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贤克
摘 要: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文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被人或铭记或口耳相传的流传至今,是经过了时代不断淘洗过的心血和结晶。而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一直到今天或将来还被人们视为至高无上的文化瑰宝,正是古人们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对生命、对生活的、对国家的情感与态度表达中。这些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丰厚的人生意蕴的文学作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受到启明星般的情感熏陶和指引作用。
关键词:古典文学;情感熏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02
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当代的国人对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已经不再重视,他们认为传统的文化在教化和情感熏陶方面远远比不上西方开放式文学带给人们的优势。传统的“八股文”教学模式固然要革新,传统的优良品质却必须要得到国人的充分继承和发扬。比如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诗文以对仗工整、简短精悍的优势,将中华文明的五千年景观高度浓缩,历朝历代的诗人将自己的心境融合生活,深刻的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让国人透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态与思维方式。使国人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良好品质。
一、屈原的理想――乡国情怀的熏陶
在远古的先秦时期,楚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以其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为国家、为人民呕心沥血的人格品质,让人永世不忘其深远影响。比如,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在大门口或者在云鬓间插上驱邪的艾草或石榴花,在大河中敲起大鼓,响起大锣,进行热闹非凡的赛龙舟,再吃上喷香甜腻的糯米粽子,这都是对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时间怎样变化,人们依然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着屈原。翻一翻《离骚》,读一读《史记》,答案豁然开朗。说到底,人们纪念屈原,纪念的是其爱国之心、为民之情、奋斗之志。而这三种品质恰恰是当今国人都应具备的品质。
学习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之心。在他的国家已经面临风雨飘摇,无力回天的时候,我们的诗人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与国共亡”的心情。他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爱国之心,学习其“哀民生之多艰”的为民之情。面对因战争而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百姓,屈原发出了“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没有“爱民如子”的情怀,又怎能发出如此真挚的感慨?回顾我国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焦裕禄、孔繁森,还是廖俊波,他们又是另一代的“屈原”,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至死不渝,是我们的国家永远屹立不倒的先驱者。
其“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斗之志。这句话流传至今,不仅仅是诗人自己对国家、为人民的情感浸透,更对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始终不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报国之志,真正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融入到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1]。
二、陶渊明的淡泊――忠于自己的选择
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多次出来做官。但终因官场污浊的政治环境使他无法忍受而辞去官职,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隐逸生活。作为一位洒脱恬淡的古代隐逸文人,他把高官厚禄、千金封侯的夙愿抛之九霄云外,用铮铮傲骨奏出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的誓言。他明白世上有一种理想的坚守,需要的不仅仅只是自身的觉醒和避世的无奈,于是他以后的一生,只愿: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
他爱着祖国壮丽的风景和大川,为它们归隐,乐不思蜀。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他爱着乡间微风吹过枝条舒展的柳条,写下了“榆柳荫后擔,桃李罗堂前”的乡村吟;他爱着冷僻却幽静的田间小苍,写下了“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的随意小诗;他爱着濛濛的春雨,爱酿香的美酒,爱这世间一切的美好。愿为他们“且共欢此饮,酒驾不可回”。在他之后的很多年里,无数的文人厌倦朝堂与是非,以他为榜样,传承着他的情怀与淡薄人生观。他思想上的空明与澄澈在南朝齐诗人谢玄晖“余霞散成琦,澄江静如练”的诗句上发挥的可见一斑;他对亲友的真实与诚恳在唐诗人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样是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的孟浩然诗词,也远不及陶公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的诗风。
他让身后的所有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作诗不再为了作诗而作诗,不再一味追求辞藻和对称,就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他让所有的隐士明白:既而辞官,既而归园,则执杖耕籽,乐乎田间,忧乎田间。他真诚的赤子之心,比庄子李白都纯粹。虽然陶渊明没有能够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他却以诗文著称于世,因此可以说他实现了人生价值,掌握了生存的智慧。
三、苏轼的豁达――笑对人生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通才,他的一生经历谪贬,但都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他积极进取、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完成了诗词文的辉煌成就,更是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以道家作修身之术、以佛家作安身之法的真实写照[3]。
苏轼的思想复杂,兼容并蓄。他兼收儒、释、道三家思想,取长补短,构成自己特有的人生观。儒家的经世之道,佛家的超脱旷达,道家的无为而治都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他。可贵的是,他并不是只坚守一种思想,而是将儒家的学以致用,精忠报国,佛家的不慕名利,通达变化和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融会贯通,由外渗透到内,作为自己处事行事的准则。从儒家思想中,他找到了自己救济天下苍生的胆气。在佛老思想下,他又学会了当事情不顺意时,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的思想使他即便不用隐世,也同样能完善自我,同样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他曾经说过:佛家的典籍和思想,只有托于儒士之口,才能流传的更远,这也体现了他重视儒佛的相互作用关系。苏轼还说“儒释不谋而同”,道学对儒学是“阳挤而阴助之。”同时,他也认为佛教的发展对政治的統一有促进作用。本来看起来毫无联系的教派,苏轼巧妙地将他们联系起来。可见苏轼对三教合一思想的认可,取其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加以利用,无用的部分就弃之。
从这可见,苏轼不仅仅是个诗人,更是个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用儒学来实现政治抱负,用道学来排解苦闷,用佛学来调整心态,用兼收并蓄的理念,吸收三家思想的精髓,作为自己做人行事的根本。表现出了我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更体现出苏轼的灵活变通。正是因为这种观念,使得苏轼无论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够乐在其中,其乐也无穷矣。
结语:
文学对人精神世界的最终关怀,让人能从中得到心灵上的抚慰和情感上的熏陶,从而开阔他们的精神空间,使他们的生命更加有价值和活力,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未来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让让中华传统文化勃发生机,魅力永驻[4]。
参考文献:
[1]王威力.季节性情感障碍与悲秋情结对创作影响的思考[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9,(6):135-136.
[2]刘贵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古代文学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9,17(10):129-130.
[3]宫婕.中国古典文学情感表达上的“显”、“隐”与“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52-52.
[4]祁晗.浅析19-20世纪初英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以<<乱世佳人>><<简爱>><<理智与情感>>为例[J].卷宗,2016,6(8):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