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华
摘 要:高职建筑类专业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要结合企业对人才提出的需求,加强他们整体素质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被定义为从业人员在生产劳作期间持有的职业技能、态度与精神理念。主动创建“易班”平台,能为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另辟蹊径。文章在介绍工匠精神、易班的基础上,阐述了“易班”平台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并对具体实施路径及优化措施开展较深入分析,以供高职院校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易班;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理念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得以传播,怎样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及素养的教育,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与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之一。“工匠精神”隶属于职业态度与精神教育范畴,培育与传承工匠精神为德、日等国际制造业强国积累的宝贵经验。科技部部长曾作出“工匠精神”要从职业教育抓起的重要强调[1]。“易班”是教育部向全国各高校大力推广的纯公益性网络平台之一,具备强大的功能,笔者主要探究其在建筑类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情况。
1、概念分析
1.1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是体现职业道德、能力及品质的一种形式,也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与行为体现。在工业生产期间,工匠们乐于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连续改进工艺流程、方法等,期许产品能在自己的双手中得以升华。工匠们对细节质量提出较高要求,追求完美与极致,对精品有坚定及源源不断的追求,将品质由0提升至1。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工匠精神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也是中国制造行业前进的精神动力,是现代企业在劲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发展的品牌资质,还是职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南”[2]。“工匠精神”是追求不凡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及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1.2易班
“易班”为教育部在全中国各大高校中推广的综合互动式平台,其引导着学生思想发展方向,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参考,还兼具生活服务与文化娱乐内容。高职建筑类专业应积极构建“易班”平台,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这一主线,明确当下建筑类行业对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素质提出的要求,实时掌握学生职业观发展趋向,力争将“易班”平台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冲破过往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困境。
针对“易班”的功能定位,最早是以“E-class”即网络上的班级定位为起始点的,其宗旨是于网络环境中打造班级文化、构建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24小时”载体。“易班”平台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三大方面,将工匠精神培育设为主线,将这条主轴贯穿至各项功能发挥进程中,要求“易班”立足于高职建筑类教学、制度建设实况,设置板块、升级功能及增设服务项目等。
2、基于“易班”平台培育建筑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分析
2007年,“易班”在上海诞生,其初衷是强化网络班级的构建、管理效果。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易班”的内涵被充实与拓展,已成为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综合性网络互动平台。据统计[3],截止2019年3月,“易班”已覆盖我国32个省区市、1294所高校,持有1372万实名注册用户。“易班”因具有实名制管理、开放性拓展及快捷性应用等多种特征,受到了众多师生用户群体的青睐。“易班”的创设,不仅弥补了传统教育网站严肃说教的不足,还能调动学生用户群体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每名大学生承担着“易班”构建者、使用者及传播者等多重角色。以“易班”平台为基础培育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引导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持有的地位,自觉提升思想素质与人文素养,强化标准意识及规则意识,在实践中力求精益求精。
3、培育途径
3.1构建“易班”教育平台
过往,高职建筑类专业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过程中,多采用口头说教的形式进行,虽然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学生认识到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但其在实施阶段暴露出整体成效偏低、受众狭小、成本偏高等不足。“易班”平台将“新生入学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党员教育”“大学生职前教育”融合为一,打造出功能完善的“互联网+工匠精神”的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涵的内容有建筑材料、房屋构造、建筑识图、工程测量、施工技术、质量检验、项目管理、建筑CAD,Revit建模基础等内容[4]。各高职院校可以把工匠精神培养的核心上传至“易班”平台上,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与质量关,真正扭转过往重视职业知识、职业技术等显性素养的培养,而轻视职业意识、道德、理想及精神等深层次职业素养培养的功利化观念。明确职业素养在学生可持续发展中体现出的价值,自觉把职业素养培育整合至教育体系内,并贯穿于我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3.2构建“易班”沟通平台
创建“易班”,不仅能协助高职学生在接受工匠精神教育过程中获得新型的教育平台,且在该平台上师生之间也能“平等对话”,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过往工匠精神培育期间的局限性。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以“易班”平台为支撑开设工匠精神培育专题,比如创建《“工匠精神”培育与践行》专题文化课堂,凝聚“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忠诚”的职业发展共识,依照“3+X”模式开展,先由传统经典内追溯“工匠精神”,就《论语?学而篇》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内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度思考。而后紧扣专题,从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持有的基本内涵、怎样有效培养并坚守“工匠精神”、怎样践行“工匠精神”四大方面,以真实、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深刻獨有的个人见解为支撑,为建筑类学生开创一个个性化的职业教育课堂[5]。在专题活动中,应组织建筑类专业各班级按照一定次序输出与管理话题,以“易班”平台为支撑,促进师生观点、思想的碰撞,以上培育形式可以让建筑类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呈现出下线上双线共进的发展态势,较明显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3.3创建“易班”展示平台
为强化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深入性,有秩序的开展了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很多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充分时代赋予工匠精神的内涵,“易班”平台的创设为展现工匠精神培育成果创造了契机,比如在该平台上构建建筑类专业文化长廊
、公路发展长廊、桥梁发展长廊及行业模范示范墙等,以图片、图像、模型及实物等为支撑,呈现出可视化道路(高速公路)建设历史及孕育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时时刻刻身处于浓郁的技能文化环境中,构建出一种倡导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气氛。正因如此,国内各高职院校近些年陆续以“易班”平台为支撑展示优秀的网络作品,其宗旨是为全院师生传播在校发生的、和工匠精神相契合的事件,这能让师生能更为充分感受到高职院校内存在的正能量,发挥激励作用,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在“易班”展示平台运转期间,高职教学管理部也应将自身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以该平台为支撑,及时发布彰显工匠精神、风范的活动,比如“劳模的日常”随手拍活动、“我对制造强国的认知”等征文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至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进程中,最大限度强化他们的职业塑像素质,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4构建“易班”服务平台
建筑类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应仅停滞在教的层面上,“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预示着高职院校应构建功能完善的“易班”服务平台,将工匠思维、精神及理念渗透其中。在具体建设期间,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一个以解除在校学生专业实践问题为宗旨的平台,真正为建筑类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而服务,进而使他们更有动力、信心投入到知识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3.5构建“易班”融媒体平台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职生逐渐认可了“易班”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体现的效能,接受度也随之提升。教育部门应为“易班”正常运作提供可靠的技术研发支持,比如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与腾讯QQ、微信消息功能提示、群组间消息互通等,在基本功能上力求做到和当下学生对QQ与微信使用习惯的相统一,从而使“易班”正真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一款APP,在应用习惯于态度支持层面上站稳脚跟[6]。另外,在高职院校院内有大事件发生时,“易班”也可以于校内各大网络平台相互融合,统一发声,这对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落实有很大促进作用。
4、优化措施探究
4.1明确职业素养教育的短板,实现精准化培育
首选,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与质量关。明确职业意识、精神及品质等在职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真正做到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一手抓”。
其次,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的责任感。从本质上分析,建筑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的主要渠道之一,重点落实以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整合至技能考核各环节中,加强学生操作规范、质量意识、安全及团队意识等的培育。
最后,加强建筑行业文化教育。将新生入学教育为着手点,创设建筑行业文化课程,协助本专业学生了解行业涉及的文化内容,把行业长时间累积下的精神、制度文化等传递给学生,协助他们更全面的认识、了解行业,直至理解与热爱行业,为自己未来就业有更科学的定位。
3.2构建质量自主保障机制,达到高质培育
首先,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领导下,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在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导下,建设健全以建筑类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为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良好就业提供优质服务[7]。
其次,将教学视导设为抓手点,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毫不动摇的坚持完善教学视导制度,立足于不同专业系部运行状况,拟定视导计划,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可以创建建筑业务模拟实训室,这些实训室能和建筑企业环境、设备、项目等实现“零距离”衔接,彰显出培养企业一线现场操作流程、操作工艺及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
最后,将“真考真学、从严从实”设为基本原则,保证专业考评质量,提升操作的严谨性、规范性,提升作品的精细度、精确性。针对技能考评,过程与结果病重。
3.3以特色创建品牌,推行项目化管理
若“易班”的工匠精神培育主题性模糊,基本上要归根于高职院校在推广“易班”过程中把大部分精力与版面放置在校园活动层面上,校园活动是“易班”活跃度的重要支撑。即便是主题鲜活的教育专题,也仅是一项工作,而难以成为具备项目性质的教学任务,工匠精神培育的高度与厚度均不足。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待引入“易班”以后,应充分认识到建筑类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和网络环境间的相关性,加强网络教育阵地的建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占领学生职业教育的高地,提升教育的针对性,调整培养方式,立足于当下国内建筑行业发展实况借鉴项目化管理经验,力争打造出“易班”网络工匠精神培育品牌。将“易班”创建于高职生的心理、性格、职业发展方向及学情等有机融合,科学调整建筑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案,促进工匠精神培育系统化、持续化进程。在主题选择的层面上,校级“易班”管理部应积极采集国家最新思想与政策,把握学生职业思想的发展脉络,以“易班”平台为支撑,定期举办主题鲜活的系列活动。
结束语:
新时期下,玩过正朝向制造业大国的领域进军,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态度与精神,深入人心。作业职业教育的一员,我们应该敢于承担起肩上的重则,创新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加強“易班”平台的创建与应用,将该平台的教育、沟通、展示、服务及融媒体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全面提升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质量,从而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发展输送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璟梓.易班轻应用在网络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3):226+228.
[2]谢斌.基于易班平台提升地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探索[J].龙岩学院学报,2019,37(06):123-128.
[3]吴昆.后扩招时代建筑类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19,16(26):36-39.
[4]钱敏,姚程程,陈旭阳.微信公众平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优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7):1-3.
[5]熊小艳,陈峰.鲁班文化育人视角下土建类高职双创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41(14):175-176.
[6]徐敏.“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课堂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2):164-165.
[7]张莉.“工匠精神”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建筑类专业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4(11):11-12.
基金项目来源: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团队建设项目,《基于鲁班文化的建筑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编号:19GG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