展态势。

3.3 师资队伍建设——特征词:师资、双师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时代提出来的命题,也需要专业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高水平的实践能力。除引进“双师型”教师,也可以选择教师结构多元化,例如,信息技术课程可选择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授课,但需要对智慧旅游相关技术有充分的理论实践基础,也可邀请行业专家开设特别交流会。

3.4 硬件设施支持?——特征词:实训、实验、在线

智慧时代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平台开展实效性的智慧旅游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与实习场所仅停留在传统的客房模拟,甚至个别高校沒有设立实验室、模拟体验。高校应尽可能地建设一批围绕着智慧旅游体验中心而来的实训室,需要一批集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体验、智慧旅游营销等一体的实训基地。

3.5 校企合作——特征词: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当下,旅行社面临转型,景区智慧化,在线旅游企业逐步壮大,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已与智慧时代脱节,高校应主动与在行业内走在“智慧”前列的旅游企业合作,加大学生实习、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度合作[17]。

4 完善与提升策略

4.1 树立“智慧型”和“复合型”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智慧化”是当下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因此,要培养出适应智慧时代行业发展的智慧旅游人才,应先树立“智慧型”复合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将“智慧”理念融入到课堂中,融入每一次行业实践中,让学生切实了解智慧旅游并愿意为之努力。同时,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适应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也以“复合型”人才为主。基于此,在树立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为基础,强调理论、实践和技能相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18]。

4.2 增加信息化课程

目前,大数据、物联网的飞速发展,颠覆着传统旅游行业,故此旅游专业要加大信息化课程比例,增设与旅游大数据与智慧化相关的课程,还可增加其广度和深度,如开设信息管理、网站开发与设计等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3 打造“互联网”下师资外延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围绕着加强互联网思维开展,在专业师资队伍内部建设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多选性、共享性将师资队伍建设外延出更多可能性。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固然是基础,但亦可通过互联网,搭建与外校合作教授、校外行业专家网络互动的平台,不仅降低教学成本,创造更多交流契机,更提高专业教学的多样性,增强与旅游行业动态的同步性。

5 建立智慧旅游实训室

将“智慧化”理念应用于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将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课程相结合,涉及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服务产品设计、旅游产品网络营销等模块,这样教师可以更加高效现实地教授智慧旅游知识,学生也可以更加容易理解智慧旅游内涵。

6 校企合作机制调整

调整校企合作机制,协调好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与更多“智慧型”企业、景区合作。不局限于传统理论教学,将学生带到企业中,通过更多智慧企业实践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专业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加强对这一环节的把控力,与智慧企业合作,建设多个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专业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性实习方向,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在读本科生,第二作者系本文的通讯作者)

(本文由重庆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绩效控制的旅游管理专业养成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201621)支持)

【参考文献】

[1]黄爱青,王海滨.中国旅游业发展形势与趋势分析[J].商业时代,2014(2):123-124.

[2]刘莹英.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4):78-80.

[3]邹雪梅,方朝阳.智慧旅游视阈下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综述[C]//第四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无锡:AEIC学术交流资讯中心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8.

[4]马晓云.智慧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广西教育,2018(7):121-123.

[5]魏菊芳.智慧旅游新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200+202.

[6]李永霞.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以运城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17(4):144-146+154.

[7]魏凤云,刘海洋.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非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16(11):142-143.

[8]汤黄靖.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S1):69-70.

[9]郭珊珊.“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0):95-96.

[10]翟玉英.智慧旅游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J].度假旅游,2018(11):180-181.

[11]鲍润华.智慧旅游背景下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7(5):182+185.

[12]杨前.“智慧旅游”趋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27):56-57.

[13]许少榕.智慧旅游背景下的福建省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 改革与开放,2019(4):104-105.

[14]毋兆鹏,李勇.智慧旅游背景下新疆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業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9(5):157-159.

[15]沈宏.“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7,20(4):79-83.

[16]蒋晓东.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管理观察,2018(34):124-125.

[17]胡晓聪.“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5(10):70-71.

[18]孙洪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0):63-64+9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
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通过“双训”带出“双证”学生
新时期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从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议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湖南省数控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