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霞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培养是教学重要任务之一。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这种现象:学生读书结结巴巴不是多字就是丢字,要求学生默读而学生张嘴就开始朗读。读完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却没几个学生能提出几个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任何能力的形成是靠培养的而且有一定的技巧性,阅读也一样。
关键词:中段学生;阅读技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都是被动式学习,总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不能只是关心教会学生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记得读小学的时候的教师老是说这个怎样记,怎样写等,却不教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怎样理解。
进入三年级教学后开始注重学生的阅读教学,决定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等学生完全掌握方法后再完全放手。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及学生互相合作学习,共同阅读的学习方式。研究中以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秋天的雨》为例,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描写秋天缤纷的色彩和丰收景象等。文中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课前分析后决定实地课堂教学:
片段一:
教师在读课文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
学生:“因为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教师:“课文的哪一段是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
学生:“第一段。”
教师:“能自己读一读吗?”(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秋天的雨是怎样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的呢?课文中用了哪些词语?”
学生1:“趁你没留意。”
学生2:“带着清凉和温柔。”
学生3:“轻轻地。”
教师:“再说一遍‘轻轻地。”
生再读:“轻轻地。”
教师:“回答地真好,你们能读出‘轻轻地语气吗?”
学生:“能。”
学生齐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学生语调很轻,语速较慢)
教师:“谁来读一遍?”(学生1读,学生2读)
教师:“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学生读:“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简析:从本片段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轻轻地”,从而读出秋雨清凉、温柔的感觉来。孩子们读得声情并茂,语感非常好。
另外还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引导学生参与技巧的一种表现,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感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激发学生读的欲望。从学生来看90%能根据内容确定语调,朗读有重音且语速适当。
片段二:
教师:“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看看有哪些不懂的问题?生默读。”
学生1:“我不知道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学生2:“我不知道为什么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教师:“你不仅会提问题,还很会思考呢!”
学生3:“为什么说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呢?”
学生4:“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是一首丰收的欢乐的歌?”
学生5:“秋天的雨是怎么告诉小动物们秋天快要到来了呢?”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会思考问题。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呢?你们知道课文的第几段写了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吗?”
学生齐答:“第二自然段。”
教师:“我们来读一读。”
简析: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利用默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并要很快地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感受到教师引导学生用默读,提出问题,再通过朗读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把文本幻化成景象在脑海中浮现,是培养学生再现文本的技巧,这便是一种阅读技巧的培养。
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教师就可以直奔主题,进入课文的初读和细读。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采用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爱读的热情。初读课文后,学生的情趣都调动起了,进入细读课文中教师要立马给学生提供尝试学习的机会,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启发引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
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该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所以提醒各位同仁一定要让学生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