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碧薇
2019年,中国电影虽难免于“遇冷”和曲折,依然载负着希望与活力稳步前行。一方面,现实主义影片强势回归并持续拓进;另一方面,科幻/幻想类型电影有了崭新的突破,想象力消费时代到来。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电影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
在此背景下,2019年12月12日下午,中国电影2019高峰论坛暨“中国影视蓝皮书2019”出版座谈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培文创意研究院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由《电影评介》《文艺论坛》联合协办。与会专家有影视学者张德祥、易凯、张卫、王一川、张颐武、刘汉文、赵卫防、吴冠平、刘军、陈奇佳、陈阳、高小立、戴清、左衡、刘藩、李立等。会议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院长代表主办方,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范志忠院长、北大培文高秀芹总裁作为合作方代表分别致辞。
学术论坛由陈旭光教授与范志忠教授主持。与会嘉宾从艺术与美学、工业与产业、文化与社会等角度积极回眸2019年度的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分析当下中国影视的创作局面与产业现象,对中国影视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寒冬不“寒”:类型发展与行业新机
首先,2018年的“寒冬论”被重新提出并再次爬梳。专家们普遍认为,在2019年,中国影视的“寒冬”虽然并未彻底结束,但仍然出现了诸多亮点,如科幻片的兴起、类型的多元化。这些亮点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活力和希望。因此,要客观看待此次“寒冬”,不必过度悲观,也不宜盲目乐观,应该对未来保持期待。
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注意到,即使在“寒冬”的背景下,2019年的中国电影也至少有三大热点——科幻片、主题电影和动画片。其中,主题电影的创作类型化更是到了一个新高潮,好作品集中涌现,极大地鼓舞了电影界。另外,科幻片《流浪地球》、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也令人印象深刻。与此同时,电视剧亦成果丰硕,一是类型持续推进,年代剧、爱情剧、家庭伦理剧、悬疑剧都有很突出的收获,二是对人物精神维度的挖掘达到了新的程度。
在国家广电总局刘汉文研究员看来,2019年,中国电影更有着可喜的发展。首先,主旋律创作的创新与突破,带来了新的变化;其次,金鸡电影节恢复一年一评,起到了行业示范效用;第三,电影理论研究以刊物为阵地,受到了更多重视,体现出一种良性发展征兆。
北京电影学院吴冠平教授则从中国电影的争议性入手,透视行业的变化。他认为产业化带来技术的进步,技术又带来艺术实现的可能性,这是电影活力的重要来源。對电影内容,他也进行了再审视,认为中国电影的思维、技术和氛围已足够构成坚实的创作基础,推动电影发展。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左衡副研究员以电影节为观察点,关注到电影行业与外界的进一步联动。他指出,今年以来,电影节越来越多,各地都在想办法把电影工业与未来的经济、政治、文化进行勾连,用电影撬动地域发展。足见更多的力量进入了电影圈,中国电影并未彻底跌入“寒冬”,我们应该备好行头、整装待发。
中国电视艺委会副秘书长易凯副研究员的论点集中在行业发展保护话题上。他指出,当下的影视制作行业仍存在困难,电影从业者应该对此多加呵护,多一些现实关照和人文关怀。此外,他还看到网络剧的发展势头,认为网络剧与电视剧有很大的不同,应对网络剧加以重视。
中国艺术研究院刘藩副研究员以冷静的论述对“寒冬”和行业发展作了总结。他认为,行业固然在发展,但“寒冬”的续存也是客观事实,大量资源集中在少数热点上,行业内的资源分配并不均衡。要应对“寒冬”,在保持信心的同时也不能掉以轻心。行业的资本分配应更加优化、行业关注点应更加多元化。
二、电影工业升级、工业美学建构与中国电影学派
2019年,随着中国电影的工业升级和工业体系的进一步成熟,具有中国味道、中国美学、中国追求的影片获得了更多接受。不断发展的叙事样态与家国情怀、人文情怀灵活衔接,表现出生活的质感与精神的意志,中国风味的艺术精神与美学品格日渐凸显。这呼应了中国电影工业美学和中国电影学派一以贯之的建构努力。在电影工业美学体系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学派的创作特色,也鲜明呈现出来。这些作品合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趋势,为2020年的春节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电影学院刘军研究员认为,与往年相比,2019年中国电影的“中国性”更为明显,中国电影学派的力量全面爆发。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科幻片《流浪地球》、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都从不同侧面回应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理念。他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指出主流大片与短片集群的创作方式相结合,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得到了大众的接受,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他相信在2020年,将有更多的年轻导演和制片人涌现出来,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陈阳教授指出,应该重新估量中国电影学派,认识其优点,也承认其局限性。他以香港导演与内地合作的影片为例(如《红海行动》《攀登者》《中国机长》),指出其镜头本身的凝缩力和爆发力,或可为中国电影学派提供不一样的启示。他以《我不是药神》为例,认为中国电影学派还应该注意对叙事结构的整体把握和镜头内部的戏剧性。
三、质量提升、类型成熟与想象力消费
即使处于“寒冬”的阴影下,2019年,中国电影的质量仍在稳步提升。一些类型电影进入了成熟期,其中,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保持着稳健的推进力,现实主义强势回归。科幻玄幻类、悬疑惊悚犯罪等类型电影的勃兴,则促进了类型的多样化,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电影的想象力空间,并迅速把握住互联网背景下受众年轻化的市场脉息,预示了一个“想象力消费”时代的即将到来。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张卫副会长注意到,在票房超过10亿元的前20部电影中,出现了新的共同趋势,即在突破传统的同时又依存传统,开拓非现实主义与遵循现实主义并驾齐驱。这一新趋势见证了中国电影市场复杂的融合性,也凸显出某种观影/审美共同体。而艺术探索方面,尤其是主流大片的艺术探索,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丰富与进步。
中国艺术研究院赵卫防研究员聚焦新主流大片。认为在2019年,新主流大片真正成为电影创作的主体,这是中国电影美学转型的重要表现。而其他类型片(如《少年的你》《飞驰人生》)也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现实主义质素。与之相对的是,2019年的艺术片表现不够出色,没有标志性和现象级的作品出现,尚需更多总结及探索。
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从影视格局入手,指出中国电影结构与美国电影结构有相似性,电视剧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继而以“走出去”为参照系,认为目前电视剧“向外走”的情况比电影要好;而未来影视的发展还依赖于想象力的解放。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研究员延续了这一话题,认为40集模式的电视剧已跟不上时代变化,需要重新定位,寻找合适的形式与受众。相比起来,电影的情况好得多,但仍存在叙事单一、艺术幼稚等问题,仍需改进。
《文艺报》高小立编审总结了近年影视发展的六大特征:体制优势;主流价值观与商业诉求的握手言和;题材、类型的拓展;小人物视角;青年导演的发力;作品的文学精神。这六个方面的发展都有助于影片质量提升。她认为2019年的爆款电影和电视劇还是比较多的,行业的变化只是转型过程中的洗牌,因此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传媒大学戴清教授指出,电视剧的发展处在一个历史节点上。2019年是以管理促进创作质量的重要年份,其中,主流审美意识形态的强化趋势尤为明显。功能、体验、体裁、题材是今年视频发展和叙事样式的着力点,指向的都是作品的质量。而质量的跨越式提升是影视发展的关键。
陈旭光对2019年中国电影的质量提升与类型成熟进行了总结。他认为2019年中国电影行业是经历“冷冬“之后的“裸泳“和新常态,对现实问题的直面折射出中国崛起的文化自信,尤其是科幻/幻想类型影片的突破具有重大意义。这些体现着中国超验精神、超现实美学的影片引领了想象力消费,标志着想象力消费时代的到来。
总的说来,2019年,中国电影的创作格局更加多元化,主旋律礼赞、日常生活、科幻想象、校园霸凌,都在银幕上得以呈现。电视剧的发展则验证了“举国之大力”的特点,用高小立的话来说,我们要利用好这种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扬文艺批评精神。嘉宾们指出:中国电影已具有成熟的业态,部分类型电影的创作已经成熟并达到新的高潮,“中国性”在影片中获得了全方位表现,中国电影学派与学术研究新力量都有可喜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国电影持有乐观的态度,更应在“寒冬”的过渡期继续沉淀,潜心打造优质项目,培养并储备优质人才,为中国电影黄金期的到来蓄积能量。
嘉宾们还各抒己见,对蓝皮书的定位、投放、内容和意义展开了全方位的解析,高度评价蓝皮书在业界的示范效应。陈奇佳认为蓝皮书具有权威性、引领性和资料性,希望能增加专题性讨论。大家认为本套蓝皮书对研究对象的选取严格可靠,对材料的把控收放自如,对文本的评述准确到位,具有“史家眼光,列传定位”(左衡语)。
《中国电影蓝皮书》《中国电视剧蓝皮书》是近年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合作推出的年度“影响力影视剧”案例报告,广受业界好评并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学会奖”一等奖。蓝皮书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两校学生初选的基础上,经由国内五十位知名影视学者、评论家投票选出年度中国电影、电视剧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各十部,继而以此二十部作品为个案,深入剖析中国电影、电视剧行业年度重要现象,从中归纳中国影视产业创作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见证并推助中国影视创作的“质量提升”、影视产业的“升级换代”。
据中国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2019年的内地电影票房已突破600亿。《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票房口碑双赢。这或可说明,经历了2018年的拐点与寒冬后,2019年的影视行业并未气馁,而是继续紧随产业调整的步伐,在艰难的考验中积极调整自身,以实现质量与市场的双向升级。在此之时,中国电影高峰论坛的举办与中国影视蓝皮书2019的出版,无疑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重要梳理,它对于中国影视的意义,还将在今后的历史中进一步显明。
【作者简介】 杨碧薇,女,云南昭通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