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实施德育,学校要把德育纳入教学计划,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作为教师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各类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对每个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是德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的形式。以下谈几点浅见,与同行们商榷。
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常言道:“经师易做,人师难为。”教师倾注给学生的爱不僅表现在关心学习、生活及健康方面,还应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打下做人的扎实基础。因此,教师就应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胸中有把育人的尺子,教书、育人双管齐下,有机结合,把爱生之情见之于学科教学实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使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点点滴滴地滋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田,真正做一名塑造学生优美心灵的工程师。为此,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自我完善,有“匠气”,更有“神气”,才能切实挑起教书育人的重担。
潜心研究,把握渗透的结合点
教师要找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至关重要的是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潜心研究教材,对教材的来龙去脉,编写意图,梳理得一清二楚,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能深入体会。现行部编教材的编排注重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闪光点”和“渗透点”,把握“契机”,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如果把握不住,找不准渗透思想、情操教育的渗透点,不要说育人的功能不能发挥,就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会大打折扣。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机地发挥德育功能,渗透德育教育须注意两点:
其一,是要紧扣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进行渗透,不搞牵强附会,绝非外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那么,德育怎样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呢?笔者认为,应根据各学科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各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般来说,文科教学应着力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以及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理科教学应着力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以及求实作风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虽然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德育渗透点不尽相同,但绝不是相互割裂,完全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去确定德育渗透的结合点。有时适合文科的,同时也可适合某一理科,殊途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是要定向到位,有机结合。所谓定向到位就是教师深钻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社会实践开展教学。有机结合就是从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遵照各学科独特的逻辑性和知识体系,把德育融汇贯穿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
设置情境,引起学生共鸣
根据中学生思维特点,教师在上课时通过声调、情态、动作、姿态、板书乃至学生与学生之间空间距离的教学影响,努力形成心理相融的和谐气氛,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促使学生多思考、多联系,或者采用图片、录音、视频、观看现场表演等形式,吸引学生入境入情,进入“角色”,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德育透透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前者面对全班学生,后者可有较大的灵活性。人数不拘,因材施教,发展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德育有“面”上的渗透,有“点”上的滋润,点面结合,学生置于良好的思想教育情境之中,耳儒目染,潜移默化。
启发诱导,促进学生内化
在学科教学中,要发挥德育功能和渗透德育,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据,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各抒己见,促进师生的双边交流,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促其道德内化。寓德育功能于教学过程之中,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使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和行动。
作为学生心灵的“点灯人”、行为的示范者、精神的激励者,教师的情感、道德的修养尤其重要。罗曼?罗兰说过“要撤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已心中有阳光”,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以理服学生,首先得以理服自己,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尚道德情操教育,自己就得净化感情,把心贴在教育事业上;要有一股子中流击水的劲头,有一股子以梦为马的激情,始终坚持学科育德、德育渗透,在学生的“拔节孕穗期”,精心引导和栽培,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者单位:重庆市秀山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