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文硕(上海大学)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供给侧主体,在转移转化实务中,相关技术的评价评估工作涉及到技术创新(先进)性和成熟度、技术应用范围、技术可替代性、配套技术依存度、知识产权管理运营状况、市场需求及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合作伙伴谈判状况等多领域内容。在我国原有的科技成果鉴定和强制资产评估退出实务舞台,市场化评估评价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高校面向转化加快建立技术评估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自主深度参与技术评估评价工作的迫切性日益凸显。在不同工作阶段、不同考量维度上,高校如何构建自身的技术评估评价实操系统,本文以一个实务项目为例,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按照高校重大技术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自2015年初开始,上海大学省部共建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明人科研团队、上海上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大学科技园区有限公司等部门成立项目组,推进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备技术项目的转移转化。笔者在项目组担任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管理、技术创新度评价、产业价值评估、供需方及第三方协调等工作。
经项目组两年多努力,该技术成功实现专利转让。2017年2月,上海大学与A集团在上海举行了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备技术转让项目暨双方联合实验室合作签约。该项目技术转让合同金额1800万元,A集团另投入联合实验室建设经费600万元。签约后双方合作落地推进,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上海大学已收到首笔技术转让费900万元,目前产学研合作正常推进。
按照《若干意见》最新政策精神,结合高校多年技术转移工作实际,面向转化的高校技术评估评价工作,不是一个单项的、附属的事务性工作,而是一个成系统的、贯穿始终的工作机制,需要在构建实务体系的层面进行理论思考。笔者认为,运用精益管理思维,高校自主评估评价应是一个由不同“维度”因素和不同“阶段”因素交叉组成的矩阵系统,该矩阵系统为宏观管理运营主体(如校领导、部门负责人)提供管理工具,为具体项目转化落地团队(如项目组)提供实操指引。
高校技术评估评价实务矩阵系统,大体功能结构如表1: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评估评价是贯穿该系统工程始终的一套系统性、创造性工作机制,是吸纳各领域专家从不同专业角度参与相关制度完善、平台搭建、项目落地的重要子系统工程。
关于本项目,上海大学铜合金科研团队经多年在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备领域的研发与试产试用,逐步掌握了高性能铜铬锆合金核心技术,在2015年前后,科研团队自身、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按上述实务矩阵思维,开展了“转移转化前”“转移转化中”阶段的技术评估评价,维度涉及技术、产业、知识产权、竞争等领域,促进了核心技术不断提高成熟度并加快进入应用阶段。下面以“转移转化中”阶段的相关工作为例加以介绍。
表1 高校技术评估评价实务矩阵系统
因不熟悉市场环境和转移转化实务,上海大学铜合金科研团队自身就该技术多次与企业洽谈,均未达成实质合作,意向价格基本未超过百万元。项目组参与本项目的运营后发现:对此项技术,多家中小企业的报价散布范围大,有的20~30万元,有的60~90万元,这说明该技术的确是冶金企业所需;但相关企业对该技术的创新度和产业价值等关键价值信息认知较浅,科研团队对自有成果的创新度和产业价值问题也未摸清底数,导致合作洽谈一度陷于停滞处境。
根据该项目估值作价、报价还价的实务需要,鉴于一站式个性化专业服务的缺位,在请教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咨询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同时,项目组积极开展自主工作,对该项目的技术创新度、产业价值等专题开展了内部评价评估,主要实务操作如下:
项目组对相关技术的创新度(广义)开展评价,按实务需要,分为成熟度、先进性和技术壁垒等多个分析角度。
我们调研发现,在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备技术领域,国际先进的非真空熔炼-连铸技术目前仅日本等外国少数企业掌握,并且在技术研发方面明确对中国不合作、不转让。多年来,国家对此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高度重视,多家高校院所及骨干企业曾开展攻关,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国内冶金工业部门现仍采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真空熔炼-铸锭-修磨-轧制工艺,该工艺能耗高、效率低、成分均匀性差、难以制备长尺寸-大卷重棒线材,在产业上存在严重“卡脖子”问题。基于科研团队的中试和小规模生产的数据,结合过去几年产学研合作洽谈中的企业反馈,我们采用技术成熟度13等级法判断相关技术达到第8级“产品级”,指出相关技术的先进性在于:由于高温铜熔体中铬锆元素具有极高反应活性,合金熔体粘度高、凝固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热裂倾向,其熔炼及成型工艺长期以来是铜合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上海大学科研团队以自主技术路线攻克了这一课题的主要部分,属于重要创新。例如,该项目研制的全等轴晶铜铬锆(Cu-Cr-Zr-X)棒线材,其尺寸与现有进口铜镁合金接触线母材相当甚至超过,经变形强化和时效处理,其导电性和抗拉强度均优于日本同类产品性能指标。
对技术的创新度、先进性,我们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法,参照产品相同指标法进行量化分析,形成了企业语境的较系统的量化的评价材料。
我们调研发现,高强高导铜合金是一类具有综合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的优良的工业结构功能材料,现已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交通、机械、舰船、航空航天、国防工业等领域,是国民经济领域中战略性新材料之一,代表着一个国家先进冶金工艺水平。经市场调研,该项目产品铜铬锆合金的高强度、高电导率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果该技术被一定规模的铜合金材料生产企业吸收为核心技术,在进口替代领域特别是高铁接触线、微电子引线框架材料、汽车工业用电阻焊电极、真空开关触头、连铸结晶器内衬、高性能模具材料、特种导电丝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均有直接应用场景和数量确切的客户效益。例如,如果企业引进该技术研制出铜铬锆合金线材,经高铁电力部门采购制造我国高铁第三代接触线,实现替代现有进口铜镁线,则每万公里线路每年预计可节电约3亿度,该应用场景有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潜力。
基于相关技术产业价值的内部评价结果,我方形成评价意见,依据高性能铜合金产业链供需价格现状以及主要应用场景的经济社会效益,可选取交易法、现金流量折现法等方法测算其产业价值。
高强高导铜合金的熔炼及成型工艺极其复杂,上海大学科研团队创造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微量物质添加和关键工艺改进等解决方案(其中专有技术非公开)。我们依据该项目技术生命周期判断,团队掌握解决方案及其迭代自主权,客观上对外部竞争者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经项目组的指导,科研团队以专利组合、专有技术组合、实验数据加密和人员保密协议等多重举措,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加高技术壁垒,巩固了成果的创新度。
作为本项目的依托机构,上海大学省部共建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附加价值也是项目组的重要考量因素。其一,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伙伴,高校的无形资产价值是客观的、可评估、可谈判的。其二,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省部共建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冶金工程学科在徐匡迪院士等专家学者的引领下,着眼于冶金行业今后5至10年的国家战略需求,潜心钻研,汇集国内外一流人才(含四位两院院士),追踪国际前沿,挑战行业难题,陆续取得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正是在此科研平台上,铜合金科研团队开发出了本项目相关技术,也印证了该科研平台具有较高的产学研战略合作价值和品牌效应。
对此,我方形成内部评估评价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本项目所依托的知识产权和科研平台具有显著的产学研合作价值,一般科研机构难以复制和模仿(包括知识产权组合式保护、学科带头人、团队骨干、机构资质、荣誉奖项、科研经费、基础设施等),其产学研生态占位具有显著的引领性。项目组倾向于合作双方应尽量“门当户对”,在合作方科研平台建设水平存在差距时,应测算我方科研平台及团队的无形资产品牌等附加价值,并纳入谈判要点。
项目组在市场拓展和合作洽谈中发现,该项目的交易价格预期也与合作伙伴的产业化实力密切相关,并对评估评价结果有重大实质影响,因此评价评估结论必须与具体交易一体化,不搞脱离具体交易场景的空泛意见。项目组就此对合作意向单位开展评价分类,具体包括企业资质地位和影响力、应用场景市场资源及准入资格、新技术熟化-消化能力、投资能力等多个分析角度。
(1)产业化实力“高”等级:A集团。据企业公开信息资料,A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经洽谈和尽职调查,该集团对技术的需求层次高,熟化-消化能力强:2016年该集团位列世界500强企业,所属企业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和一带一路国家;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拥有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该单位对铜合金技术产业化应用资质强,有进军高端铜材料市场的决心:作为A集团下属四大产业板块之一,主营铜冶炼和铜材加工业务,具备年数十万吨铜材生产能力,在开拓高性能铜合金产品市场方面有多年经验和强势渠道资源;为实现集团有色业务板块“十三五”规划目标,该公司重点开拓铜合金深加工领域,实现公司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公司建有废铜熔炼-连铸连轧铜线材厂,无氧铜项目基本上微利,计划延伸产业链进军高端铜合金以及采选冶行业,正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足:该单位对合作交易事项请示汇报的层级多、流程多,国资决策审批的周期长,该单位摊子大、点多、面广,计划任务多,是否就该项目按计划形成决策,也存在不确定性。
(2)产业化实力“中高”等级:B公司。据企业公开信息资料,B公司是某民营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经洽谈和尽职调查,该集团的技术需求层次中,消化能力中:公司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现注册资本超过2亿元,厂区占地超30万平方米,员工2000余人。B公司是第一批国家认定的创新型企业,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实验室,是国际铜工业协会理事单位。2011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该单位在铜合金技术产业化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业铜材料供应商:公司主要从事有色合金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研发功能、环保、节能和替代合金材料,产品为铜合金材料为主,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通讯、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精密模具、家电五金等30多个行业。不足:该公司研制生产铜合金,但采用较落后的真空法生产,亟需引进非真空熔炼-连铸技术。
(3)产业化实力“中”等级:其他科技企业(略)。
鉴于本项目相关技术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有战略应用机会,项目组运用博弈论思维,综合比较不同合作伙伴的产业化实力,量化评估了因合作伙伴实力差异对交易价格、项目估值的影响,重点评估了未来共同开拓某些高门槛高收益市场所必需的综合实力。高校根据评价意见为项目匹配最有实力的企业伙伴(而非单纯出价最高的一方),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重点与A集团洽谈实质合作。
项目组以上述四方面的内部评估评价意见为基础和先导,经过大量的沟通协调,综合吸收科技成果评价机构、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第三方意见,形成了高校方的科技成果评价评估意见(含专利转让费区间)并用于项目实务。在上海大学与A集团历时数月的谈判与决策中,双方均参考了相关评价评估材料,谈判与决策的效率显著提高,最终在预期区间内达成了合作。
回顾上述项目工作,项目组所运用的技术评估评价实务矩阵,其价值首先在于有效化解了高校主体与第三方机构之间的专业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高校主体对自有项目的背景源流、人员实力、技术底数、应用场景、产业价值乃至失败数据等方面更有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而第三方机构在行业公认标准、通用规则、工作流程、术语选择、常见问题处理方法等方面更有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项目组的工作有效激活了转移转化主体和第三方机构各自优势并形成互补,避免双方协作出现“两张皮”和“空转”现象,从而有力保障高校主体针对具体交易能够更真实、完整、准确地进行报价还价。
其次,项目组运用实务矩阵,更好地实现了供需双方及第三方机构工作价值取向的互补和调和。例如,项目组代表高校主体开展内部评估评价工作是结果导向的,交易对象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技术应用场景是做过权衡取舍的,时间是紧迫的,人力是紧张的;而第三方机构受委托进行外部评估评价是规范导向的,其按公认标准、通用规则、工作流程开展工作的风格,倾向于一般的而非特定的事项,倾向于抽象的而非具体的场景,比如其运算工具模型往往较少关注各交易方的现实压力或者制度约束等实际情况。项目组积极主动介入评估评价,调和了转移转化主体和第三方机构的工作价值观,使最终意见文本更加科学、全面。
其三,通过运用实务矩阵及第三方机构协同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评估评价工作的定制化水平。笔者在实务中发现,在当前技术评估评价中,我们面对的特定科技成果的各种属性和指标、具体应用场景下的供需状况、谈判双方的优势强弱对比等实际工作,既有一定的共性问题,也随机发生大量的个性问题,较科学合理的实务模式应是“标准化”与“个性化”的融合,不可片面;要打通“标准化”与“定制化”,技术经理人能够综合项目内外部信息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专业服务非常关键,在谈判中往往直接决定着成交额的大小,此细分专业服务的市场前景巨大。
综上,高校技术评估评价实务矩阵是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系列实务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需在相关领导专家指导下继续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