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之梦”解析及其文化意象

2020-05-06 09:22赵桦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晋侯晋平公共工

作者简介:赵桦(1959.10-),男,汉,福建福州人,医师,研究方向: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02

不知道动物会不会做梦?

但人会做梦,还会做有关动物的梦——人类之梦并非只是脑电图中αβθ波的不同组合,而从来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本文就中国上古传说或先秦典籍中所记载的关于“熊之梦”及其文化意象,作一试析,从而一窥古人视熊为神灵之兽,具有多样文化表征与隐喻的精神世界。

一、祥瑞之梦

(一)周文王梦飞熊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说的是商朝末年,周文王将狩猎,占卜之,巫史说:所获非诸猛兽,而是成就霸业的良才辅臣。遂带领人马出猎,于渭水边找到了正在垂钓的姜太公。文王与之同返,拜为国师。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宋·《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或称《吕望兴周》载:西伯侯夜梦一虎肋生双翼,来至殿下。周公解梦曰“虎生双翼为飞熊”。喻必得贤人,这个贤人就是飞熊姜太公。明·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有云:“把先齐豪杰还援比,钓竿儿飞熊渭涯。”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今人称隐士见用,多曰渭水飞熊。”

后世渐成了“飞熊入梦”的成语,原意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如: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髯翁有诗曰:短褐单衣牧竖穷,不逢尧舜遇桓公。自从叩角歌声歇,无复飞熊入梦中。”

明·趙弼《蓬莱先生传》:“已见熊罴入梦,行看老蚌生珠。”

有趣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而飞熊入梦却湮隐于典籍而少有提及了,尽管这是一只吉熊。

(二)生男之兆

吉熊入梦还有一个出处,引自《诗·小雅·斯干》: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郑玄笺:“熊罴在山,阳之祥也,故为生男。”

由此还衍生出了“熊罴入梦”、“熊罴叶梦”、“梦兆熊罴”、“梦熊之喜”、“熊罴之祥”、“熊罴赐梦”这一类成语,寓贤才得遇,或古时用于贺生男之语。

唐·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诗:“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

清·钱谦益《秦淮花烛词》之七:“绣佛幡前祝梦熊,金光夫妇宿因同。”

宋·王安石《思王逢原》诗:“又说当产子,产子知何时?贤者宜有后,固当梦熊罴。”

二、 忧思之梦

《左传·昭公七年》传:

郑子产聘于晋。晋侯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韩子祀夏郊,晋侯有间,赐子产莒之二方鼎。

这个“熊之梦”故事,说的是郑国的子产,到晋国聘问。晋侯有病,由韩宣子来迎接客人。韩宣子私下对子产说:“我的君王卧病已三个月了,该祭祀的山川都祈祷过了,但病情还是加重不见好转。近日梦见黄熊跑入寝门里,这是什么恶鬼啊?”子产回答:“以君王的英明,您做正卿,哪会有什么恶鬼?从前尧在羽山诛杀了鲧,他的精灵变成黄熊,钻进入羽渊,成为夏朝郊祭的神灵,三代都有祭祀他。晋国成为盟主,或者还没有祭祀他吧!”韩宣子祭祀鲧。晋平公的病逐渐痊愈,赏赐给了子产两个莒国的方鼎。

还有个简约版,唐·柳宗元《非国语》:

黄熊 晋侯梦黄熊入于寝门,子产曰:“鲧殛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云云。)

关于这个“熊之梦”,柳宗元以为没有什么深意:

鲧之为夏郊也,禹之父也,非为熊也。熊之说,好事者为之。凡人之疾,魄动而气荡,视听离散,于是寐而有怪梦,罔不为也,夫何神奇之有?

真是这样吗?我们先将故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剔提出来,再作解析。晋侯、生病三个月、梦见熊、韩宣子私下打听、祭祀。

故事主角晋侯是谁?结合“晋为盟主”、“寡君”语,当指晋平公。晋平公何许人也?姬姓,名彪,乃春秋后期晋国国君,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晋国作为当时“春秋五霸”齐、宋、晋、秦、楚的霸主国,始于其高祖晋文公姬重耳。晋文公自实现称霸以来,齐国自齐桓公之后就再未重登霸主地位了。晋平公元年即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晋平公六年晋、齐与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结盟,承认晋国的盟主地位,恢复了霸业。但晋平公八年和十年,又与齐国有战事。由此可知,晋平公是一位在战争中立起来的霸王之君。

生病三个月——什么病能卧床三月之久,又后来因为有了祭祀却慢慢好起来?韩宣子与子产为何问病要私下谈,且不说症候体征?说到底晋平公患的是心病!是晋平公心中有“鬼”,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让晋平公忧思成疾的是楚齐两国对晋国霸主地位的觊觎。

何以见得?

来看看晋平公所梦之“熊”,代表什么?敢于与晋国叫板的是楚庄王代表的楚国。而楚国国君不仅姓熊,国之所崇图腾就是熊。还有就是昔日霸主齐国,从几次与晋国的战争可知,真所谓振兴复国之心不死。这里有个插曲,《左传·昭公二年》说:

夏四月,韩须如齐逆女。齐陈无宇送女,致少姜。少姜有宠于晋侯,晋侯谓之少齐。…七月壬寅,…晋少姜卒。公如晋,及河。晋侯使士文伯来辞,曰:“非伉俪也。请君无辱!”

齐景公为讨好晋国,更迫于晋平公的淫威,不得已把年龄最小的公主送进了晋国后宫,没想到仅仅三个月,少公主就一命呜呼了。这等伤痛与羞辱,岂是长忍之事?

这时我们渐渐清楚了,原来晋平公常常忧思的就是齐楚两国联手反叛,抗晋之霸业。那么为何是梦到“熊”呢?

梦境是潜意识,不为社会公知所认同,是上意识的曲折反映。由此可知,熊只是一个表征,它代表了楚国。还有一个佐证,就是《汲冢琐语》所载:

晋平公梦见赤熊窥屏,恶之而有疾,使问子产。子产曰:“昔共工之卿曰浮游,既败於颛顼,自没沈淮之渊。其色赤,其言善笑,其行善顾,其状如熊,常为天王崇,见之堂则王天下者死;见之堂下则邦人骇;见之门则近臣忧;见之庭则无伤。今窥君之屏,病而无伤,祭颛顼共工,则瘳。」公如其言而病间。

北宋《太平御览》记载,在《琐语》中有一段关于“晋平公梦赤熊窥屏”的野史:

《琐语》曰:晋平公梦见赤熊闚屏,恶之,而有疾。使问子产,子产曰:「昔共工之卿曰浮游,既败于颛顼,自没沉淮之渊。其色赤,其言善笑,其行善顾,其状如熊。常为天王祟,见之堂上,则止天下者死;见堂下则邦人骇;见门,近臣忧;见庭,则无伤。窥君之屏,病而无伤,祭颛顼共工则瘳。」公如其言而疾间。(卷第九0八兽部二十)

这个版本的“熊之梦”故事与前一个大致相同,只是子产的解释略微有异,关注点应在共工与颛顼。共工与颛顼争帝位,怒触不周山,是忤逆臣属,反叛恶罪。颛顼为黄帝之孙,贵为五帝之一,且是楚国远祖。共工与颛顼之争,正是晋平公所思楚、齐会否以下犯上,篡夺霸位之忧也。

最后,分析下夏郊之祀。

《幼学琼林》:

夏郊有异神,祀处却转凶为吉。黎丘多奇鬼,惑时必以伪害真。

《国语·鲁语上》: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肆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古人认为,逝者为大,鬼神乃尊,晋平公的心病,经过了一番祭祀,居然渐渐好转了,所谓“心病还需心药治”。这是因为心魔即已化解,又昭示了晋“乃正统”“乃是族”。至于给子产的丰厚报酬,与其说是谢意,不如说是一笔不菲的封口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古时代的华夏氏族部落,始于少典,传其子黄帝,授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史称有熊氏。华夏人文始祖黄帝一族,尊熊为神,以熊为图腾,熊神崇拜渐成文化。始于蒙昧时代深植于精神意象中的熊神文化,遍及祭祀、重生、延寿、逐疫、升仙、贺诞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层面。综观上文所述,可知熊意象在中国上古时代,有其多样的文化表征与隐喻,即可寓祥瑞之喜,也可寓忧思之患,虽似矛盾,实指熊乃神灵之圣兽耳。

猜你喜欢
晋侯晋平公共工
晋侯墓地出土有铭青铜器撷英
反话救人
反话救人
共工触山
师旷撞晋平公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
祝融胜共工
国家博物馆新征集晋侯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大禹治水
齐天石与共工氏——从西游到红楼:石头的脱胎换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