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明,许建刚,林木辉,段 敏
(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广东肇庆526060)
肇庆端州是历史上两广总督府最长时间驻地之一,现仍保留广东唯一、全国罕见宋代砖城墙,附近还遗存有包拯在肇庆任职衙门府,“府城复兴”项目是在保护基础上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该项目将极大促进肇庆旅游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提升肇庆城市旅游形象和文化品味。
本研究基于肇庆市“府城复兴”项目与城市互动发展机制构建与验证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从而制定肇庆“府城复兴”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互动发展策略。
1.将假设、验证和探索肇庆文化遗产旅游府城复兴项目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
2.将假设、验证和探索肇庆城市发展对府城复兴文化遗产旅游府城复兴项目的作用机制;
3.将在验证和探索肇庆文化遗产旅游府城复兴项目和城市发展之间互动关系机制的基础上,针对性制定府城复兴项目与肇庆城市互动发展战略。
1.理论意义上体现:以肇庆府城复兴项目的实证研究,探讨形成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发展互动作用机制。
2.实践意义上体现:有利于肇庆文化遗产更好传承和弘扬肇庆优秀历史文化,更大力度发挥古为今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实复兴肇庆府城已是丰富肇庆全国著名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扩充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內涵,提升肇庆城市文化品位和区域地位。
世界教科文组织(unesco)1972 年11月16日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明确的把“文化遗产”划分为:文物、建筑群、遗址三类。关于文化遗产的概念问题,学术界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Myridis认为文化遗产是指从遥远的过去到现在产生的文化产品或物品的完整空间,并把文化遗产分为宗教、民间风俗、古书籍、语言等都纳入到文化遗产的范围中。[1]而Monika和Działek把文化遗产的定义为代表了人类在地球上的遗产,是人类数千年来适应环境的证据。[2]由此可见,文化遗产可以是无形的如,传统知识、习俗、仪式或信仰,也可以是有形的,包括各种各样的地方,从文化景观和神圣地点到考古遗址、个别建筑或艺术纪念碑和历史城市中心。
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吸引物之一,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元素吸引着游客,但这种丰富也需要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便游客充分欣赏文化遗产。[3]文化遗产对创造和增强社会资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一种工具、媒介或空间,以加强和发展社会资本,并得出文化遗产在社会资本上的广泛的影响结果。文化遗产还可以成为提供接触场所和社区中心、社会融合和包容场所、作为身份认同和地方自豪感的来源以及作为非政府组织和志愿人员共同行动、活动的理由。[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诚如人们所确认的那样之外,主要更体现在历史的、艺术的和科技的三大方面。[4]
文化遗产旅游是人类基于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上而发展出来的一项文化活动。从广义上认为只要是游客可从旅游中学习到新的历史、传统以及当代生活和思想的,都可看作是文化遗产旅游。[5]在早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遗产旅游定义是“基于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艺术作品到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6]也有学者认为文化遗产旅游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任意性的行为,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心理的需要。[7]尽管学界对遗产旅游的定义多种多样,但也有学者认为对于定义的争论没有太多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实践进行研究。[8]旅游业的发展集中在文化景点,并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Richards,)。[9-10]
文化遗产旅游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现有主要相关研究成果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1.关于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方面。王宁认为原真性已经成为文化遗产旅游、民族旅游研究中不容回避的主旨议题,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理论范式。[11]原真性是文化遗产旅游的一个重要属性,关注真实性是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的基本原则,原真性给遗产旅游带来了很大的贡献。[12]
文化遗产旅游在开发中具有重要的社会身份与社区象征角色,这种角色主要源自旅游影响,从而形成对目的地居民等形成利益关系,[13]这就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关系到目的地的可持续旅游开发,应增强当地社区居民对管理区活动的参与支持,[14]可持续旅游开发是切实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重要策略。[15]
2.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姚宏等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提出了遗产地旅游的差异化开发策略,为遗产资源的升级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思想。[16]张钟元、兰晓原、郑向敏以福建土楼为原型分析文化遗产型景区的保护机制。[17]毕亮、潘宝明等就以扬州为例研究当地文化遗产资源的发开与保护,较深入探讨如何打造扬州品牌,提升扬州城市形象等内容。[18]丁燕妮、郑耀星则通过泉州的德化瓷烧制技艺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用作旅游资源开发。[19]梁明珠、杨剑则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古镇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20]Borg对认为城市旅游研究的忽视,并认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多为单一城市个案研究,多涉及传统旅游城市。[21]马斌斌等认为应当构建“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将旅游融入地区发展,依靠政府、社会以及社区、居民等各方协作参与,使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发展,使遗产旅游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22]不可否认,目前文化遗产旅游大多还是较浅层面的开发,即“符号旅游”的阶段,并未将遗产资源的自然与文化的深层内涵融入到旅游活动中,仍然缺乏较深层次的研究与开发。[23]
互动指的是两个对象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遗产旅游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以及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旅游的作用。
1.文化遗产旅游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文化遗产旅游和其他休闲产业一起认为是能促进当地经济多样化的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24]文化遗产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支出,增加区域收入,导致价格上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25]文化遗产旅游给城市经济增长带来了促进作用,文化旅游的发展又能给城市带来吸引力和发展机遇,并有助于创造就业、鼓励进一步投资、改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营销和提升公民自豪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城市的整体物质、经济发展和社会再生。[26]
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标记,每一个城市在其长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都会逐渐积淀、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性。[26]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也是一个旅游城市的优势资源,是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石。[6]文化遗产旅游能使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挖掘和推广,从而促进一个城市文化知名度的提升,形成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形成其发展的精神动力。[6]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可以提升旅游品味,増加旅游内涵,提升和重塑旅游形象。[7]张立峰研究认为文化遗产旅游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和谐、持续发展。[27]
由此可见,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可以归纳为经济推动、文化提升、形象塑造和环境改造等方面。
2.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旅游的作用。杨亚丽提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8]城市经济发展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刑盼盼基于昂普分析山和HILP模式总结发现,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发展需要当地经济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提供一定资金支持。[29]
张立峰提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可以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深度、有效开发,完善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旅游业提升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条件;城市发展可以引进一些行业内部的专业人才,只有不断地为旅游业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城市旅游竞争力才能得到更快提升。[27]
因此,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旅游提供了综合提升、保障提升和优势提升功能。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收集研究数据,对肇庆府城居民进行面对面的纸质问卷调查。
本次研究中,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走家串户,向肇庆端州区府城附近居民派发纸质问卷。共派发纸质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问卷有效率为90.9%,样本基本信息和属性统计如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属性统计表
本研究根据文献综述归纳得知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发展形成互动作用关系,并根据这些作用关系构建二者互动关系的变量。其中文化遗产对城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推动[24]、文化提升[26]、形象塑造[6]和环境改造[27]等四个方面。而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综合提升[28]、保障提升[29]和优势提升[27]等三个方面。
我们采用SPSS21.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详细分析方法如下:
本研究以Cronbach'sα系数进行信度分析,以确保问卷所有题项均具有一定程度可靠性与一致性。分析结果得出问卷各维度的信度α值在0.7以上,详见表2,说明问卷整体信度非常高。
表2 量表信度分析表
第一,分析文化遗产旅游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量表效度,通过对量表的数据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分析结果如表3,KMO检验系数=0.943>0.5,Bartlett球体检验P值=0.000<0.05,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3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第二,分析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旅游的作用量表的效度,通过对量表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得出结果如表4,KMO系数=0.948>0.5,Bartlett球体检验P值=0.000<0.05,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4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探索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发展互动作用量表的因子构成。
1.文化遗产旅游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量表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社会交换理论中的收益量表因子构成,删除公因子值均大于0.5的第27题,得出结果如表5。
表5 公因子方差
(续表)
表5 分析得出所有题项的解释总方差为64.601%,大于60%,如表6,说明该部分题项对所测量概念具有较好解释程度。
表6 解释的总方差
通过旋转成分矩阵发现量表可以被探索出四个维度,分析结果显示12、13、14、19、20、21、22等题项在两个维度中的成分值均大于0.4,其维度归属性质模糊,需予以删除,如表7。
表7 旋转成份矩阵a
新探索出的四个维度中,第一个维度由23、24、25、26、28等题项构成,这五个题项来自原“文化提升”“环境保护”维度,并增加了“文化自信”题项,因此命名为“文化自信与自觉”;第二个维度由15、16两题项构成,这两个题项主要是指“城市吸引力和知名度提升”,因此采用该内容作为新维度名称;第三个维度由9、10、11、18等题项构成,这四个题项主要指向“经济推动”维度,并增加了“吸引人才”题项,因此将新维度命名为“经济推动与吸引人才”;第四个维度由第17题项构成,因此可命名为“精神动力”。
2.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旅游的作用量表分析。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旅游的作用量表的因子构成,得出结果发现31、40两个题项的公因子值小于0.5,需予以删除后得出表8。
表8 公因子方差
进一步分析得出所有题项的解释总方差为63.514%,大于60%,如表9,说明该部分题项对所测量概念具有较好解释程度。
表9 解释的总方差
通过旋转成分矩阵发现该部分量表可以被探索出三个维度,如表10,表中结果显示35、39、41、42四个题项在两个维度中的成分值同时大于0.4,其维度归属模糊,须删除题项。
表10 旋转成份矩阵a
(续表)
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成分矩阵得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由32、33、34、36、37、38等题项构成,这六个题项由原量表中的“综合提升”“保障提升”维度的题项构成,因此将探索出的新维度命名为“综合保障提升”;第二个维度由43、44、46、47等题项构成,这四个题项分别是从政府、学界和居民等角度对文化遗产旅游的支持,因此可以命名为“社会各界支持”;第三个维度由第30题项构成,可直接命名为“社会和谐环境”。
根据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发展互动作用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构建二者互动机制假设模型,采用AMOS21.0进行模型验证分析得出图1结构,模型验证结果得出假设模型拟合指数为CMIN/DF=2.636。其中:CMIN为590.569,DF为224;NFI=0.899,RFI=0.876,IFI,0.935,TLI=0.919,CFI=0.935,RMSEA,0.057。模型拟合指数均符合标准,因此证实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发展互动模型成立。
图1 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发展互动机制模型图
1.探索性因子分析将文化遗产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量表新探索出“文化自信与自觉”“城市吸引力和知名度提升”“经济推动与吸引人才”“精神动力”四个维度。新探索出的维度与研究假设的“经济推动、文化提升、形象塑造和环境改造”四个维度相比有一定的创新:首先表现在“环境改造”维度的消失,说明府城复兴对环境改造成效仍未凸显出来;其次表现在形象塑造的功能并未完全表现出来,只有“城市吸引力”“知名度提升”两个方面的作用。
同时因子探索结果发现新探索出来的维度中,“经济推动”“文化提升”的题项得到较多的保留,说明府城复兴项目对城市经济推动和文化提升的作用比较明显。
2.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的作用量表新探索出“综合保障提升”“社会各界支持”“社会和谐环境”三个维度。新探索出的维度与研究假设的“综合提升、保障提升、优势提升”三个维度相比有一定的创新:第一,新探索出来的第一个维度“综合保障提升”是源自原假设维度中的“综合提升”“保障提升”两个维度的综合;第二,新探索出的“社会各界支持”是一个新的量表组合,说明肇庆府城复兴项目得到了肇庆市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这是该项目推进顺利的重要保障;第三,新探索出来的“社会和谐环境”维度,也是一个全新的维度,说明肇庆城市社会发展能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友好和谐的旅游环境。
1.加快推进府城复兴项目建设。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府城复兴项目对肇庆城市发展有着显著的“经济推动”“文化提升”功能,通过新探索出来的量表发现,府城复兴项目能够增加城市就业机会、能促进城市旅游和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聚集和吸引人才,该项目加大投资能拉动城市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并能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优化城市布局。因此,肇庆市应排除困难,继续加快推进项目进程,保障项目各项条件和要求,保证项目按计划进度顺利完成。
2.加大城市形象塑造和推广步伐与力度。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原假设的城市形象塑造的量表在因子分析中被删除,说明府城复兴对肇庆的城市形象塑造功能并未完全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府城复兴对“塑造独具内涵的肇庆城市文化形象”“改善城市的面貌和外观”“促进肇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未得到受访者的强烈感知。仅有“城市吸引力”“知名度提升”两个方面宏观功能得到认可。因此在按计划推进府城复兴项目的同时,应考虑该项目对城市总体形象功能性系统提升工程,进一步挖掘项目对城市的整体形象提升价值。
3.重视府城复兴项目相关的民生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原假设的“环境改造”维度的题项在因子分析中被拆分,说明居民对环境改造的感知度不高,具体表现在“城市环境得到了更好的整治”“有效改善城市的面貌和外观”“促进肇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府城复兴项目为城区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等题项在分析中由于相关数值不理想而被删除。这与当前项目进程中的部分道路被围蔽从而造成交通拥堵有关,这些项目实施对居民正常生活和起居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项目尚未全面完工开放,对城市环境改善和促进作用尚未凸显出来。因此,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关注项目实施中可能给民生带来的问题,避免给居民造成过多生活不便,提升社会各界的支持度。
4.重视府城复兴项目的社会支持和环境营造。通过对于因子分析的研究,从而在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旅游作用量表中新探索出了“社会各界支持”“社会和谐环境”两个全新的维度,其中“社会各界支持”说明肇庆府城复兴项目的推进是一项“民心工程”,得到了肇庆市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同时说明在外部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旅游环境对项目的进程也尤为重要。社会各界支持及和谐环境是肇庆城市推动文化遗产旅游的优势提升,也是该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建议继续重视社会支持及和谐环境的营造。
5.尽快实施府城复兴产业布局和推广。研究发现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作用量表的因子分析中,原假设维度“优势提升”中的产业优势题项由于相关数值不达标而被删除,即“府城项目可以借用已占有的市场实现快速宣传”“可以利用肇庆旅游业已有的销售渠道进行推广”“传统旅游接待能力为府城文化遗产旅游提供接待保障”等方面未得到较为明显的感知。说明府城复兴项目的产业布局尚未形成,因此建议在项目推进的同时,同步实施产业布局规划和推广,使之早日形成产业体系和产业贡献。
因篇幅所限等原因还存在一定的研究限制。首先,本文是基于居民感知调查角度收集数据,注重“居民感知”“发展意愿”视角对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策略研究,而尚未涉及政府、游客等相关利益方;其次,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和理论推导,假设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为经济推动、文化提升、形象塑造和环境改造等方面,并假设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旅游作用为综合提升、保障提升和优势提升等方面,然后制定量表予以探索和验证,但这一互动因未考量负面限制作用,因此模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基于以上研究限制,建议后续研究中将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互动发展各相关利益方纳入研究范畴,并在本研究模型基础上增加负面限制作用机制,以完善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互动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