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也跟随互联网技术的变化而改变。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领域也随之受到冲击,因而,教师在开展管理学课程时,就要充分认知到将互联网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用多元、科学、合理的手段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使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迅速、更准确、更有效地吸收知识,从而实现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管理学;课程教学;创新
“管理学”课程是管理学科群中最基础且最重要的课程,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而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提倡的重要改革思想,因此,管理学教师就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主动地将“互联网+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为课程发展提供更多高效、高质量的教学手段,从而让管理学这一基础课程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走进校园能够为校园带来新的生命力,其不仅让学生获取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让教师的教学模式得以优化。由于互联网的使用,大量的信息被上传到网络云端,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突破传统的备课模式,运用检索引擎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其不仅能够大大加快教师备课的速度,也能够拓展课本资源,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认知知识和掌握知识。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中,学校的上课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空,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展开任意科目的学习,其不仅大大利用了学生的空余时间,使学生能够在课后及时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阻碍,也使教师拥有更多的创新时间,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此外,在社交平台上,学生也能够大胆地向教师提出问题,从而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想问问题又害怕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信息爆炸和数据激增的背景下,大量的资源都能实现共享,除了教师收集的资料外,学生也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资料。但也正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便捷性和信息的共享化,学生容易在互联网中收集到片面、极端、单一性质的信息,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辨学习渠道的正确性、可靠性、规范性,从而真正发挥出信息化技术的正面价值。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依然缺乏实践环节,只将专业知识局限于理论教学,从前人的教学经验中摸索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课程的发展和前进,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尽管部分高校开展了实践教学课程,但由于实践教学经验匮乏,导致学生聆听、教师讲解的情况依然存在,学生难以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从而无法灵活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在互联网时代中,需要教师灵活、有效地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更直观、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深化知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在研究生或博士毕业之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因此,大多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操作技术和实践经验,使得课堂有效性不佳。
(三)教学案例陈旧单一
在信息更新迅速的时代中,诸多企业的用人需求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生改变,因此以往的理论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中企业和行业的具体要求。但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运用的教学案例陈旧、单一、不具备时代代表性,致使学生难以快速适应互联网时代中的工作环境。
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措施探究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单通道”教学方法,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被动接纳知识。学生在该模式中长期以往地学习,会对管理学科产生负面印象甚至会生成抵触、排斥、反感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课程推进,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就要始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融合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管理学知识的海洋中,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获取尽可能多有效的知识。
比如,在课前,教师可先将该堂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图文解析的方式發布到班级学习群中,让学生对该堂课程的核心部分有轮廓性认知。同时,教师要通过互联网将与该堂课程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进行整合,并将其制作成多媒体教案,在课堂中分阶段播放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逐步深化知识[1]。在课上,教师要先引导学生阐述已获取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为线索带领学生观看第一阶段的多媒体资料。在学生观看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课前学习的信息和现有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知识交互,并将讨论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生成简短的报告。在各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时,教师要仔细聆听,并适当给予其建议和帮助,但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采取的发言方式和其中出现的偏差部分,教师不做过分干涉。同时教师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将类似问题进行记录,整合成班级统一性问题,在课堂后半段深入剖析。在第一阶段的信息交互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将结论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在某一小组进行展示时,教师可对其中的某一环节提出针对性的疑问,展示小组则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解答和分析,必要时其他小组可给予帮助。接着,教师要以各个小组的思维导图为载体,展开第二阶段的教学。在该阶段中,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检索功能为学生展示最新的企业案例,引导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案例当中蕴含的核心知识,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究案例的应对措施。最后,教师要根据班级统一性问题和学生思维导图中的遗漏部分,全面剖析该堂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有效交互中迅速产生头脑风暴,进而实现突破时空限制、获取有效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以阶段性的指导方法推进学生挖掘信息,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最终使课堂效率和质量双向提升。
(二)拓宽学习渠道,强化自主探究意识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既多元又便捷,因此,管理学教师在推进教学工作发展时,就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引导作用,在互联网中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并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进一步使学生丰富自体认知、强化自主探究意识。
比如,教師可定期开展“管理学知识分享大赛”。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先将本期的活动主题发布给学生,并提出准确、细致的活动要求,让学生在课下将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和信息进行收集,整合成多媒体PPT教案,作为“参赛作品”带往课堂中。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分析本期主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性话题延伸知识,丰富展示内容。接着,教师可随机邀请一名同学将自己带来的“参赛作品”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分享给班级同学,其中可通过影像、声音、图文等形式进行辅助,让展示内容更加饱满和细致。在该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材料的准备和讲解的效果为其初步评分,并将分数作为后期评判的参考信息。该学生完成“比赛”后,教师再随机邀请第二位“参赛者”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分享,教师则根据同样的标准为其评分并记录,以此类推。在班级学生均完成展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次为各个作品“点赞”,并结合初步评分,选出最后的“冠军”,教师可给予其一定奖励和表扬。同时,教师可鼓励其余学生在下一期的“管理学知识分享大赛”开启后,再次发起挑战。在课后,教师可将该次活动中出现的优秀作品或精彩部分进行再创造,制作成微课视频分享到班级学习群中,让全体学生根据自身的薄弱点和兴趣展开二次学习[2]。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良性竞争中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识,并真正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局面,从而是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最大化。此外,在该模式下,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视野也得以拓宽,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会随之更新和发展,最终进一步推动课程正向循环。
(三)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对于现代社会中的高校学生尤为重要,较强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可以让管理专业的学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从而使自身更具有社会竞争力。只有学生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有效满足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方就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实训,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针对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邀请企业中的管理工作人员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开展远程教育,带领学生了解企业在现阶段对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同时,校方要与达成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合作培训模式,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中短期的实习工作。在学生实训期间,企业的工作人员要作为校外辅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评价和指导,并阶段性地将该实习生的情况通过邮件、微信或QQ等社交平台反馈给教师,教师将其归整成实习档案,并针对反馈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引导已有实训经验或实践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将自己的实训结论进行分享,帮助其树立学习目标。
其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要采取个性化的指导方法,并利用互联网交流平台与其建立长期连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差异化的推动建议。如:对于实践技能薄弱、学习能力相对欠佳的学生,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在学生进行反馈时,教师要与其共同探究在该阶段阻碍其发展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调整学习方法和实践内容,并集合成阶段性的培养目标。针对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突破自身极限,在现有的基础上挑战更具有难度的工作,从而加速自身迈进的速度,实现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培养目标。
最后,在课后指导时,教师也要有选择性地为学生安排课后探究内容。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教师就要给予其难度相对较高的实践性课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管理学知识、结合实践经验,生成多元、科学的解决方案[3]。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就要为其选择探究力度较弱,但基础性强的课题,使学生稳扎稳打的提高自身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和教师切实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使自身迅速发现短板和不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实力。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能切实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而有效调整教学方案,实现班级性整体提高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应更具有多元性和生动性。因此,管理学教师就要利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让管理学课程更加新颖、趣味、灵活,使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探究意识,从而更积极、更高效地吸纳大量的管理学知识,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更能够切实推动管理学课程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晓华 金雪雯 . “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创新教学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36).
[2] 李富英 熊卫卫 . 互联网+视域下管理学课程翻转模式建构与绩效评价[J]. 价值工程,2018,(12).
[3] 刘微 .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模式探索[J]. 宁夏教育 ,2018,(11).
作者简介:
杜康(1998)男 汉族 河南省 硕士 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