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发展初中生核心素养

2020-05-07 08:02刘军
天津教育·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楚文化校本核心

刘军

[摘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适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统编教材的启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有机统一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对象。如何将“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机结合,就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发展初中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方史;校本课程;初中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中国的教育已进行了多轮改革,但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仍存在教师课程观念陈旧、学生学力发展不足、教学评价单一等突出问题。教师缺乏对课程的思考和创造,主体意识没有充分体现,知识重新建构能力不足。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传递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构建自己的知识“资源库”。尤其是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严重制约了教师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程“窄”化,学生视野“固”化,学生个性“异”化,不能全面评价师生的所教所学,教学与教育相分离。

一、适时更新教师理念,打造学校特色,开发彰显地方文化魅力的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立业”根本,是教师的教学主阵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但国家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间的沟通,具有单一、平面性特征,而教师的课堂教学局限于认知领域的一隅,授课只介绍现成结论,忽略研究过程,“学习”与“研究”严重脱节,带来了教师专业发展“单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单纯”、学校教学形式“单薄”、教学评价“单一”等突出问题。这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关注课程改革,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依托,开设既符合本校课程目标又表现教师特长的独具特色的“地方史”校本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共融,让学生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校本课程要有特色,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在特色,要想打造品牌学校,必须冶炼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正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

经过不断完善,我们开设的地方史校本课“西楚文化”围绕大运河地域特色,开发“运河文化”校本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传承活动,了解运河的历史变迁,探寻运河两岸的人与事,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热情。这一课程也开启了教师自身的原动力,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逐步加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提高了教师素质,加快专业发展的过程。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文化,即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宗旨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校本课程的目标、标准、实施过程,还是评价,都渗透着、彰显着学校文化的精髓与功力。

二、开发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校本课程,打造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国家课程具有意志性,学校没有更多的选择权,学生更没有选择的自由,其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得不到最大的发挥。这种课程格局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定式、兴趣丧失、基础扎实但后劲不足,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性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提,同时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课程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要适合每一个学生,不仅是课程内容上要适合每个学生,在学习方式等特性上也要适合学生。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意愿,通过遴选、甄别、组合学生的所选课程,最终形成个人定制的一系列课程。围绕地方文化特色,我们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力求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我们通过挖掘社会资源,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整合学习内容,进行学材建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群体学习,做到学法三结合;改进教学方法,开展讲座、报告、讨论交流、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力”;通过教学系统设计,引领学生发现、探索、实验等,增强学生的“探究力”;通过社区活动、小组调查、法律学习与宣传、角色扮演,彰显学生的“实践力”;通过主题活动的展示、独立研究、微型课程、论辩等,重视培养学生能力,注重人文思想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我们深挖内涵,创新载体,举办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涉及西楚文化的相关活动,推出系列化的西楚文化实践活动,实现了私人定制课程,丰富了第二课堂的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的“西楚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感知‘西楚文化、欣赏‘西楚文化、创造‘西楚文化、享受‘西楚文化”的能力,引领学生尽情品味“西楚文化”大餐,既提升了活动内涵,又使初中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核心素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中,最终形成“‘西楚文化资源”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这不但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延伸,而且让家乡文化深入人心,提升学生的寻根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怀,更能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让学生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时代新人。

三、开发人文化的校本课程,构造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下的教育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彻底摆脱,以分数为评价标准、以升学率为目的现状还没有彻底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严重制约着教育应有的功能,这样的教学评价功能过于单一,将评价仅作为甄别、选拔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工具;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手段过分单一,过多地注重量化的结果;评价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结果评价落实了“双基”,冷落了“能力”。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学校评价体系不是学校品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弥补这一“硬伤”,通过学生及家长的评价,对教师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学生反馈、教师授课方式、文本编制等要素,对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学生选修课程的学分综合评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由开课教师决定,以作业、学习体会(收获)、论文、调查报告、答辩、展示等形式呈现,考核也由开课教师负责,最终结果反馈至教务处统一管存,计入学生成长档案。这种评价机制能让学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實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这种对课程、教师、学生进行的综合评价,构建了学校校本课程评价的立体框架,实现现有评价基础上的“评价+”,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生命化、人文化,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师生价值的共同实现。

四、结语

多样化、特色化是当下教育的使命和担当。我们要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个性化的打造,积极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创造性地发掘资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正确处理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拓宽知识视野,弘扬中华文化精髓,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生活的节奏之中,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担当,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好地担负起“立德树人”这一重任。

猜你喜欢
楚文化校本核心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浅析楚文化中的丝绸植物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