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基本经济制度; 理论创新; 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看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深刻理解这一新概括和新发展,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指出社会主义具有三大特征:第一,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占有(公有);第二,生产要素由社会中心统一调配(计划调节);第三,消费品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而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在理论逻辑上,以上三大特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支点,彼此相互依存,是马克思为未来社会构造的科学制度体系。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辑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该教科书根据苏联的经济建设实践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作了概括,即“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这个概括被理论界称为“苏联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可当时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经验,而能参考借鉴的只有“苏联模式”。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得以不断恢复和发展的同时,照搬“苏联模式”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同志在杭州系统研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结合中国实际与党内有关同志进行了讨论。毛泽东同志批评说,苏联教科书脱离实际,有的观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从那时起我们党就已经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理论反思。
毛泽东同志批评苏联教科书脱离实际和背离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苏联模式”脱离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际。我们知道,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會,是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超越了商品交换关系限制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事实上无论苏联还是我国都尚未达到这个阶段。遗憾的是,这种反思由于各种原因并未持续下去,当时也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
我们长期沿用“苏联模式”,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国有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物质供应严重短缺;国家计划高度集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收入分配平均主义盛行,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1978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这一年我们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并由此拉开改革开放的帷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判断。
“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全党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鲜明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且明确讲“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的显著优势能够促进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坚持新发展理念,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动能,不断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更多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把多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创新,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创新功能,推动重大基础理论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要靠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来获得,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最重要的是推进重大基础理论创新。重大基础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新技术、新产业,形成经济利益,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化时间,如发现重核裂变理论15年后才建立起第一座核电站,创立半导体理论20年后才形成半导体产业,华为5G技术从论文发表算起也经历了10余年时间。重大基础理论创新周期长、见效慢,以及事关国家安全的特性,决定了必须发挥国有经济的优越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重大战略性、前瞻性、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其次,有利于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活力,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发展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成的新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胡润研究院发现全球494家独角兽企业中,我国拥有206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独角兽企业主要产生在新兴行业,前两大行业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占全球独角兽企业的31%,加上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流三大行业之后,占比达到49%。我国进入全球独角兽企业的基本都是非公有制企业。最后,有利于发挥社会团体的创新活力,推动创新主体的多元化。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迸发,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创新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应有之义。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形成促进创新的利益激励。首先,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劳动积极性。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坚持按劳分配,就要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按劳分配制度。其次,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对科技人员的技术贡献进行分配,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而这需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通过利益激励引导科技人员的科研活力。最后,有利于科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参股创业和获取股权分配,可以通过创业带动创新,甚至是持续的创新。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首先,有利于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创新资源会自由流入到收益率高的新经济部门,形成创新资源集聚,从而进一步促进创新;另一方面在我国创新能力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以及需要推进原创性创新和涉及国家安全的创新的情况下,市场引领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次,有利于更好发挥政府对创新的保护和保障作用。推进创新需要实施对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这要求政府制定和实施产权保护制度,形成国家对创新的产权激励。推进创新需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政府加大营商环境的改善。我國近几年营商环境和创新指数的全球排名同向大幅提升,就显示了二者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最后,有利于发挥市场与政府的组合优势推动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孵化期,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分配政策等扶持企业的市场化创新,帮助企业度过创新的高风险期。在技术成果的市场推广期,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政府采购等措施帮助实现创新产品的市场价值。
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是新时代经济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放开市场准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减轻企业负担,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
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切实保证劳动者共同参与财富创造,共享发展成果,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遏制以不正当竞争获取收入的行为,将收入获取建立在公平竞争和要素贡献的基础之上。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将分配制度建立在法治的轨道之上。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实现高质量宏观管理。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继续发挥好这一制度的优势。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终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合发展格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推动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配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多种方式,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二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三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