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安永辉 郭涵博
1.河南省建筑医院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2.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感染科,河南 郑州 45000
脑卒中是一类因脑血管意外所致的急性发作性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缺血性及非外性脑实质出血引起的出血性脑组织损伤疾病,具有发病急骤、进展快、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1-2]。积极的完善救治措施虽能有效挽救患者受累神经细胞,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状态,降低患者致残率、死亡率;但受到卒中疾病特点影响,医院感染成为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21.00%~65.00%)[3],被视为加速病情恶化、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致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4]。虽然抗菌药物能有效控制炎症进程、减轻炎症损伤;但近年来受到抗菌药物频繁使用等因素影响,临床耐药菌株不断产生,反而不利于感染控制;且在2007年有关指南中对于部分缺血性卒中并不建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5]。近年来中医凭借绿色、安全及作用确切等优势被不断肯定,中医学虽无卒中后医院感染病名记载,但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为中风后“发热”、“咳嗽”、“喘证”、“淋证”等病证范畴且以经验性报道或个案探讨为主;有关指标观察仍侧重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检测,不利于深度反映脑卒中后医院感染本质,也难以挖掘中医药特色[6]。本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自拟益气清热活血方对卒中后医院感染进行防控且从炎症因子方面对其作用机制研究,旨在降低医院感染率、控制炎症进展,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建筑医院急性脑卒中患者174例,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7]且经头颅MRI/CT明确。纳入标准: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评分>6分且病程<24 h。②卒中前72 h未合并感染性疾病或感染迹象。③临床资料完善、治疗方案完整。排除标准:①精神疾患及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②合并肺结核、肿瘤、肺水肿、栓塞疾病及慢性感染性疾病。③近3d使用抗菌药物、激素药物。④依从性差且对中药不耐受。男113例、女61例,年龄48~82岁,病程4~12 h,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119例、出血性脑卒中55例,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20~30分,伴随疾病:2型糖尿病27例、高血压39例、高脂血症41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7例)。对比两组纳入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研究按照自愿原则、遵循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案。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表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具体为:①休息,控制基础疾病—血压、血糖;②根据卒中类型,分别采取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或保守处理出血灶或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③预防应激性溃疡、颅内高压;④采用头孢呋辛(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20150701,规格0.75/瓶)1.5 g静脉滴注,2次/d,药敏结果出来后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益气清热活血方治疗,组方:黄芪30 g,党参20 g,白术30 g,败酱草20 g,蒲公英2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10 g,川芎10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时间和治疗前后NIHSS评分[8]、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9]及感染确诊时(T0)、抗感染治疗3d时(T1)、抗感染治疗7 d时(T2)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IL-6、TNF-α水平检测[10]:分别于T0、T1、T2时抽取脑卒中后医院感染患者外周静脉血4 mL,置于含有碳酸锂抗凝剂的真空采集管。采用安徽中科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型号KDC-2046离心机以3500 r/min速度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与血浆;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试剂盒由北京爱立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2.1 两组医院感染率、部位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NIHSS、ADL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脑卒中后医院感染患者不同时刻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T0、T1、T2,两组患者IL-6、TNF-α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时,观察组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医院感染率、部位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NIHSS、ADL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IL-6/ng/mL TNF-α/ug/L T0T1T2T0T1T2对照组(n=87)106.50±10.5089.70±9.30*62.20±5.00*67.30±5.7360.10±4.18*45.00±3.22*观察组(n=87)87.20±8.30#72.30±6.05*#61.10±4.03*51.30±5.28#49.50±4.80*#44.20±3.15*
注:与同组T0比较,*P<0.05;与对照组T0、T1比较,#P<0.05。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即“中风”,该病的发生与患者内伤积损有关,复因情志、外邪或饮食等因素影响而成该病,所以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气血亏虚为本,痰瘀风火为标[11];随着病情演变,风证渐消,而虚、热、瘀健在,若虚而无力则难以推动脏腑之气,致痰、瘀等病理产物产生而无法有效排除致脉络痹阻,久而使其功能失常[12];火虽消退,但热盛不减则也易壅阻于肺脉、灼伤膀胱等部位,所以脑卒中后医院感染患者以虚为本,热、瘀为其重要病理因素[13],因此中医治疗原则应以益气固本为主重启脏腑之气、清热解毒为标荡涤机体之毒素、活血化瘀为辅开启荡涤之通路。
基于上述中医认知,本研究自拟益气清热活血方,结果显示益气清热活血方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及使用时间,说明益气清热活血方在防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方面效果显著且为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了新方法,弥补了临床报道的不足[14-15]。同时采用益气清热活血方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易于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采用益气清热活血方者在感染发生及进展过程中,IL-6、TNF-α水平始终低于未采用者,说明益气清热活血方通过降低炎症细胞因子过度表达而利于减轻机体炎症程度,避免炎症“瀑布样”级联反应扩大。与益气清热活血方具有益气固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效不无关系,如黄芪具有益气固本之效、党参和白术则能助其益气之功,因此可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达到气旺表实、邪气不侵的防控效果[16];败酱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能调和卫气营血,使热有所去、毒有所解;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具有畅通血脉、调理气血而能达到祛瘀生新、消除病变之效,使脏腑功能平衡、浊邪难以聚集壅阻,利于改善炎症状态。且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中的有效成分—黄芪皂苷能兴奋呼吸中枢、提高机体缺氧耐受力和免疫力,并与甘草共达抗菌、抗病毒之目的[17];而党参可以提高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而利于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和对抗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18];败酱草和蒲公英的解毒之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等病原菌具有显著的广谱抑制作用[19]。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能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形成以及中和、抑制内毒素释放[20]。
综上所述,益气清热活血方具有益气固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效,即通过调节机体免疫能力、减少炎症因子过度表达而维持抗炎和致炎平衡,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率,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