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婷 张恒畅 唐莎莎
摘 要:乡村支教夏令营是一种新兴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以四川省开展乡村支教夏令营的项目地为例,采用线上问卷、实地访谈问卷、个人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随机对四川省在校大学生、项目地大学生志愿者、村民、小学生、乡村教师进行相应调查。了解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其实现持续有效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乡村夏令营;支教;现状及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教育作为一大民生问题,在乡村振兴工程中發挥坚实的基础作用。大学生乡村支教夏令营是指大学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围绕某一主题,在特定项目地开展的实践活动。“乡村夏令营”源于大学生暑期支教,却高于暑期支教,被称为“新”支教。它是由短期支教发展而来,均强调无偿志愿。传统的短期支教以知识的讲授为主、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辅导,而由于其活动的短期性、不具系统性及缺乏长期机制,难免有越俎代庖之感,存在诸多弊端。乡村支教夏令营通过有主题的活动培养乡村学生兴趣、开阔眼界,强调大学生志愿者与乡村学生共同成长,它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延续,而是对乡村素质教育资源不足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补充。国内大部分文献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短期支教进行调查研究,阐述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思考原因。还有部分是结合国外实践进行借鉴,给出对策及建设性意见。属于对传统社会实践进行研究,而对乡村夏令营这一“新支教”研究较少,对乡村支教夏令营开展现状、大学生参与情况及可持续的分析涉及较少。因此,调查了解乡村支教夏令营的开展现状,分析其优缺点,对其不足提出合理建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四川省大学生(包含参与过乡村支教夏令营的志愿者)、开展过乡村支教夏令营的项目地受众进行调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参考,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达到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让乡村教育多元的目的。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四川省在校大学生及四川省内开展乡村支教夏令营项目地的村民、学生、乡村教师。项目地为研究团队连续三年支教的四川省攀枝花市新河乡,本团队的支教成员来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川内几十所本科院校,成员专业涉及理工农医师范等各个大类。
1.2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2019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深入项目地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方式,调研前经严格培训,确保提问方式一致,问卷调研遵守一人一卷原则,确保收集的问卷真实有效。对大学生采取线上问卷调查,村民采取访谈式问卷调查,并对项目地乡村小学生、教师采取个人访谈的形式。
1.3 调查内容
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群体设计不同问卷内容。大学生的问卷主要围绕参与现状(参与情况、目的、未参与的阻碍原因、效果反馈评价)和对乡村支教夏令营的认知态度(认识情况、乡村支教夏令营推广的支持度、再次参加意愿)等问题进行了设计,探讨乡村支教夏令营的现状及发展的影响因素。关于乡村村民、教师、学生则围绕认识情况、满意度、感受及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1.4 分析方法
利用EpiDate3.1软件数据库对纸质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对数据进行筛选,清理无效数据条目,将处理好的数据导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问卷星系统对线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回收四川省大学生线上自填问卷531份,其中有效问卷473份。473名大学生中,男生190名,女生283名。入学年级比例,2018年入学占34.25%,2017年入学占52.01%,2016年入学占11.21%,2015年及之前入学占2.54%。回收项目地村民纸质问卷322份,其中有效问卷306份,男性144名,女性162名。访谈学生24名,校方老师2名。
2.2 大学生参与现状
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未参加过乡村支教夏令营的学生占受访人数的8034%,参加过一次、多次的学生占比分别为1564%、402%。参与过的93名志愿者初次参与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分别占6022%、3548%、430%。参与的主要目的,以体验系统的志愿活动为主占比8925%,提升个人能力占7957%,融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占828%,7527%是希望促进乡村教育,仅有3871%是为了结交朋友。关于志愿者项目开展后其评价反馈方式,经调查,8602%为自身参与活动后主观总结,6129%会去收集项目地受众及学校的建议,而未采取任何评价方式的占比为2043%。关于未能参与乡村支教夏令营的阻碍原因,2579%受调查大学生表示对项目不了解,5474%无渠道了解夏令营招募,3211%为担心安全问题,3395%源于经费不足,1395%为其他。
2.3 受访者的态度
此次受调查的大学生,8478%表示乡村支教夏令营比传统暑期支教有特色、进行了创新、支持其发展,而参与过乡村支教夏令营的大学生志愿者对此认可度高达9677%(见图1)。关于志愿者对再次参加夏令营的意愿,会继续参与的占8602%,选择不再参与的占1398%。村民对乡村支教夏令营的了解途径,2712%是经过夏令营团队宣传,1797%源于网络,2843%来自当地学校宣传,2647%通过身边人相互宣传,有3954%村民对乡村支教夏令营不太了解。对村民进行满意度调查,8007%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认为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志愿者及小学生均获得成长,希望能长期持续发展,1765%村民表示比较支持,希望能实现项目更具体化、加强宣传推广,229%表示不支持,他们认为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成绩。
3 乡村支教夏令营的积极意义
3.1 乡村支教夏令营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5.3 发挥政府及高校引领作用,实行多联互助机制
中央文明委下发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旨在让志愿服务制度化、长效化、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履行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而支教夏令营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与政府的职能具有相通之处,政府与群众对此活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高校大学生的活动效果。源于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度支持、资金投入、安全防护对活动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号召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由其对乡村支教夏令营作出宣传、提供的资金供给、考核制度、奖惩措施对大学生参与支教夏令营有着保驾护航的作用。高校、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不同组织之间密切的联系合作,多联相互助,有利于从各自擅长领域、不同角度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参与途径、监督管理、安全防护、培训、资金、资源等保障,贯彻落实支教夏令营志愿活动的制度化,为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助力。
5.4 重视活动可持续性,建立系统完善的反馈机制
乡村支教夏令营应该贯彻以长期有效为大学生服务于社会及乡村教育提供途径、持续促进志愿者及乡村学生共同成长为目的,从长远的视角完善自身评价反馈机制。反馈评价对活动的提建议、补短板、促长处、定方向有着积极意义。因此,为了乡村支教夏令营活动开展的有效及可持续性,针对目前乡村支教夏令营评价反馈机制缺失,这一活动的号召者、发起者应立足于参与受众,制订系统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全方位、多维度、长期系统的收集他们的看法及建议,积极对活动进行完善,实现其活动意义及效益的放大。而大学生志愿者也应本着一颗认真负责的心,对活动采取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过程中形成性反馈与终末性反馈相结合的反馈方式,支持系统反馈机制,为乡村支教夏令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顾志辉,李洁.乡村夏令营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策略——基于《大学生暑期支教现状及乡村夏令营调查研究报告》的解读[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7,(04).
[2]杨涛.群众路线下的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
[3]张针铭,胡亚琳.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
[4]张绪忠.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
[5]王逊,龙雨馨,黄怡宁.高校公益支教组织的育人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
[6]呼和,彭庆红.个体自我教育机理及其实现: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研究視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
[7]金梦玉,李劭强.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受众研究的新进路[J].中国编辑,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