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丽
(福建省漳州实验中学 福建 漳州 363000)
新课程要求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各种手段与途径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之下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提升课堂效率[1]。课堂情境创设形式五花八门,而本文提出的在地理课堂中以历史故事作为情境创设依据更是有其独特的意义。
根据在双十中学展开的问卷调查[2]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较喜欢上课时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引导设问。并且,双十的地理课堂中还是有不少老师引进了这一方法的。根据调查,有43%的教师常常以历史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而42%为偶尔,只有15%的教师选择了从不。从这一调差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地理课堂中加入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的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而编者也通过后继的访谈了解到确是如此。不少地理教师觉得在地理课堂上以历史故事作为问题情境或者是知识冲突设问时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更快更好的掌控整个课堂的进入状态,同时也是无形中帮助学生加强历史学科的学习,提高了其效率[3]。
历史学科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前文已经提出,在地理课堂情境创设的诸多好处,下面结合2个具体课例探讨如何正确、巧妙的引用历史故事在地理课堂之上创设情境。
课例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师: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全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那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是季风的形成与影响。请同学们阅览PPT上展示的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没有现代机械动力的明朝,郑和的船队是依靠什么动力航行的?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师: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郑和的船队当年从我国出发前往东南亚各国,甚至最远到达了非洲东部、红海沿岸。我们知道,在明朝的船队是没有现代机械作为动力辅助的,那同学们知道郑和的船队是依靠什么动力航行的吗?生:风力,洋流。师:非常好。那我们接下来就学习一下风力是如何影响郑和的船队航行的。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风是由气压梯度力形成的,那结合课本上图2.13,图2.14这两张图,同学们观察一下东亚沿海地区冬、夏季的风向变化。生:观察冬、夏季全球气压分布,思考东亚地区风向变化。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老师,夏季的时候东亚沿海地区的风与冬季形成的风有何差异?生:夏季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季从大陆吹向海洋。师:嗯,没错。那能不能更具体地描述一下冬、夏季东亚沿海地区的风向变化?生: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师:非常好。结合图2.13与图2.14我们可以得出,冬季亚欧大陆的气压高,太平洋的气压低,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东亚沿海地区盛行西北风;夏季亚欧大陆的气压低,太平洋的气压高,风由海洋吹向大陆,东亚沿海地区盛行东南风。那最后请同学们结合东亚沿海地区季风的变化规律,推求郑和船队出航与归航的最佳时期分别是什么时候?生:分析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的季风对船队航行的影响,得出船队应在秋冬季节出发,春夏季节返航,才能顺风航行,加快航行速度。相关图片图1 郑和船队下西洋航行路线Fig.1 ZhengHe's fleet to the western seas sailing routes
课例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可与学生探讨国际人口迁移“三角贸易”[4]。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此之前,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张图(PPT展示)。生:阅览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张图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生:三角贸易。师:很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帮助大家回顾一下三角贸易的具体过程。生:阐述三角贸易具体过程。师:非常好,谢谢这位同学。同学们,我们在第二章学习到季风这一知识点时曾经提到过,郑和的船队主要是借助何种动力航行的?生:风力。师:很好。那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三角贸易的主要地区是否有季风气候?三角贸易的船队又主要依赖何种动力航行呢?是否与郑和船队一致?生:三角贸易区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性气候。与郑和船队不同,三角贸易过程中主要依赖风力作为航行动力。师:非常好。因此,如果三角贸易过程中想要借助季风加快航行速度的话,是否便利?生:不便利。师:那同学们觉得在这里还可以借助何种动力航行呢?生:洋流。师:没错,三角贸易过程中主要利用的动力是洋流。那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欧洲附近的洋流分布,找出三角贸易过程中,出程、中程、归程分别利用了哪几支洋流?生:出程主要利用加那利寒流,中程主要利用赤道暖流,归程利用北大西洋暖流。师:很好,同学们都找到了答案。那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根据其在南、北半球形成的模式找出其在南、北半球的分布规律。生:南半球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东西两岸都有寒暖流分布等。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可以看到,洋流在世界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北半球,大致以40°N为界,分为两个洋流中心:副热带中心与副极地中心。副热带中心的洋流呈现顺时针的流向,副极地海区的洋流则呈现逆时针的流向。并且两个中心海区的东西两侧寒暖流性质相反。而南半球的洋流则较为简单,主要为一个中心,呈现逆时针流动。另外,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地区由于没有大陆的阻挡,形成了横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这些洋流的分布以及名称同学们课后要花时间去看并且记下来。那分析完洋流的分布规律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三角贸易区域的洋流。生:观察洋流图。师:同学们刚才以及找出了三角贸易过程中利用到的几支洋流,其中既包括了寒流,也包括了暖流。那同学们思考一下:洋流中有寒流与暖流,这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是什么?生:寒流是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流是由低纬流向高纬。师:好,同学们依据这张洋流分布图得出了结论:寒流是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流是由低纬流向高纬。那在全球大致分布的洋流确实好像是这个规律,但是真的没有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暖流或者从低纬流向高纬的寒流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回去思考一下。相关图片 图2 三角贸易路线 图3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Fig.2 Triangle trade route Fig.3 The world ocean surface current distribution
历史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文前面已经提到过,改善目前的低效率课堂状况,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是目前教育实践中的一项新挑战。上文已经以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如何巧妙地运用历史知识,将其纳入地理的教学体系,下面是对历史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几点建议:
(1)历史学科知识不宜穿插太多。在以历史学科知识作为地理课堂情境创设材料时,一定要时刻记住这是地理学科的课堂。不能因为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喧宾夺主,让学生有地理老师上历史课的感觉。
(2)情境创设应该自然而然。虽然新课程已经提出许久,但仍有许多老师未能及时转变模式。有些老师看到创设教学情境之后学生反映良好,便也想着依葫芦画瓢。但却画皮难画骨,只学了形式,没有学到精髓,导致真正在课堂之上运用情境创设时显得生搬硬套。这也就向教师提出了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情境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等要变得自然而然的要求。
(3)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其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每位学生又各有其特点,其喜好的教学方式、教师风格、知识传授过程均各异。因此这也就要求教师应该多关注班级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不能选择一种单一教学方式来应对所有的学生。面对不喜欢历史的学生,教师应当采用其他方式来引起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