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全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系统谋划与整体推进的宏伟艰巨工程,此项工程关涉党的生死存亡、国家兴衰强弱与民族前途命运。党的政治建设质量,既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实际效果,又彰显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政治建设的独特属性,决定了新时代条件下必须要运用战略思维智慧,开阔政治建设理论视界,明确政治建设科学方向,树牢政治建设人民立场,增强政治建设战略能力,在强化系统思维基础上,着重谋求通盘合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伟大实践。
关键词:战略思维;党的政治建设;政治方向;人民立场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0)02-0001-09
《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出台,既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明确了未来努力方向,又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提供了基本实践遵循。纵观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党的建设方向和具体效果是党的政治建设所决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处于根本性地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领导党与执政党的最大优势和鲜明特色。“旗帜鲜明讲政治”必须要以《意见》为统领,从战略思维高度全面谋划与统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让党真正成为“建得实、立得牢、行得稳、领得正”的坚强共同体。本文尝试运用战略思维探讨党的政治建设,为新时代条件下更好领会贯彻《意见》精神,推进质量强党工作提供些许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战略思维: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视界
以全局性、前瞻性和预判性为独特属性的战略思维,其本质是统筹谋划事物发展的创造性理论思维。《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树立一盘棋意识”,“一盘棋”强调顾全大局、系统谋划与整体推进相协调。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正是战略思维的基本遵循。党的政治建设作为一项政治性、系统性与复杂性极强的政治工程,需要战略思维统筹智慧的强有力支撑。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指导其发展的战略思维必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世界历史视域下时间和空间标尺交织而成的更具高度、宽度、深度的科学思维体系,这恰恰构成了党的政治建设能够发挥统领作用的不可或缺的理论视界。此种理论视界运用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政治建设的整体状况和长远效果。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世性”与“全局性”是战略智慧所蕴含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合理统筹、有序谋划、科学施策以改造世界的戰略思维实践经验总结。“万世”作为时间标尺,它强调战略思维要能够从时间发展层面把握事物整体发展趋势;“全局”作为空间标尺,它强调战略思维要能够从空间延展层面把握事物整体未来走向。“万世”与“全局”代表着战略思维不同标尺层面,此两者标尺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成的时空立体坐标系,既是战略思维已有经验的科学提升.又是战略思维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尤其构成战略思维逻辑生成的核心路径和有效遵循。正是“万世”与“全局”交织而成的时空坐标系,使得战略思维凸显出高瞻远瞩和统揽全局的存在意义和特殊价值。倘若缺少时间标尺或者空间标尺任何一要素而形成的战略思维,势必会导致战略思维的时空属性局限,必定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思维,必定会对党的政治建设产生危害,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这正是《意见》强调坚持运用战略思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部分缘由所在。因此,战略思维的生成与建立,必须要遵循其特有的规则,尤其是时间标尺与空间标尺所构织的科学坐标系,这是党的政治建设所需战略思维的基本形成原则。
时间与空间是抽象性概念,以它们为基础建构坐标系同样具有抽象性。有效化解党的政治建设所需战略思维生成坐标的实践抽象性难题,成为运用战略思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之必需前提。伟大战略家毛泽东巧妙构建战略思维的实践智慧值得借鉴。首先,毛泽东把战略思维的时间标尺放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来把握。“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历史是人类社会实践在时间层面的集中体现,从历史中发现和掌握存在于事物内部的规律是必要的。毛泽东常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擅于寻找历史中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将它们进行理论升华之后转化为战略思维,进而指导新的革命战争。毛泽东富有战略眼光的军事策略的形成,正是得益于对中国革命发展历史进程内在规律的科学把握。毛泽东将时间标尺与具体历史进行有机联系并获得战略思维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战略思维时间标尺与具体历史两者之间具有互通性——时间标尺的抽象性可以通过历史的具体性来展现和衡量。将时间标尺内容放置于具体历史之中进行理解和把握,这不仅符合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还有利于从具体实践中掌握战略思维的形成规则。
其次,毛泽东把战略思维的空间标尺换作考察事物发展趋势的大局视野。“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中国社会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中国问题解决需要借助于世界视野。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审视中国抗战形势,运用战略思维准确预测了革命未来走向,制定了克敌制胜的有效策略。善于运用国际视野考察中国社会发展整体态势,成为毛泽东战略思维智慧的鲜明特征。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总是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毛泽东和邓小平战略思维实践智慧,充分说明运用国际视野进行战略思维塑造和实践的必要性。当然,空间标尺强调全局观念,并不表示所有战略思维都要提升到世界视野来考量,要结合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此,毛泽东指出:“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因此,科学把控战略思维形成的空间标尺,需要找准适合事物发展的全局审视视野,进而建构合乎实际需要的战略思维。
解决了战略思维形成发展所依赖的时间标尺与空间标尺的抽象性难题,并不意味着党的政治建设所需战略思维能够在具体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建立。既然战略思维形成的前提是时空交织而成的坐标系,那就有必要确定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维生成的时间标尺与空间标尺。《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部分旗帜鲜明地写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和落实全过程。”党自身的特殊性质及《意见》的具体要求,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是关涉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政治任务。科学有效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完全有必要从能够统筹审视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宏阔视野即世界视域中进行把握,这是党的政治建设取得实效的客观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维得以形成的时空标尺,就是由历史发展和世界视域所构成的完整坐标体系即世界历史视域。“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思维是关涉党的政治建设兴衰成败的关键思维。只有从世界历史视域中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才能内含前瞻性、富有规律性、彰显系统性和体现全局性。党的政治建设有了科学战略思维的支撑,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因此,世界历史视域不仅是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维科学生成的必备视域,而且是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维衡量标准的有效视域。世界历史视域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思维的理论视界,既有效维护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协调性,又对党的政治建设方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方向: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议题
党的政治建设能够行稳致远,关键在其方向清晰而坚定。政治方向作为党的政治建设之航舵,引领着党的政治建设冲破迷雾、破浪前行。“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政治方向正确与否,直接关涉党的政治建设全局。运用战略思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政治方向这个事关党建设全局的核心议题。从战略思维维度切实解决好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方向问题,既要从内部战略上加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培育,又要从外部战略上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内外合力的基础之上,形成坚守正确政治方向的核心意识和化解潜在政治风险的有效机制,以此确保党的政治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政治方向定位决定着政治道路选择,政治道路选择关涉着政治命运兴衰。党的政治命运与政治方向有着密切关联,前者在根本上由后者决定。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成长及壮大过程之中,政治方向触及根本、领航全局和统筹长远,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作为党的建设永恒性课题的政治建设,力促政治方向在政治建设中更好发挥导向作用,对于党的未来政治命运至关重要。坚持把政治方向放在党的政治建设首位,这既是党的政治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要遵循的内在规律.更是党的政治建设能够取得成效的逻辑要求。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領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只有将政治方向这个“定盘星”把握住了,党的政治建设才会有前进目标和实践指针。对于党的发展布局、成长大局和建设全局而言,“政治建设就是要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那么作为“定盘星”的政治方向就是要持续确保政治建设“指南针”作用的有效发挥。“定盘星”真正定住了,“指南针”才能指得准。政治方向在党的政治建设大局,尤其是党的系统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的政治建设行稳致远的前提条件,是党的政治建设避免出现根本性抑或颠覆性错误的有效保障。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把准政治方向,全党必须要“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因此,高度重视并切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政治方向作为关涉党的政治建设大局的核心问题,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谋划正确政治方向尤为关键和必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突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地位,聚焦党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持续发力。”无论是党的政治属性与政治使命,还是党的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在党的政治建设战略高度齐相发力共同作用的集中体现就是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党的政治建设战略维度需要格外关注的重大议题,其科学确立需要运用战略思维有效统筹党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并持续同向发力。具体而言,既要在党的建设大局下,又要在党的政治建设全局中,对党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与政治追求进行高瞻远瞩和卓有成效的精准把控,为政治方向的正确建立夯实基础。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领导党,又是无产阶级执政党,鲜明的领导党与执政党双重属性是确立党的政治建设政治方向的基本前提。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承担着中国人民自由解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使命,而且承载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远大政治理想与政治追求。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与政治使命,还是政治目标与政治追求,唯有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中才能够真正达成。这就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需要提升到世界历史视域中进行全面把握,这恰恰是党的政治建设需要战略思维进行有力支撑与统筹谋划的机理要求。极富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着深刻体会: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只有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战略思维高度,科学确立党的政治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才不会使党的政治建设因迷失方向而走向错误道路。
政治方向的战略思维最终要回归于政治方向的具体实践。从党的政治建设战略高度把握政治方向,最重要的是在政治实践中增强党的核心意识。核心意识是政治方向的主要标志,党的核心意识越强,党的政治方向越稳。首先,从党自身内在特性上要加强核心意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结合而成的共同体组织,这是建党初期确立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在写给罗傲阶的信中明确提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马克思主义就是这面“旗子”。“我想我们学会……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中国共产党人因为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形成了强烈的核心意识,才成就了勇担民族解放与复兴大任的先进共同体。“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对于主义结合的共同体,政治理想作为政治方向的实践价值遵循,在党的核心意识形成中不可或缺。这是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增强理想信念的其中缘由所在。其次,从党的政治建设外在实践上要增强核心意识。《意见》旗帜鲜明地指出:“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核心意识的切实增强,决不可止步于口头和文件,而应在政治实践中握牢政治方向,强化看齐意识。党员干部“必须经常看齐、主动看齐”,“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党中央代表了全党的根本利益,凝结了全党最高政治智慧,是党和国家决策的核心中枢。“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自觉维护党中央核心、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着力增强看齐意识与看齐本领,是政治实践中强化核心意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举措。
正确政治方向的确立,除了要从党的政治建设战略维度切实增强党的核心意识外。还要从战略维度建构化解潜在政治风险和应对政治危机的有效机制。党的政治建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久久为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这样或者那样潜在的政治风险与政治危机,会时刻威胁着党自身建设的安全稳定。政治风险和政治危机往往会造成党的政治建设甚至党的建设陷入重重谜团,让党无法在复杂的形势中找准方向而走出困境。对此,《意见》强调:要“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转换通道,防止非公共性风险扩大为公共性风险、非政治性风险演变为政治风险。”不断增强化解政治风险和应对政治危机的素养与能力,建构有效的政治风险和政治危机处理机制,对于新时代条件下更好推进党的政治建设非常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曾经言辞恳切地指出: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防范风险的“先手”与化解风险的“高招”,它们均是化解政治风险与应对政治危机有效机制的要素构成,都必须要紧紧围绕政治方向来进行科学谋划。在构建化解政治风险和应对政治危机处理机制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强调:“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要在防范和抵御政治风险与政治危机上赢得战略主动,就必须从政治方向中科学预估党内潜在的政治风险和政治危机,积极运用战略思维制定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方向保驾护航;政治方向对了,党的政治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党才能真正站稳人民立场。
三、人民立场:党的政治建设的责任担当
“政治立场事关根本”,自觉而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可靠保障。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党性立场与人民立场始终是相统一的。政治方向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议题,其仅仅解决了战略思维维度如何从党的自身(即党性立场层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问题。如何解决战略思维维度从党的外部(即人民立场层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急需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民心是最紧要的政治,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要顺民心、聚民心和筑民心,必须要在人民立场上坐得稳、立得牢、行得实,让党永远成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者、维护者和实现者。站稳人民立场、捍卫人民利益,这是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条件下必须要继续肩负并努力实现的责任担当。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功建党的根本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强党的关键立场。《意见》鲜明指出:“必须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对于党的政治建设而言,实现从战略思维维度站稳人民立场,必须要具备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遵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原则。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尤为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及其作用。只有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得以尊重,历史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发展。党的政治建设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有机构成,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对于党的政治建设同样不可或缺。党的政治建设,在任何时刻都不能丢掉人民群众的支持,抛弃人民群众的智慧,背离人民群众的意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的认知,他曾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价值立场。党的政治建设紧扣民心,意在从政治层面强化党的宗旨意识,让党永远牢记人民的嘱托,不忘人民的恩情,筑起人民的梦想。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必须要把民心作为党的头等政治大事来抓,这是党实现站稳人民立场的重要任务。“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起来,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从人民利益出发”,切实做到顺民心,就要坚持好人民立场,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同人民群众间的血肉联系,决定了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党的政治建设中来。只有这样,党才能汇聚政治建设的持久智慧源泉,才能在政治上永远不偏离人民群众这一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有立场和鲜明标志,其与党性立场的内在统一,决定了坚持党性立场,势必要站稳人民立场。站稳人民立场.既是马克思主义领导党与执政党的基本原则,又是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人民立场的重要性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要从战略思维高度重视人民立场的持续存在及其特殊作用,坚定地将人民立场践行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在战略维度践行人民立场,必须要在党的政治建设大局中把握人民立场,将人民立场与群众基础密切联系起来。人民立场与群众基础有着同等重要地位,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本质差异,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党的政治建设群众基础的不断夯实,离不开党的政治建设人民立场的持续坚定;党的政治建设人民立场的不断坚定,离不开党的政治建设群众基础的持续夯实。人民立场与群众基础密切联系、相互贯通,既内含于党的政治建设科学体系,又服务于党的政治建设具体实践。人民立场与群众基础看似是抽象的,实则是具体的。从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维层面把握人民立场与群众基础,更需要在政治建设全局中,深入政治建设具体实践,扎实做好社情民意工作。社情民意工作是党的政治建设人民立场与群众基础在战略思维层面的微观细化.是在实践中坚守人民立场与夯实群众基础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情民意是观察政治问题的晴雨表。”社情民意是人民群众意见反映的主要载体,可以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的愿望、想法和意见。党要站稳人民立场、夯实群众基础,就需要不断提升对社情民意的把控能力.切实把社情民意工作做好。
站稳人民立场,夯实群众基础,在微观实践层面做好社情民意工作,對于党的政治建设远远不够,还需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维的实践要求,它们只有充分融入党的政治建设具体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有益作用。“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的生存根基和力量源泉在人民,必须要同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这种亲密关系,是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千重磨难而确立起来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割断,也不允许被割断。新时代条件下,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实质是继续构建和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实命运共同体,把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参与党的政治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让党与人民的命运共同体越来越牢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把党的建设、民族命运与人民立场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坚持群众观点和走好群众路线,发挥好人民群众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群众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党站稳群众立场进行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的投入是必要和必须的。因此,只有把人民群众与党的建设统一起来,党的政治建设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立场与政治方向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如果政治方向能够确保党的政治建设不走弯路的话,那么人民立场则是党的政治建设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
坚持人民立场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在政治建设具体实践中站稳人民立场却非易事。党的作风问题是党的政治建设内部矛盾的外在凸显。是影响党站稳人民立场的主要因素。党的政治建设做得好、抓得牢,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就自然不会松懈,作风问题自然不会出现。反之,党的政治建设不抓根本、不着实质、不动真招,只停留于文件形式、资料表面、口头践行,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会被淡化,作风问题自然层出不穷。严重的作风问题,不仅会损害党自身的健康肌体,而且会让党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一道道鸿沟。作风问题看似是党的政治建设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其实是战略上思虑不谨、意识上重视不够、实践上把控不严造成的严重后果,其内在反映的是党的政治生态优劣。优质政治生态,需要良好政治作风来保障;优化政治生态,既有助于解决党的作风问题,又能密切党群关系,站稳人民立场。党坚持不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谈道:“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党的作风问题的有效解决,既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又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更需大刀阔斧的勇气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变好了,不仅可以帮助党消除已经存在或者潜在的作风弊病,还可以帮助党增强自我肌体的抵抗力,从根本上消减不良作风给党的政治建设带来的各种危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
四、战略能力:党的政治建设的致胜法宝
无论是战略思维下党的政治建设方向的科学把控,还是人民立场的维护与坚守,最终考验的都是党在政治建设层面的战略能力。战略能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能力要求,其必须要满足党的政治建设的系统化与整体性需要。党在政治建设层面战略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政治建设整体效果的好坏。党的政治建设战略能力的培育,主要应包括开阔视野能力、应对机遇能力、政治站位能力和政治鉴别能力四个方面。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了,党的政治建设才会富有成效。
首先,开阔视野能力的培育。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思维特性,决定了培育开阔视野,是新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必备能力。战略思维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党自身的视野限度。视野开阔度直接决定了人能够在何种高度、什么层面和多长时间预测事物发展的总体态势,进而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引导事物朝着人类预期的方向发展。对于党的政治建设而言,视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动地认识和把握我们尚未了解的客观事物,思想僵化、封闭是不行的,必须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地开阔视野,解放思想。”视野的开阔有两层内涵:一是原本视野是封闭状态,需要打开封闭的视野:二是原有视野格局太小,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党的政治建设有着自身的视野,但这种原有视野已经不能满足周围环境条件对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就党自身的视野而言,党的政治建设视野不能仅囿于党自身,而应该突破党自身的视野局限,提升到世界历史发展视域中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领域越来越多。党执政和领导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势必造成党的政治建设原有视野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的后果。如果党仍旧把视野局限于自身或者国内范围,就容易造成党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身前进的方向。因此,只有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恰当视野,党的政治建设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进而把握住和把握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问题和核心任务。
其次,应对机遇能力的培育。机遇不是等来的,而是要靠超前的眼光和思维谋划而得出。在合适的时候抓住适当机遇,这是战略思维的方法论所决定的。在党的政治建设层面运用战略思维,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党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及时抓住对党自身发展的有利机遇,把党自身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世界瞬息万变,我们面临的机遇很多,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瞄准时机、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提道:“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抓住机遇,办成一些事情,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要在党的政治建设层面抓住机遇,就必须按照政治建设的客观规律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是党实现自身变革的强大指南,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要树起马克思主义指导大旗,必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党的政治建设的规律内容涉及面宽,单就战略思维维度而言,主要是涉及党的性质、命运、前途、使命、责任和担当等层面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其中最核心的是要确保党的政治属性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于抓好、抓牢党的政治建设机遇而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实践方法去及时发现、有效捕捉、善于利用,这是正确对待机遇的前提条件。从战略层面来讲,就是要根据党政治建设的内在发展逻辑,科学评估各种可能形成党的政治建设机遇的条件,在综合这些条件基础之上,及时准确地抓住机遇,促进党的政治建设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再次,政治站位能力的培育。政治站位能力是黨的政治建设中十分重要的能力要素。从战略思维维度讲,政治站位包含两层意义:第一,政治站位是政治意识的指向,政治意识是政治站位的集中凸显。无产阶级政党政治意识中最关键的是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及其集中统一领导;第二,政治站位是从政治和整体视角把握党的政治实践,进而从党的建设全局谋划党的具体工作。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政治站位,都是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之中不能忽略也不允许忽略的重要因素。关于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提高政治站位能力,必须要明确哪里站、如何站。新时代条件下,政治站位必须要树立全局观念,从党的建设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决定,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主动接受党中央领导,时刻与党中央和中央领导核心保持一致。强调政治站位始终靠向党中央,这是保障党的政治建设不偏移政治主题的关键所在。解决了哪里站问题,还需要解决如何站问题。向党中央看齐,在政治站位上就要从思想和行动双重层面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不做与党的决策相违背的事情,更不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与“高级黑”。党员干部必须要从政治上增强站位意识,提升站位能力,把政治站位切实贯彻到实践中去。
最后,政治鉴别能力的培育。政治鉴别力与政治警觉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培育政治鉴别能力,从另外层面上讲就是提高政治警觉性。政治鉴别能力就是在党的政治建设层面分清大是大非的能力,政治警觉性就是要时刻警觉与警醒危害党的政治建设的消极因素,它们的共同作用就是确保党自身性质的稳定以及党的健康发展。如果丧失政治鉴别能力或者缺乏政治警觉性,势必会给党的政治建设带来诸多不可把控的风险因素。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不同性质的政党间利益矛盾加剧,尤其是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性质政党,他们从未放弃过甚至试图加强用他们的价值理念、政治观念等来影响无产阶级政党,使无产阶级政党在政治上丧失独立性并能够依附于他们。面对如此境况,一些无产阶级政党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立场、原则、价值与信仰,在背立自己政治宗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自身政治的沦丧,进而使自身趋于衰败和消亡。苏共巨变的历史教训,正是政治书忽略政治鉴别力,降低政治警觉性的典型体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效提升政治警觉性,显著增强自身政治鉴别力,就要从战略思维高度,从政治根本层面,正确认识、科学把握、有效贯彻、坚定执行党在政治方面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透过各种假象与乱象探查事物的本质,在大是大非面前永远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在政治层面让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新时代质量强党的号角已经吹响,《意见》给我们指明了党的政治建设未来努力的方向。运用战略思维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才能够真正把握质量强党的正确方向,抓好质量强党的关键举措,实现质量强党的奋进目标,确保党永远在政治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让党的领导与执政核心地位得到不断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