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及传播效果研究

2020-05-06 17:27陈甸甸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英语新闻对外传播

陈甸甸

摘要: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中国需要对外发出更多的强音,让全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接纳中国。要提升对外翻译水平,重视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工作,强化对外英语翻译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输出,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外的影响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关键词:英语新闻;新闻翻译;对外传播

一、我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的现实意义分析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崛起成为任何势力无法阻挡的趋势,更多国家对中国缺乏客观的认识,产生了各种误解,影响中国国际形象,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外宣传,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展现一个历史悠久、热爱和平、勤劳拼搏、文化繁荣的中国形象。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更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沿线国家的中国文化宣传,做好文化交流,增进了解,形成更多的共识,以此来推动中外交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中国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最好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得更深入,中国梦的故事讲得更美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得更生动,中国文化的故事讲得更有内蕴,是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及传播的重要使命。”

以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及传播为主要窗口,构建更为完善的对外话语体系,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借助新闻这个最具时效性的媒体形式,发出最美的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的制度特色、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中国对外话语的公信力、创造力和亲和力。针对对外英语翻译及传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克服理论研究与对外英语翻译实践脱节的问题,注重文化差异,强化跨文化新闻传播意识,增强与国外新闻受众的互动联系。不断丰富对外新闻翻译的内容和形式,让更多国外受众对中国新闻有足够的热情,给予更多的关注度,从而获得更多稳固的受众,以此来让更多外国友人全面、客观、及时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热爱中国,促进中外交流。

二、新时期对外英语新闻传播效果分析

(一)新时期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分析

做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是实现新闻传播的重要前提,借助英语新闻,扩大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首先,英语新闻翻译需要注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新闻翻译的主要媒介是语言,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对外英语新闻翻译首先应该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做好跨文化沟通,以此才能更好地传播信息,交流文化。充分了解西方文化思维特点,针对西方国家主要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报道形式,做好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对接。研究西方国家的认知阅读习惯,翻译制作更适宜西方口味的新闻内容和形式。

其次,强化固定词汇,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英语新闻翻译属于特殊行业应用英语,新闻的固定词汇和句式相对较多,职业英语属性较为明显,行业术语相对丰富,这就要求在对外英语新闻翻译中一定要强化固定词汇的使用,做到表述准确,表达清晰,更能提高新闻翻译效率和质量,保障新闻的时效性。

再次,凸显中国文化元素。对外英语新闻翻译,更多的是结合中国实际,传播新闻和文化,凸显中国特色。因此,对外英语翻译在注重行业属性的同时,体现中国特色,以此提高英语新闻的翻译水平。

(二)新时期对外英语翻译传播效果分析

对外英语新闻翻译是前提,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输出是根本,因此需注重对外英语新闻的传播效果。

首先,做好科學定位,保障新闻传播受众认知。新闻传播需要认真研究受众群体,做好准确定位,针对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新闻内容和呈现形式,增强国外受众对中国新闻的接受度。研究新闻传播受众的文化习俗、社会制度和主流思想观念,确保新闻更符合其文化背景。

其次,做好新闻传播的客观平衡。中西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新闻传播需要结合大文化差别,尽量力求客观,防止渗透过多主观情感思想,让西方受众更容易认识新闻事件,凸显新闻的客观属性,减少各种主观因素对新闻质量的影响。

再次,做到英语新闻传播接地气。新闻受众更多的是普通民众,向更多西方国家公民传播中国新闻内容,让更多西方民众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向他们展现一个更加客观真实的中国。以更接他们地气的方式,缩短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他们与中国的心理距离,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三、结语

总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各国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西方国家希望从多方面认识中国。对外英语新闻翻译和传播能够进一步增进中外了解,让更多国家认识一个客观的新中国。

猜你喜欢
英语新闻对外传播
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
英语新闻标题翻译中的把关研究
大学四、六级考试改革新增新闻听力应对技巧与实践探索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浅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水平的方法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