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生活,开展有“泥土味,烟火气”的主题实践活动

2020-05-07 08:01尚海涛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4期
关键词:烟火泥土生活

尚海涛

[摘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该课程的开发要面向学生完整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从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教师可在课程实施中,从“泥土味”和“烟火气”切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领域设计和开展活动,让实践活动在学生的生活世界得以真实而有意义的发生。

[关键词]生活;泥土味;烟火气;主题实践活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2-0083-02

二十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并先后在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定点小学、城区小学任教。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身课程实践,笔者认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在落实立德树人、创新实践等课程目标方面,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循,概括起来,我将之称为“泥土味”和“烟火气”。

一、开展有“泥土味”的主题实践活动

案例:我请五年级的孩子在小麦、玉米两种主要粮食作物中任选一种,画出或写出它们的种植方法、不同生长时期的样子,结果有近40%的学生不清楚麦穗的样子,25%左右的同学将玉米的植株画得近似于高粱——玉米举起金色的“火把”。

当学生远离了泥土,嗅不到泥土的味道,感知不到泥土的松软,不知道农作物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甚至简单地认为种植就像娱乐节目中说的那样“挖个坑,埋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然后就能收获果实了。那样,谈价值体认也就犹如“缘木求鱼”了。

1.“亲近土地”的误区

(1)谈到泥土,谈到稼穑,谈到五谷杂粮,仿佛这一切只与农村有关,城区孩子没办法去认识和体验,其言谬矣。泥土,它静静地守护在我们身边,小区的绿地,周边的公园,甚至自家的阳台,都是观察和体验“泥土味”的理想地点。有了泥土,嗅嗅泥土的味道、亲近泥土的触感,体验春种秋收的农事,也就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关键是看“为或不为”了。

(2)亲近土地,仅仅是为了体验种植,这种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土地,以其最为宽广博大的胸怀供给着世界、包容着万物,更有着无穷无尽的奧秘。诚如杜威所言:儿童有固其于内的本能和不待外求的冲动。孩子们可以去探究土壤里的生物,如,观察蚯蚓、西瓜虫;还可以去探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过程……总之,泥土味,可以有着无穷无尽的广阔世界。诚如此,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的鞋子沾些泥土的味道,他们会变得更接地气,更懂得“大地”这一词语的深刻内涵。

2.“泥土味”主题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1)增强学生与土地的情感。没有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当孩子们看到诸如“保护耕地”之类的话语时,他们的内心体验是不具体的,甚至仅仅停留在词语本身,因为他们不理解土地之于人类的意义,不理解“我们的每一口粮食都来自于土地的供给”。每一个人都应对土地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并克制自身无休止的欲望。

(2)懂得了节约粮食、尊重他人。“节约粮食”,几乎每一名学生都对此耳熟能详,为什么在生活中仍存在诸多浪费现象呢?是学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显然不是。只是在意识中,他们丢弃的、浪费的,或许仅仅是几毛钱而已。当学生明白了那些被浪费的白花花的馒头,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之后,也就有了另一番认识:这不是几毛钱甚至几分钱的问题,而是凝结着每一粒粮食从一粒种子到颗粒归仓的曲折经历。从农民伯伯“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作、虫害天灾的劫后余生,然后再经过无数双手的努力,将一粒粒粮食加工成各种食品,其中又浸透着多少人的汗水。试想,当孩子切身体验过了稼穑的艰辛,还会对眼前的粮食挥霍浪费吗?

(3)懂得尊重劳动人民,懂得从土地中学习。带着感恩的心去面对一日三餐,带着感恩的心去善待周围的人。同时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懂得从土地中学习。当孩子们从那雨后清新的泥土味里,从那土壤中辛勤劳作的小蚂蚁、蚯蚓等小动物身上,从那一棵棵破土而出的嫩芽、一株株迎风绽放的夜来香中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获得无穷无尽的发现时,他们不仅仅爱上了脚下这片土地,更获得了打开一扇扇知识大门的钥匙。

3.“泥土味”主题实践活动设计

(1)植物种植。学生可以在自家责任田、院落里或者阳台上,试着去种植一些较为常见的作物。如:小麦、玉米、白菜、韭菜、辣椒等,去亲历春种夏长的期待、秋收冬藏的喜悦,去经历劳作的辛苦和付出,其间还可以用手机、相机等记录下植物生长的轨迹,写下自己的种植日记。

(2)开展“泥土里面有什么”的考察探究活动。一片叶子“化作春泥”大约需要经历多长时间?不同种类的叶子腐烂需要的时间相同吗?泥土里面有什么?试着去观察蚯蚓、研究蚂蚁搬家或蟋蟀的住宅……

(3)通过闻、摸、玩等活动,在和土地的零距离接触中,加强感官体验,提升动手能力。泥土有味道吗?雨后的泥土有味道吗?和小朋友一起来玩泥巴,捏几个泥人、小猫、小狗,做几个建筑模型,将问题探究、创意物化的目标落实在无形之中。

(4)以食物的旅行为例,了解食物的一生。学生以“馒头、面包”等食物为例,去开展考察探究活动,研究这些食物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从一粒种子到香气诱人的馒头或面包,懂得了食物的来处,内心自然也有了尊重和珍惜。

二、开展有“烟火气”的主题实践活动

案例:在部编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对常用物品进行分类”的内容。我在教学该内容时,班内有12名同学将“锅铲”归为“家用电器”。我以此为题对本级部65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大体相同:整个三年级,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锅铲”是家用电器。

这件事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三年级学生竞不知道“锅铲”为何物,学生走进厨房、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可见一斑。试想,一个不进厨房的孩子会热爱家务劳动吗?他的自理能力、服务意识和志愿精神又从何谈起呢?

1.让孩子有“烟火气”的误区

(1)说起来很有必要,做起来可以不要。和部分家长谈起“走进厨房”这件事,大家也颇为认同,但在实践中却总觉得“孩子还小,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样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

(2)炒菜做饭,不利于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持这种错误观点的家长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而厨房的油盐酱醋会影响孩子志向的高远。其言之缪,显而易见:其一,烹饪里面有着太多太多的道理,比如火候的把握、油盐酱醋的比例、食材的清洗和加工、不同食材不同的加工方法等等。《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你看,烟火气里面有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内涵呀!其二,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需要学生在个体生活、社会生活的广泛接触中得以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2.烟火气的价值意义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小学生能够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陶行知先生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也只有通過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现在,学生被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所吸引,对生活漠不关心,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挑食、厌食现象。归根结底,是学生还没有体味到“人间烟火”的乐趣,不懂得“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的美好……没有亲身的体验,看着饭桌上妈妈做的美味也总有一些隔岸观火的感觉。

围绕“烟火气”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从生动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味到爱生活、会生活的实践意义。不仅会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烹饪技术,提升个人的自理能力,更会让学生体味到“人间烟火”四字的真正内涵,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学生在学会了包水饺、烙饼后,自己亲手包一些水饺,当父母下班回家,热气腾腾的水饺已经端上餐桌,那无疑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画面了。

3.“烟火气”主题实践活动设计

(1)做妈妈的小帮手。主动帮助妈妈做一些烹饪的辅助性工作,如洗菜择菜、刷锅刷碗、打扫厨房等。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亲身体会了母亲的辛劳。综合实践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实践育人,因此,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加深体验,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2)争做烹饪小能手。通过学生学做炒菜、学拌凉菜、煮饭煲汤等,掌握基本的烹饪技能,能够制作一些简单的菜品和主食,从中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更新自己对厨房的认识,原来厨房并不是想象中的狭小和油腻,而是一个如此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地方。

陶行知先生说: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我们能以这种东西去教他,不但能引起他活泼的精神,而且还可以引起他的快乐。这些带着“泥土味”、冒着“烟火气”的活动体验无疑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了。“泥土味”让他们懂得敬畏和尊重,而“烟火气”则把生活捂得热气腾腾,当孩子身上有了“泥土味”“烟火气”,学会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打扮生活,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目标也就得到了最生动的落实。

猜你喜欢
烟火泥土生活
Fun in Spring Festival
泥土
烟火镇的盛典
烟火镇的盛典
翻开一块泥土
长明未安,烟火阑珊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