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怡 王小雷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尤其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讲述工学结合背景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意义,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进而深入探索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国际劳工大会对职业能力界定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1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形式,对其职业能力有着专门的诉求,泛指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工作的能力。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学生培养模式,它将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共同成为培育技术人才的主体,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在企业岗位中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得以升华,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面对学生培养模式的改变,辅导员队伍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职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工学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重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近年来,在该模式的促进下,学校紧随国家政策全面贯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央16号和24号等文件精神,通过举办辅导员技能大赛、学生工作案例评选、辅导员科研成果评比等活动重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其次,工学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需要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职业能力的强弱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该培养模式鞭策辅导员紧跟学校发展步伐,提升职业能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指引学生成长,督导学生学有所长,成为有用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因此,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展开研究,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工学结合模式成功的运行及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与一般高校相比,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辅导员工作相对繁杂,不仅需要严守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线,还得适应工学结合背景下衍生出的多样性工作。为此,他们需具备更高的职业能力以应对挑战。但在工作中,他们的职业能力呈现出以下困境:
(一)日益年轻化的辅导员队伍凸显出较大的流动性
随着辅导员队伍日趋年轻化,很多应聘的辅导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学生,受当今“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影响,未能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在现实工作中抱着可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跳板,这样不可避免地增大流动性。
其次,年轻化的辅导员队伍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一心想在工作中大显身手,实现个人价值诉求。但实际上,外界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认为这是一份人人可做,并非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同时,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其工作成果具有见效时间长、无形化的特征,加之工作评价机制模糊。久而久之,辅导员对工作的激情减少,有的甚至怀疑自己的职业前途,一旦遇到合适的职业机会,便毫不犹豫的流散出去。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
(1)涉企事务能力有待强化
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这四个因素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当某一因素出现变化时,其他因素的组合会以复杂多变的动态形式呈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实现了“校园学习者”到“企业实习者”角色的转变,这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之外,还应强化涉企事务的能力,如要尝试了解企业行情、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及企业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识。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从而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新特点。
(2)新媒体时代辅导员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宽了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也改变着他们的工作方式。尤其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若辅导员仍依赖传统说教式的工作方式,不愿主动寻求变化,必然会在学生工作中碰到难题。一方面,学生还处于懵懂状态,心智尚未成熟,面对新媒体传送的海量快捷的信息时,存在着较低的辨识度,时而随意,时而敏感,这易触发他们情绪的不稳定性,乃至产生过激行为。加之学生在企业,辅导员无法像在校时那样面面俱到的关注和提点着他们,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在企业学生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部分辅导员对于新媒体的应用不够重视,仍处于敷衍状态,这易造成如消息更新、推送和反馈不及时、活动内容无特色等弊端,大大限制了他们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这些难题的解决急切需要辅导员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机智应对,以便对在企业的学生进行管理时能够得心应手。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
在国外,对高校辅导员管理有着健全的机制,如辅导员的专业称谓: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配备导师制、就业辅导员协会等专门的制度保障。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机制仍是不健全的,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机制的重视。受传统理念影响,辅导员工作一直处于重实务轻理论的状态,忽视了理性思考与学习。事实上,辅导员工作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若在工作中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索,那势必会影响其职业能力的发展。二是准入培训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目前尚未设立类似国外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或正式培训机构,大多数辅导员未经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必备的基本技能。三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评价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未出台统一标准的考核体系,考核评价弹性大,透明度低,加大了辅导员去留的随意性,使得辅导员在自身职业发展过程中充满迷茫,降低其提升职业能力的积极性。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影响着学生工作能否顺利的展开,因此,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是紧跟高校发展步伐,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
(一)更新理念,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培养兼具过程性和全面性。过程性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既需注重量的积累,又要瞄准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全面性指兼顾各种能力的发展,并利用有利因素促进能力提升。对于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来说亦是如此。从辅导员自身层面看,也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辅导员应遵循工作的客观规律,在实际中沉着应对挑战,激发自我效能感,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维持职业能力提升的长久内驱力。
(二)提升薄弱环节,促进自我成长
现今的大学生是95后甚至是00后,他们个性突出,兴趣广泛,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各不相同。辅导员要想在新时期的学生工作中突出重围,就应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提升薄弱环节,促进自我成长。
俗话说:“吾日三省吾身”,辅导员应时常进行反思和评价,并通过学习、交流等形式提升自己的薄弱环节,增强自主成长的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身边的平台与资源取长补短,提升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此外,在辅导员自我成长过程中还离不开创新。在学生工作中,要想提升个人创新能力,辅导员们需要敢想敢做,勇于试错,接受新理念,柔性对待各种变化。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完善机制保障
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辅导员是联系学生、企业和学校的纽带,辅导员的管理与发展,学校的机制保障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配备合理的准入机制。虽然国家还未出台统一的辅导员岗位职责的文件,但是高校可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以文件的形式规范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激发工作积极性。第二,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不应拘泥于某一行政部门或领导的评价,可建立考评小组,加入学生、企业、主管部门等多方参与,完善考评程序,提高考评工作的公信度,真正做到优胜劣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能力。第三,健全弹性的补充机制。如学校设置专项基金激发其科研能力;搭建交流平台,提升工作能力;举办辅导员技能大赛,展示职业能力等,充分调动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热情及参与度。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鼓励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
高校要鼓励全体辅导员以中央出台的相关文件为规范,把握职业能力提升的基本原则,激励辅导员踏实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相互学习,共同提升职业能力的氛围。同时,树立典型。一方面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在校辅导员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破除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偏见,提升社会认同感,逐步形成有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全新社会观念。此外,打造辅导员精品项目,吸引有志之士的加入,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覆盖面,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基于职业能力模型的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
[3] 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4]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2006.
[5]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2014.
作者簡介:顾怡,江苏张家港人,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小雷(1986.04- ),男,助教,本科,现任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辅导员,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高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