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采访实践探析

2020-05-07 08:01郑勇王娟李江瑞
办公室业务 2020年3期
关键词:采访高校

郑勇 王娟 李江瑞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口述历史发展迅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及参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了口述历史工作。本文以陕西科技大学开展口述历史的实践,对口述历史的过程、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其他高校开展口述历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口述历史;采访;高校

口述历史的发展现状:早在1948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就设有“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步。从此以后,美国的口述历史研究不断发展壮大。仅1960年至1966年,全美就建立起了专门研究口述历史的机构90个。受其影响,法国、德国等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口述历史研究工作。

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起步,90年代有进一步的发展,但研究人员不多,其特定内涵及研究规范都不明确。2004年下半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宣告成立,从此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就有了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研究人员也空前扩大,历史学者、档案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文学研究者等都涉猎口述历史研究。2013年,崔永元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机构,以他从事新闻工作所涉及到的材料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相当大的影像库,目前保存了4000人次百万分钟的口述资料。这些资料抢救性地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

一、口述历史的意义

(一)校史研究的需要。陕西科技大学于1958年在北京建校,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1970年整体搬迁到陕西咸阳,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2002年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主体东移西安未央区。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校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为了传承先辈们披肝沥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保存创业初期及发展中老一代人经历和口述,我们开展了口述历史工作。

(二)档案人的责任感。档案上来讲,可以弥补档案资料的不足,丰富档案馆的馆藏,促进了档案资源的开发,从多元视角记录档案,为纸质档案增加佐证。

(三)大学精神及文化传承的需要。口述采访声像资料,可以在受访者同辈及相近年龄段的人群中产生共鸣,同时让后代人对前辈的创业及奋斗历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成为校园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需要。

二、口述历史实践

我校于2016年10月开始口述历史工作,目前共采访人员36人。这项工作由檔案馆、宣传部、离退休处联合开展此项工作,前期由档案馆确定拟采访人员,离退休处确定被采访人的居住地点及身体状况,宣传部的人员拍照、摄像。首次采访的主题为“西迁记忆”,主要采访1958年建校及1970年从北京搬迁到咸阳的老教授、老领导、老同志,以口述的形式记录当年亲身亲历及亲身感知的事,采访的人员21人。第二批采访咸阳校区建设和发展期间的人员,共3人。第三批采访我校第一代专家、学者的子女及学生,共12人。下面针对采访实践进行论述。

(一)组建团队建设。做好口述历史,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团队,首先应成立口述历史工作组:成立以档案馆为主体,宣传部、离退处协助的采访组,其他涉及到的相关部门为辅助,有相关领域专家教授、学生助理参与的工作机制。团队成员有多名副高级以上职称或研究生学历,专业集中在历史、图书馆、计算机及相关领域。同时要求团队具备以下素质:1.良好的沟通能力,说话的语气、表达、主题的沟通。2.熟练地使用设备,摄像机、录音笔、手机、文字转换器、电脑编辑。3.文字写作能力、编辑能力。4.宣传能力。

(二)确定主题。1.无主题。以学校的名师大家、高级学者、知名人士、主要领导干部等为采访目标,有什么说什么,包括那些人、那些年、那些事。2.以校史为主线。我们以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为主线,分一次创业、二次创业、三次创业、一次搬迁、二次搬迁。3.以特殊事件为主线。博士点申报、新校区建设等。

(三)确定采访目标。根据主题确定采访目标。亲历者、亲闻者,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身体健康、脑子清楚、表达清楚、乐观向上、有点儿水平。可以让离退处、老人事处的人协助。

(四)采访准备。1.确定主题,确定人员。根据学校发展的脉络和历程来选择主题。我们学校经历了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艰难历程。我们的主题主要是围绕着这几条线来确定。受访人员有教授、副教授、管理干部、工人等。由离退处进行初步的意向沟通,包括身体状况、居住地点、联系方式、是否愿意接受采访等;采访人员通过电话沟通采访内容,可以指定主题,也可以自选主题;确定采访时间,并告知我们需要拍视频和录音进行保存,让他有思想准备。2.提前查阅受访人的相关档案、资料,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学历背景、在职时的工作内容等等。在访谈中会有互动、共鸣,要不然人家说啥你都不知道,没有共同语言。3.检查录音笔、摄像机、照相机的存贮、电量、备用电池、充电设备、笔、本子是否带上。

(五)采访过程。1.个人自述。自己准备口述内容、提纲,要提前沟通好。2.问答互动。提前准备好问题,和受访人沟通,要注意问题的深入性,比如说到搬迁,很多人都不愿意,你要问为什么不愿意来,最后怎么来了,是谁做工作了还是解决了困难?

(六)采访后。1.采访结束和受访人合影留念。2.了解是否有实物、照片等可否捐赠或复制。文本资料(回忆录、自专、手稿、讲稿、讲义、文件、证件、证书、有价值的图书等),影像资料(视频、音频、照片等);实物(使用过的物品、勋章、纪念品、作品等)。受访者捐赠的物品要一一登记造册,及时制作捐赠证书或捐赠纪念册。3.签定法律授权书,对采访的录音、录像以及整理出的文字稿,明确告知将来可能的使用内容、使用时间等。4.及时撰写采访笔记,以免遗忘。5.及时给受访人反馈情况,收集到的实物档案及时登记。

(七)口述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1.采访中应注意的问题。(1)采访时要按预约的时间提前到达。(2)先和受访人寒暄,拉进距离,架好相关设备,采访人应坐在受访人的正面,让受访人正对摄像机。注意拍摄背景的整洁,光线明亮。(3)在采访中让受访人按自己的思路讲,如实客观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做、所想,中间可以提问,但在他讲话中,不要附和“嗯、啊、是……”等声音,以免造成剪接时的困难。没有话题的时候,可以正面客观地引导或激发。(4)对受访人要真诚、坦诚相待,不要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采取隐瞒甚至欺骗的方式。给受访人造成伤害。(5)充分尊重受访者的意愿,不要勉强,不要强人所难,特别是对一些敏感话题,不愿谈及的不要再问,不要给受访者造成二次伤害。(6)口述历史采访的对象大多是年纪较大的老人,采访者一定要从老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关心老人的身体,一切工作以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出发,做到认真、细心、周到。(7)保存好征集到的实物、照片档案以及复制、拍摄的原始资料,特别是实物,一旦丢失将无法挽回。2.采访资料的整理、编辑及应用。(1)原始的录音、录像资料仅作为资料保存,未经编辑原则上不能公开。将录音资料转为文字稿,进行保存。(2)对录像、逐字稿进行编辑、整理,删除口语化的语句,对前后语句不通或重复的语言进行删减和修改。(3)对录像、逐字稿进行编辑、整理,可以部分公开。(4)经过编辑、校对的稿子需经受访人审校后,可编印成书。目前我们整理文字稿近30万字,初步拟定编写《陕西科技大学“三创两迁”记忆》系列丛书,第一辑正在校对审稿。

三、口述历史成果

(一)新闻报道。以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挖掘更多更有价值的口述资料。

(二)制作口述故事、讲述等宣传视频及文字介绍。注意品牌性、系统性、统一性、持续性,在校内、校外的宣传。我们根据采访的内容,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辟了“口述故事”栏目,把老同志讲的内容进行编辑提炼,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宣传部根据口述史料,开辟了“讲述”栏目。这都是口述历史的宣传效应。

(三)举办专展。2018年举办“风范犹在,记忆永恒”一代宗师专展。适逢学校60周年校庆,新校史馆正在施工建设,和校史馆商议在新馆举办专展,得到了校史馆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专门划拨一间展室用于举办专展。我们选取了我校6位第一代学术造诣精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杰出代表,通过采访他们的子女、学生,收集了大量的实物档案,经过短短3个多月的准备,制作了以介绍教授个人经历、学术科研成就、教学成果、先进事迹、社会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展板,并将采访的视频制作成约150分钟的剪辑,结合征集到的各位专家的实物档案,进行展览,并制作了捐赠纪念册。2019年3月,由宣传部牵头举办了“熊熊燃烧的火炬暨改革开放40年西迁纪念展”,展览分为5个部分:受命西迁、西迁记忆、科教春天、铸就金鼎、筑梦西安。西迁记忆部分是根据采访西迁老同志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四)根据采访故事,制作文艺作品。如朗诵、话剧、电影、小品等。2018年在4·23世界读书日“诵读红色经典 传承西迁精神”朗诵会上,根据我校“三创两迁”的历程,自创了朗诵“西迁精神 永铸辉煌”;2019年在“共诉西迁情 建功新时代”主题朗诵会上,自创了“走过六十年”朗诵,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称赞。

(五)编辑出版。可以出版口述历史、回忆与记忆、人物传记等。根据采访的主题,将采访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出版口述历史系列丛书。

(六)丰富馆藏资源。自2016年10月以来,我们累计采访42人,保存采访视频300多分钟,整理口述资料35万字,编辑书稿25万字。使原来单一的纸质档案,变成纸质、视频、音频及整理口述资料,丰富了馆藏的内涵。

四、口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采访主题与编研成果内容不协调。很多人都在做口述历史,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档案馆、人事部门等等,每部分人做口述历史的目的不同,我们档案人做口述最初只是从档案收集资料、丰富档案内涵的角度出发,在采访的时候让受访人自由命题,每个人讲的内容都不一样,主题分散,在整理成书的时候,发现文风、文体不一致,主题分散等问题。

(二)重复采访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为采访的目的不一样,需要重复采访,档案馆收集资料要采访,宣传部凝练精神要采访,离退处发挥老同志的余热也让大家写。造成人力、精力的浪费。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学校做好口述历史的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系统地、专门性地做好口述历史的采访、编研、宣传、凝炼、提升工作。

(三)人员不足造成的压力。目前我们是由档案馆主导,我们总共10个人,每个人都有工作内容,做口述采访和编辑大部分是挤出来的时间,编辑文字基本上都是业余时间。给大家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工作忙的时候会耽误采访,延误采访计划。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人员配备问题,可以发挥各学院的老师及学生志愿者的作用,由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规划确定采访人员及主题,由学院及学生参与采访及资料整理。

(四)采访人员专业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采访编研团队。目前的编研团队是档案馆人员,沒有专门学中文的,相近的就是历史专业,编研水平有待于提高。必须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编辑,从宣传部门的角度,更需要从普通的口述历史中挖掘、提升、凝练内涵,因此采访团队应该注重学缘结构,偏重于文科,涵盖历史、中文、档案、传媒等专业。

五、结语

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或难题,在陕西科技大学的实践中,或许能发现一些值得借鉴和具有创新性的做法。比如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同步前行,多渠道多举措有效解决经费问题,加强专业学术团队建设,扩大宣传力度使口述历史研究与成果在最大范围产生影响力等,希望对我国高校的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发挥一些作用。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2018年重点研究项目(数字人文技术在高校口述历史研究,ZGD-Z-2018-2)】

【参考文献】

[1]王景高.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2(7).

[2]谢玉兰.口述历史档案价值的实现[J].图书情报研究,2017,19(3).

[3]潘玉民,叶徐峥.论口述历史档案是档案的理由[J].档案学,2016(4).

[4]阮思静.论抢救口述历史档案的价值与意义[J].现代商贸工业,2018(28).

猜你喜欢
采访高校
儿子“采访”我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