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乙己,这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最终走向没落的悲剧命运。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小伙计、掌柜的、短衣帮、丁举人、孩子们,这些人代表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物,没有人同情孔乙己,甚至都来嘲笑他。穷人以他的悲惨遭遇取乐,富人更是践踏他,科举制度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对他作威作福,孩子们看到众人的哄笑也来取笑他。有阴暗的嘲笑、麻木的讪笑、孩子们和小伙计无知的笑。孔乙己是在众人的“笑”中出场,又在众人的“笑”中走向死亡。
关键词:笑;孔乙己;科举制度;封建思想
作者简介:杨凯莉(1995.9-),女,蒙古族,赤峰市人,包头师范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01
鲁迅的这篇《孔乙己》被选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选取的是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阿城的《溜索》;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力的语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鲁迅并不算陌生,因为初中的六册教科书中,每一册都有鲁迅的作品出现,他们对鲁迅作品“思想深沉,词锋锋利”的特点已经有所感知。初三年级学生在对“封建科举制度”并不陌生,这也为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但是初三学生人生体验比较贫乏,他们对“世态炎凉”的感知不够深刻,对鲁迅作品表现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体悟不够深刻。教师在教授时应有意识地结合介绍特殊的时代背景,引起学生的共情。
《孔乙己》这篇文章中的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原型主要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人物,一个叫四七,一个叫孟夫子。四七爱喝酒,喜欢抽鸦片经常穿着一件脏烂破旧的竹布长衫,头上戴着歪帽,写得一手好字,时常骂人,经常被打。另一位孟夫子是鲁迅故乡咸亨酒店的常客,读过书,没有进学,不会营生,穷的几乎要讨饭,经常替人抄书,时常因为偷书偷东西被抓,还会说“窃书不能算偷”,后来被打折了腿,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用手撑着去咸亨酒店喝酒。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正是整合了以上两位的人物特征,以及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以此来揭露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对人的残害,以及病态的国人对“苦人”凉薄,这也是鲁迅先生一直贯彻坚持的改造国民劣根性的原因。
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以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作为叙述视角,用一个孩子来描述事实可以保证“孔乙己”的形象的公正、客观、真实。“笑”可以说是贯穿了文章中的始终,关于“笑”作者一共用了14个“笑”字描述了五次笑,这其中的用心良苦耐人寻味。
文章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有咸亨酒店内外各色人物的笑态描写。只要孔乙己到店,所有人都会笑。于是众人“笑”,孩子们听着笑声,也赶过来“笑”。众人“笑”孔乙己脸上的疤痕,“笑”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笑”孔乙己“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笑”孔乙己善良迂腐的穷酸相,甚至在故事的最后,孔乙己被打断的腿,用手走路也不放过,众人也会过来取笑。“笑”贯穿了全文,有阴暗的嘲笑、麻木的讪笑、孩子们和小伙计无知的笑。可以说孔乙己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走向的死亡。
孔乙己固然有可笑可恨的地方,他迂腐,假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好喝懒做,贫穷到酒钱也付不起了,还要装斯文保持读书人的“特征”,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沒有洗的长衫。他喝酒的方式、衣着和他的特殊身份深刻反映了他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之间的矛盾。孔乙己好像是被边缘化的人,他不属于任何一组群体,人人都要取笑他,包括“小伙计”和“孩子们”。就连与孔乙己同属知识分子圈子的“丁举人”也不同情他,甚至要置他于死地。
孔乙己的悲剧在于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致毁灭的悲剧。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极力地向他们灌“读书至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这些迷魂汤不知道把多少知识分子灌的神魂颠倒,但最终爬上去成为人上人终究是凤毛麟角,一旦爬上去就可为人上人,就可以像“丁举人”那样对底层人作威作福。他们几经奋斗牺牲的是鲜花般的年华,朝霞般是般的青春,而得到的确是满头的百白发。知识分子的清高,他们不爱劳动导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终是孤苦伶仃贫寒低下的生活。孔乙己就属于这一类知识分子,他对封建统治者宣称的那套“唯有读书高”理论深信不疑,甚至表现出让人可怜的虔诚态度。孔乙己愿意教“小伙计”“茴”的四中写法,愿意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吃,都证明孔乙己是个热情并且善良的人,同时他告诉小伙计会写“茴”,将来当掌柜了用得着,可见在孔乙己的内心深处盼望着仕途晋升。但孔乙己终究不愿意放下他知识分子的臭架子,一件破长衫,满口的“之乎者也”都是为了显示他知识分子的身份,在他生活清贫 没钱吃饭的时候,就引用“君子固穷”来安慰自己。然而这些半文不白的话,只会引来众人的哄笑和羞辱。
在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咸亨酒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荡漾在孔乙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用“跌断”来掩饰腿断的真正原因,但最后孔乙己表现出的颓废的神态和凄凉的眼神,也证明了内心的信仰的破灭。以前出场是“长衫”,如今变为“破夹袄”,以前是站着走进来,如今是坐着“走”进来。我们沉重的看到一个事实,就是封建制度是如何将一个心地善良的两腿人,变成一个身体和心理满是伤痕的四脚动物,他的生和死都是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罪大恶极的证明。
参考文献:
[1]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李向东.边缘者的境遇——再读《孔乙己》[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