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采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空间建设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图书馆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关键之战”。事实上,欧美国家的图书馆空间建设已经走在了改革前端,在科学技术和顶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将立足空间属性层级理论和用户体验理论,以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为例,从空间设计和用户体验两个层面对其空间建设进行分析。
【关键词】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空间属性层级理论;用户体验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吴建中曾指出:“图书馆是人们共享知识的第三空间。人们到图书馆来,不一定是为了阅读某本图书或查询某篇文章,更多的是希望来到这个能使人产生灵感的地方寻求帮助。”互联网信息时代,图书馆面临巨大的挑战,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收藏-借阅,无形中赋予图书馆更多的功能。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图书馆着手进行转型改革,努力发挥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文化引领力和创造力。尤其是各国高校图书馆,纷纷以图书馆空间改造为契机,不断推动图书馆向满足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方向发展。
以芝加哥大学图书馆为代表的欧美高校图书馆,将图书馆的使命、价值和任务融入图书馆战略规划中,着重强调“空间调整”“满足多元、发展的需求”,通过空间建设对图书馆的功能进行重新划分组合。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主要以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样的学术需求为设计原则,空间布局主要分为自习区、研讨室、多媒体信息服务区等区域,部分高校会设置专门的休闲娱乐空间,满足一定的社交需求。可以说,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特点,在图书馆空间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总体来看,依然存在功能单一、空间结构重叠的问题。
与高校图书馆以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不同,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对图书馆的空间需求已经从单纯的借阅发生了改变,因此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建设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目前部分学者针对国内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提倡构建“智慧”图书馆,即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驱动图书馆向智慧服务发展。二是在“双创”时代下,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数据资源,开辟创客空间,为创新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设备支持和人员支持。三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对图书馆如何进行视觉化、体验化的营销进行了探讨。
二、空间属性层级理论和用户体验理论分析
(一)空间属性层级理论。空间属性层级理论是建筑大师KentFred提出用于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该理论主要通过“营造空间”致力于改善社区面貌。KentFred基于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提出和归纳了图书馆的四个属性,即可访问性和联动性(AccessandLinkages)、功能性和活動性(Usesand Activities)、社交性(Sociability)、舒适性和品牌形象(Comfort and Image)。四个属性由低到高层层递进,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当下用户对于图书馆的空间需求,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主要依据对象。
(二)用户体验理论。用户体验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涉及实物商品的用户体验、视觉界面的用户体验以及服务的用户体验等等,主要目的是将用户体验最优化,以达到商业的最大利益。图书馆虽然属于公共利益行业,但是引入用户体验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读者。
本文引用的是Bernd·H·Schmitt在《体验营销:如何增强公司及品牌的亲和力》中提出的用户体验理论。该理论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用户体验的多层层级,且适用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的分析。Bernd·H·Schmitt将用户体验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感官体验(Sense)、情感体验(Feel)、认知体验(Think)、行为体验(Act)和关联体验(Related)。这五个维度同样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前三个维度是用户的直接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则是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用户所产生的积极的、依赖型的体验,即与产品或服务形成密切的关系。
三、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建设研究分析
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成立于2013年,在《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创·新空间以创新创意为主题、以“激活创意、知识交流”为主旨、以各类创新型活动项目为载体、以馆藏文献、数字技术、创新工具为支撑,营造了一个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的新空间。基于上文空间属性层级理论和用户体验理论,本节将融合这两大理论对创·新空间的特点作以下阐述。
(一)便捷舒适的灵活空间。创·新空间占地780平方米,共有六大功能区,分别为阅读空间、设计师工作区、IC共享空间、专利标准服务空间、创意设计战略空间以及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六个空间均为开放式空间,互相穿插但不干扰,读者可自由在空间内进行学习和交流。流线型的书架和工作台,不仅成为各个功能区的分界线,还为空间增添了情趣。在创·新空间内,读者可以只阅读书籍或自习,也可以在欣赏展览、参加培训和聆听的同时阅读相关参考书籍或在图书馆提供的电脑终端进行进一步探索,一步到位。这些服务项目满足了读者视听想的需求,可访问性高,联动性好。
(二)互动、共享的人性化学习空间。创·新空间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人性化”的设计思路。设计师说:“空间区域的设计概念不单是通过空间功能进行分割,更是通过人们的情感需求去规划。设计时强调不同区块间的相容性,实现更多互动的可能性,同时提升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馆员的服务体验。”创·新空间提供五大馆藏资源,包含中外文图书、外文时尚设计期刊、产业报告、专利标准和设计类数字资源,创·新空间的馆员服务定位于“纽带”,摒弃了传统的“读者提出需求——馆员满足需求”的被动服务。在创·新空间内,馆员提供更多的场所和机会让学者和专家在此分享观点,也将对分享内容感兴趣的读者集中起来,创造共享、互动的空间环境,体现了“功能性和活动性”。创·新空间接待和培养了许多有创意的独立设计师和自由艺术家,馆员介绍互不相识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合作,完成创意内容的再一次升级。可以说创·新空间通过主动挖掘读者需求,提升了馆藏资源价值,将图书馆的服务升级到“社交性”这一属性,并且以此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前来体验,部分馆员与读者已经成为朋友,从用户体验维度来看,已经达到“行为性和关联性”层级。
(三)现代、科技的艺术型空间。创·新空间的整体设计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整个空间以白色、蓝色和灰色为主色调,在视觉上扩充了空间感,让读者感到舒爽、自然。创·新空间内的家具紧贴主色调,包括沙发、流线型工作台和各种样式的坐具,这些坐具可自由移动,在举办讲座培训或读者人数较多时发挥灵活使用的功能。创·新空间的空间布局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每一处功能区分工明确、功能独立,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此外创·新空间内的各个功能区还可以进行组合,在举行大型活动或者展览时,可将每个功能区都设计在同一主题下,深入对主题进行挖掘和服务。创·新空间还拥有大型创意数字化展示台、六幅波浪造型液晶显示屏和三组数字创意台,提供3D打印服务,这些资源充分体现了创·新空间与时俱进的现代属性,具有较强的科技感,延伸了感官体验。这些都对创·新空间满足“舒适性和品牌形象”这一空间属性层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创·新空间作为上海图书馆的一大品牌特色,在当前的服务理念上已经走在了前列,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服务内容的全面和专业。创·新空间在规模、行业类别以及读者群体多样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探讨的仅仅是物理空間概念,而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图书馆可开发的还有虚拟空间,虚拟空间建设同样任重道远。图书馆要做到线上线下的融合、互补,从而更加智慧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文建,李秦.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理论与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05):91-98.
[2]陈峥.基于图书馆空间属性层级理论的空间设计构思[J].图书馆界,2014(5):8.
[3]伍玉伟,章洁.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空间服务的转型[J].图书馆学刊,2019,41(4):74-79.
[4]田韶峻.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学刊,2019,41(3):137-142.
[5]李大林.基于LibraryCube的图书馆空间价值评估研究——以美国田纳西大学图书馆LibraryCube空间价值评估实践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06):12-14.
[6]高震."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的调查与分析[D].安徽:安徽大学,2018.
[7]李小彤.图书馆空间环境体验设计探究[D].江苏:南京林业大学,2015.
[8]吴建中.图书馆的价值·吴建中学术演讲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9]周久凤.图书馆空间的多维表征及再造策略[J].图书馆,2016(06):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