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中职英语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中职英语授课过程中,激趣策略可以增加学生对中职英语的喜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中职英语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激趣策略;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童金兰,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
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掌握,还需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对自身教学模式进行反省,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增强学生对中职英语的热爱。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以往的中职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众多弊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部分中职英语教师不能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再加上一部分中职学生感觉英语学习起来比较麻烦,认为学习英语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因此不想对英语进行过多的思考和学习,这就逐渐造成了学生兴趣不高、不认真学习的情况发生。中职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缺少沟通,教师通常只是进行问答时才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导致了学生对中职英语产生了厌恶,感受不到中职英语的魅力。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只是进行灌输授课,导致学生来不及思考,虽然这种模式能够快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是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走神等现象。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氛围大多是死气沉沉的,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下面的学生在听,没有任何的互动与交流,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排斥心理,对中职英语产生厌烦,并且出现不想上这门课程的心理。
二、激趣策略的合理运用
1.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師需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首要位置。学生如果对中职英语这门课程没有兴趣,那么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影响教师的讲课进程,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职英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合理地使用激趣策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在讲课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思考,理解知识中蕴含的道理,思考自身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教师来进行解释;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后组织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传达给其他同学,还可以将自己不会的问题进行询问,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进行记录等待着教师讲解。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也能体现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中职英语的喜爱,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方式通常是单一的,没有任何趣味性,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讲解课程,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情趣爱好。教师在授课前,将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整理,可以通过相关教育网站寻找相关知识内容的视频或图片,将这些内容进行筛选,然后再进行下载;将准备好的视频或图片整理好,然后存入到电脑中进行有效备课。随后,英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课时,可以通过自身的语言与多媒体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课本上学不到的内容;当然,多媒体教学需要合理进行使用,不能过度使用,否则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感。
3.情境教学法。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营造不同的授课情境,利用相关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对提升中职英语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情境教学法可以把较难理解的英语知识利用情境展示出来,要求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表演,这样便可直观地看到相关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情境教学法会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变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中职英语的喜爱。中职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是一个人在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解,课堂氛围通常是死气沉沉的,没有活跃的气氛,学生感觉不到英语能够带来的魅力。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将所学的中职英语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也需要英语,让学生明白在日后的发展中多学会一门语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师这样讲解时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英语的重要性,还可以提升课堂的氛围,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起来;教师还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授课,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学习到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与教师变得更亲密,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三、结束语
中职学生对英语的喜爱程度正在逐渐下降,归根结底,主要原因还是传统教学模式。想要中职学生提升对英语的热爱,就需要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和创建新型的教学方案,充分合理地运用激趣策略。激趣策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中职英语的热爱,还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美楠.以情激趣,以境导学——例谈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2(12):25-28.