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宏
当前,我国正在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学科教育正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为前提的课程。《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技教育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各种科技教育活动,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由组合小组的学习方式,发展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为今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基于此,作为科技辅导员应该从“有效开展科技活动,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高”“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
在科技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因此,应在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一代高科技素养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在青少年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我们的科学教学更注重给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机会,在科学探究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比如我校每个月都会开展科学手抄报制作、科技小发明以及科技论文的竞赛活动;每个学期还会定期开展科技荟萃周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有3D打印设计、创意设计、创意搭建活动、航模竞赛、FEG智能车竞赛等。每次活动都会面向全校学生征集作品,选拔选手参加比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还会给予一定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承担着为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可塑性极强,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在未来成为创新型人才。
教师在各类教学活动中,都要学会在细节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行为习惯,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实践验证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例如,每次课堂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在实验报告单的“教学评价”中,要对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的程度、撰写的科学实验结果做出评价;评价结束后,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往的科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容易忽略学生理性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教学的深度难以有效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在课堂探究结束、走出教室时仍然可以揣着问号面对各种问题,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的人才,而不是各个学校教出来的学习机器,只有保持一颗好奇心与创造精神,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常保持活力,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将来在社会中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为未来中国崛起的支柱。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丰富实践经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千万不要只是說说,还要多让学生实际参与。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有许多神奇的自然现象值得学生去探究。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探究还比较陌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探究的意识并不强烈,科学探究的方法也还未掌握。对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种草莓”的活动。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土壤与植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相关知识,我们找来了很多草莓苗,在学校后山组织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各个环节都让学生充分参与。对此,学生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涨,认真学习怎么种植草莓、什么样的土壤可以种植草莓、种植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管理的时候注意什么等等。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每天去给草莓浇水,并且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各个时期草莓苗的发育情况。在参与活动期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也明显增加,让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总之,作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教育,应当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品质,引领他们积极探究,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升科学素养。科技辅导员必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目标,树立正确的科技教育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科技活动才能健康、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科技辅导员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小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北竹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